河南省農業(yè)科學技術展覽館 王倩
春季隨著氣溫回暖,棚室栽培蔬菜的多種病害也趨重發(fā)生。尤以灰霉病為甚,導致棚室茄瓜(果)類蔬菜爛果、死棵,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影響種植效益。
入春后如果陰天較多,氣溫較低,灰霉病發(fā)生較重。1 月是灰霉病發(fā)生的第一個高峰期,2 月中下旬至4 月為第二個發(fā)病高峰時段。主要為害茄瓜類蔬菜的幼嫩果實,可使其快速變軟、萎縮和腐爛,果實表面則密布灰色霉層。如幼果染病后未脫落,則會蔓延至植株莖部,使其發(fā)生腐爛。因此,茄科類蔬菜的花果期既是灰霉病發(fā)生危害高峰期,又是藥劑防治保護的關鍵時期。
一般情況下,番茄、黃瓜、茄子受灰霉病危害最為嚴重。
番茄、茄子和黃瓜等蔬菜感染灰霉病后,主要表現為:植株的嫩梢和幼葉發(fā)生枯萎甚至死亡,果實出現霉爛和脫落,導致產量和品質降低。調研顯示,不少棚室的黃瓜當幼瓜長到1~2 cm、番茄果實長到核桃大小時罹受灰霉病最嚴重,一般可減產20%~30%。如果防治不力,可能導致整棚拔秧改種,嚴重影響種植效益。
目前,溫室種植蔬菜多用雙膜覆蓋,導致白天膜內濕度達80%,夜間濕度更高,達90%。試驗表明,栽培茄瓜(果)類蔬菜的棚室,如果環(huán)境濕度≥ 75%且持續(xù)相當一段時間,灰霉病、霜霉病等多種病害就會發(fā)生和流行。如果棚室內的晝夜溫差較大且低溫時間持續(xù)較長,病害的發(fā)生程度也相應加重。此外,外界溫度直接影響棚室的放風時間,若外界溫度較低,菜農為了保證棚內溫度,不得不縮短放風時間,甚至不放風,導致棚內的濕度較高,為灰霉病等病害的發(fā)生、蔓延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調研發(fā)現,不少菜農對茄瓜類蔬菜灰霉病的發(fā)病環(huán)境、發(fā)病癥狀及發(fā)病特點認識不足,對應的防治措施和藥劑的施用方法不夠熟悉,實際防治時往往和霜霉病等病害相混淆,習慣選用常用的甲霜靈、殺毒礬、代森錳鋅、農用鏈霉素等藥劑。由于不能對“病”下藥,盡管施藥較多,但防治效果卻不理想。
改進灌溉技術,降低棚內濕度是防治灰霉病發(fā)生的基礎工作。因此,在蔬菜苗期要注意控制棚室溫度。蔬菜定植后,灌溉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既節(jié)約用水又能控制棚室濕度。中午時分,如果棚內溫度達到25~30℃時,要馬上放風降溫,使棚室溫度降到25℃以下,棚室濕度降到70%左右。
還要注意的是,當幼果(瓜)長到1~2 cm 時,要及時摘除幼果(瓜)上殘留的花瓣、花托和柱頭,也能防止灰霉病的發(fā)生。
生產實踐證明,一般情況下,健壯的蔬菜植株感染灰霉病較輕,反之亦然。因此,入春后,要加強棚室蔬菜管理,注重養(yǎng)根護葉,科學運籌水肥。尤其要注意調節(jié)好茄瓜類蔬菜的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關系,培育健壯的蔬菜植株,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其抗病能力。
防治蔬菜病害,必須做到對“病”施藥。防治前提是正確識別病癥,只有分辨清楚病癥,才能選對藥物,保證防治效果。同時,還必須做到適期用藥,茄瓜類蔬菜灰霉病發(fā)病初期進行防治效果最佳。另外,春季棚室溫度漸高,此期的病害多易在高濕條件下發(fā)生,其蔓延速度較快,往往很短時間內就會暴發(fā)流行,若不及時防治,就會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入春后對棚菜的管理必須科學精細,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發(fā)現、早防治,將損失降到最低。
防治實踐證明,以下四類殺菌劑防治灰霉病效果較好,第一類是苯并咪唑類,如多菌靈、噻菌靈、甲基托布津等;第二類是甲基酰胺類和有機雜環(huán)類殺菌劑,如腐霉利、異菌脲等;第三類是氨基甲酸酯及其復配劑,如多霉靈、乙霉威和硫菌霉威等;第四類則是抗菌素類殺菌劑,如多抗霉素、抗霉菌素120、武夷霉素、特立克等。
在高濕環(huán)境下易誘發(fā)灰霉病。因此,必須適度控制棚內濕度,作為預防灰霉病的基礎性措施。在此基礎上,施用藥物最好選用煙熏劑,盡量少用或不用噴霧防治方式。必須使用噴霧時,建議最好使用0.7~1.0 mm 的噴水片,因其較常規(guī)的1.3 mm 的噴水片藥液霧滴更細,黏著力也更好,蔬菜植株接觸的藥液就相應較多,防治效果也更好。每667 m2棚菜推薦用水量為30~40 kg。可在茄瓜(果)類蔬菜花果期連續(xù)施藥3~4 次,間隔期為7 d。但要注意的是,為了延緩灰霉病抗藥性、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最好不同的藥劑交替輪換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