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農業農村局 邢帥軍
濟源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 牛景景
濟源市種子管理站 商艷萍
濟源市農樂農機專業合作社位于河南省濟源市,成立于2019年5月,占地8 000 m2,由5名成員共同發起,出資總額1 000萬元,主要服務范圍包括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農資產品直銷、糧食加工貿易、金融融資服務等。合作社現有各種農業機械設備80余臺,建有現代化、標準化的糧食加工儲備倉庫1 600 m2,庫容5 000 t。目前在濟源范圍內全環節托管服務土地1 333 hm2,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6 000 hm2,累計聯結各類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余個,形成較為緊密的產、供、銷聯合體,服務耕地總面積超過13 333 hm2。2020年合作社收入超過2 000萬元。
濟源市農樂農機專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生產,破解技術難題,引領產業發展,率先在濟源優質小麥訂單生產區開展耕、種、管、收標準化生產,按照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綠色防控、統一收獲的“五統一”技術路線,重點推廣優質專用小麥減肥減藥綠色高質高效集成技術體系,帶領濟源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占比從最初的6%發展到現在的47%,實現了濟源優質專用小麥發展的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和發展產業化。
合作社自建成以來,充分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積極購進先進農機設備,提高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為濟源優質專用小麥發展保駕護航。合作社共購進各種農業機械設備80余臺,包括大型拖拉機3臺、大型收割機3臺、植保無人機42架(日作業能力1 333 hm2)、大型自走式植保噴藥車12臺,大型糧食烘干塔1臺(日加工能力300 t)、大型玉米脫粒機1臺(日加工能力500 t)及其他各類農業機械20余臺,服務環節貫穿優質專用小麥耕、種、管、收全程。
1.深耕深松、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替代。依靠現有大型機械,統一作業標準,重點服務深耕深松、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替代施用,每公頃施用3 000 kg的生物有機肥搭配農家有機肥,結合將秸稈全部粉碎翻壓還田,并配合秸稈專用腐熟劑使用,每2~3年進行1次深耕深松,深度在30 cm以上。實踐結果證明,通過此項服務,優質專用小麥增產幅度在5%~7%,土壤理化性質得以明顯改善提高。
2.重點推廣小麥寬幅勻播技術。合作社專門購進小麥寬幅播種機,以“擴播幅、增行距、促勻播”為核心,改傳統密集條播為寬播幅分散式粒播,改傳統窄行距密集條播為等行距寬幅勻播。從推廣實施情況來看,寬幅勻播與傳統播種相比,單株莖蘗數、次生根條數、畝群體均多于傳統播種;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寬幅勻播較傳統播種畝穗數增加約0.4萬,穗粒數增加約1.2,千粒質量增加約0.7 g,單產增加約29 kg,增幅達5.8%。
3.開展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和測土配方施肥。合作社有濟源市規模最大的植保無人機飛防隊,現有大疆植保無人機42架,持證上崗的飛防隊員50余名,日飛防作業能力達1 333 hm2。合作社為服務對象提供一戶一方案的“保姆式”服務,根據各服務對象的病蟲草害測報發生動態,提前制定飛防方案,依靠專業的服務組織和植保無人機設備,開展前置服務、地塊測量繪圖、衛星定位儲存,制定科學跟進時間表,任務實施表和落地責任人分工表,為服務對象開展全程植保托管服務。2021年合作社承擔了濟源市農業社會化植保服務項目,飛防作業面積達10 000 hm2。采用植保無人機飛防,優質專用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效果95.03%(赤霉病防效97.22%,白粉病防效75.88%,穗蚜防效86.19%),農藥施用量降低15%,防治用水量減少90%,防效提高10.45%,整體防治成本降低20%。合作社配套建有測土配方施肥實驗室,購建了自動化配肥機、水肥站等設施,年可生產配方肥3.5萬t。合作社利用自身技術設備優勢和服務優勢,對服務對象全程跟蹤開展測土配方技術服務,簽訂服務套餐。為服務對象提供免費土壤檢測,承諾在30個工作日做出書面檢測報告和配方施肥技術方案,讓服務對象心中有數,不盲目施肥和管理。2020年合作社承擔濟源市農業社會化有機肥替代項目,實施面積2 666 hm2。
4.代收、代儲、代加工、代烘干等“管家式”服務。為保證優質專用小麥的凈度、純度,合作社訂單小麥收獲全部采用單機單收,1臺機械只收割1個品種,收獲后直接入庫,避免機械混雜。除為服務對象提供機收服務外,重點還為各服務對象提供小麥代收、代儲、代加工、代烘干等“管家式”服務。俗話說“麥收一晌,龍口奪糧”,在小麥收獲時,搶抓一切有利的天氣和時機,實現顆粒歸倉是確保小麥豐收的最后一關。有時候眼看著豐收了,很可能會因為一場大雨,麥子被撂在地里,農戶一年的汗水就辛苦白流了。因此,合作社想農戶之所想,急農戶之所急,積極籌措資金,建設現代化、標準化的糧食加工儲備倉庫1 600 m2,庫容5 000 t,大型自動烘干塔日加工能力300 t,年加工儲藏能力達到5萬t,有效解決了服務對象的糧食無地晾曬、無法儲存的后顧之憂。2021年7月20日,濟源市遭遇多年不遇的洪澇災害,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和糧庫的糧食被水淹,合作社義無反顧地承擔起為周邊水淹糧食烘干的義務,加班加點,連續奮戰10多個日夜,為周邊服務對象緊急烘干糧食5 000 t。
合作社成立之時,正值濟源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大好機遇。合作社在提供優質專用小麥全程機械化服務的同時,也發現優質專用小麥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高投入、高產出為主要特點的小麥集約化生產,忽視了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嚴重威脅著小麥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安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合作社扛穩社會責任,擔負歷史使命,在實踐中通過開展單項技術與集成技術相融合,農機與農藝相融合,選種播種、肥水管理、病蟲防治等多項措施相融合,經過試驗、示范、研究與推廣,最終形成了“最適”種植密度、“最少”藥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綜合效益的濟源優質專用小麥減肥減藥綠色高質高效集成技術體系。該體系的核心技術措施包括化肥減施技術、農藥減施技術、綠色防控、品質控制等,為濟源優質專用小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有效破解了小麥產業發展中的體制性、政策性、技術性障礙,通過技術體系的推廣運用,優質專用小麥全生育期化肥施用量降低20%,農藥施用量降低30%,土壤面源污染明顯下降,田間生態環境得以保護,農藥殘留有效降低,生態效益明顯,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效促進了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的發展。
合作社秉承“讓種植更輕松、讓農民更幸福”的使命,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訂單,以訂單保障為紐帶,采取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戶共同發展,不斷完善利益連接機制,健全盈余分配機制,使成員共享合作收益,累計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余個。每年優質專用小麥在小麥播種植前,合作社組織召開訂單簽約現場會,邀請上游大型糧食收購商益海嘉里、五得利、今麥郎等知名企業與廣大農戶面對面協商、簽約,外引內聯、產銷對接,穩定產銷關系,明確收購價格和結算方式,讓農戶吃上定心丸。合作社連續三年累計簽約優質專用小麥訂單18 000 t,實際完成收購超過25 000 t。以2020年為例,訂單產區優質專用小麥平均單產512.2 kg,相比濟源當年平原區小麥平均單產483.22 kg,增產28.98 kg,增幅6%。合作社累計簽約訂單2 400 hm2,共計實現經濟效益360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正是有了訂單保證,濟源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占比從最初的6%發展到現在的47%,實現了優質專用小麥發展的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和發展產業化。
合作社未來將繼續立足于“創建重點省級示范社、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體”三大目標定位,抓住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不斷擴大農機服務覆蓋范圍,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強化技術支撐,加快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重點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戰略部署,拉長產業鏈條,向糧食加工和銷售領域大膽探索,實施品牌戰略,拓寬供應鏈,打造價值鏈,全面提升合作社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能力,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原更加出彩、濟源出重彩作出更大貢獻。
合作社從最初的成立、發展到逐步壯大,通過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破解優質小麥發展的技術難題、開展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生產,有效帶動了濟源優質專用小麥的蓬勃發展,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一是合作社緊扣時代主題,把住發展脈搏,將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作為出發點,找準了方向,走對了路;二是合作社注重技術引領,開展技術攻關,破解了技術難題,從而使合作社發展始終處在領頭羊的位置;三是將保障成員收益作為發展第一要務,通過提供訂單保障,提供代收、代儲、代加工、代銷售一系列“保姆式”服務,解決了成員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