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謝丹
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承擔著向廣大農民提供農技服務、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基本職責,同時肩負著宣傳推廣農業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技術、提高億萬農民科學素養等重要使命,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筆者連續8年參加新鄉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工作,在此做一總結與同仁共同探討。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主要因素,是設立在縣鄉兩級為農民提供種植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服務的人員,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防治動植物病蟲害、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縣從事種植業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編制個數32,縣級推廣機構編制個數12(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4個分別為農業技術推廣站、植保植檢站、翟坡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和七里營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均為正股級事業財政全供單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8個)。縣級農技人員學歷情況:碩士研究生2人,本科4人,專科1人;縣級農技人員職稱情況:推廣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2人,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1人,助理以下1人。鄉鎮農技人員學歷情況:本科1人,專科5人,高中1人;鄉鎮農技人員職稱情況:高級農藝師1人,農藝師3人,助理以下3人。新鄉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建設,配套建設區域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穩定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解決好農業技術推廣和綜合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著力培養種植能手、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領辦人,全面提升科學種田水平。
新鄉縣下轄6鎮1鄉1省級經濟開發區,178個農業行政村,主導產業為小麥、玉米和大豆。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以來,新鄉縣培育科技示范戶,把配套集成、簡單易學的種植技術傳授給示范主體,把農業生產投入品供給和農產品供求等信息發送給示范主體,提高示范主體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對周邊農戶、特別是小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建立技術指導員包村聯戶責任制,確保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開展農技人員培訓、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工作的進行。
圍繞新鄉縣小麥、玉米、大豆等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依托縣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2個試驗示范基地,分別為新鄉縣棉花原種場(新鄉縣天寧寺農場)和河南金蕾種苗有限公司。每個基地制定規范的運行管理辦法、建立基地檔案,統一制掛基地標牌,標明示范品種、主推技術、技術負責人和指導專家等信息。基地示范作物為小麥、玉米和大豆,開展小麥規范化耕作播種技術、冬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夏玉米免耕機播栽培技術和夏大豆免耕節本增效高產栽培技術等主推技術示范推廣。試驗示范基地與河南科技學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承擔多項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的展示,每個基地每年開展觀摩培訓4次。
新鄉縣圍繞保障糧食安全,推廣一批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的優質綠色高效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推廣優質綠色高效技術模式2項,主推技術7項。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成立技術服務專家組,圍繞新鄉縣主導產業小麥、玉米、大豆各設1名首席專家,并制定農技指導員的遴選辦法,實行農技指導員包村聯戶制度,每個農技指導員負責指導5個行政村,確保主推技術精準入戶到田。
1.完善農技人員培訓機制。開展省市縣分級分層分類培訓,提高農技人員培訓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時效性。
2.強化農技人員培訓。對現有技術人員開展業務能力提升培訓,從農技推廣機構在職人員中遴選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參加省統一組織的農技推廣骨干人才(鄉鎮、區域農技站站長)脫產業務培訓,完成5天以上的上級培訓任務;縣農技人員參加本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5天以上異地業務培訓;縣農業農村局聘請專家對農技指導員分專業進行輪訓,完成5天以上的脫產業務培訓任務。培訓內容圍繞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農業政策法規、農技推廣理論與方法、智慧農業與農技推廣信息化、綠色高效技術模式示范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設施蔬菜等展開。培訓結束后,參訓人員通過考試、考核,取得培訓證書。
1.新鄉縣種植業農技人員32人全部安裝使用中國農技推廣APP。農技人員根據農技服務情況有效報送APP日志、農情等信息,每月每項上報不少于兩條,報送數量是否達標與農技人員考核相關。農技人員通過APP可以在線上回答農民朋友和同行的提問,解決農民朋友在生產中的疑難問題。同時,可以充分利用中國農技推廣APP組織農技人員加強學習,加快知識更新,使其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拍,成為指導服務的行家里手。
2.輕簡化農技信息平臺建設。新鄉縣安排專職信息員填報中國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及時上報與項目相關信息,按照上級要求按時完成補助項目線上考核任務。
規范新鄉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使用方向和支出范圍,資金應用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補助、農業科技示范展示補助(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和農業科技示范主體物化補助)、農技人員隊伍能力提升,切實做到專款專用、專賬管理。
局屬農業技術推廣站與農技人員簽訂技術服務責任書,農技人員與科技示范主體簽訂技術指導服務合同書,明確農技人員服務區域、服務內容和服務要求。強化完善激勵機制,制定百分制量化績效考核細則,根據農技指導員包村聯戶情況、有效報送APP日志、農情等信息情況、填寫農技指導員手冊、記錄工作日志、參加技術培訓情況及科技示范主體滿意度等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農技推廣人員考評結果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次。考核結果與農技人員工資績效掛鉤,獎勵先進,督促末位,從而促使技術指導員再接再厲,盡職盡責,做好農技推廣工作。使其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全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新鄉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農技推廣人才建設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
縣級農技推廣機構4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編制數32,實際工作人員7人。
新鄉縣農技站和區域站目前共有4個人,卻承擔著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兩區”劃定、農情信息調查與上報任務等大量工作,過多的行政匯總工作牽扯精力太多,有時需要從其他部門抽調人員幫助工作。另外,農技推廣工作受牽制。由于大部分時間都用于項目實施、監督、驗收和補貼發放,正常的業務工作反而擱置,比如小麥苗情調查、越冬水灌溉指導和農技人員包村服務等都無法進行。
在基層農村,農業技術人員的示范性能力差,帶動作用不強,農業技術人員的服務不夠明顯,服務的范圍存在一定局限,一些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吃苦奮斗的精神,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工作的責任心。基層農村工作條件有限,工資待遇一般,許多具有高文化水平的技術人員不愿意到基層來,這就導致農業技術人員隊伍的文化素質總體偏低。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只有部分人員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工作,致使農業技術推廣一線的技術人員緊缺。此外,各農業技術服務站在技術力量的分配上也不夠合理。在農業技術人員隊伍中,年輕的技術人員少之又少,技術人員的年齡普遍老齡化導致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沒有創新,所以農業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科技創新能力,以滿足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
為鞏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果,大力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公共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農民,促進農民持續增產、增收,提出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按編制要求充實縣、鄉鎮農業農技人員;二是按照國家規定,支付農業經費,確保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正常進行;三是明確職能分工,讓農技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技術推廣和指導服務,增強實地動手操作能力,更好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加強農技人員的培訓工作是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基礎。全面開展技術培訓和到先進地區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成立專門的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機構,使農業技術人員定期學習理論知識,加強政治思想建設,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農技術人員應自覺參加崗位培訓,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提高自身技術能力,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提供服務。農技人員應定期地參加相關學術交流活動,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不斷學習,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同時,積極搞好試驗、示范,探索先進的生產技術,樹立樣板,利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點,加快向群眾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做好鄉鎮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功能。完善大召營、翟坡、七里營、朗公廟4個農技推廣區域站開展技術服務所需培訓、辦公和實驗檢驗儀器等相關設備。在完善4個區域站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各個鄉(鎮)的農技服務人才力量。
對村級服務組織全面開展技術培訓和讓其到先進地區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使自身的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同時在村委會換屆時要保持服務組織的相對穩定。
總之,加強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力量,配套建設區域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穩定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速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十分重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農技服務專線等,解決好農業技術推廣和綜合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著力培養種植能手、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領辦人,全面提升科學種田水平,示范帶動全縣農業生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