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王轉玉
土壤的優化調理是指通過采取先進的耕作、栽培等農藝手段及化學藥劑消毒等方式,以保證其健康,提高其活性和生產水平。茄果類蔬菜根系較為發達,喜歡肥沃疏松透氣性好的土壤,如果土壤性狀變劣,往往導致其根系活性和抗逆力下降,易誘發根部病害。保護地土壤優化調理主要包括以下技術措施。
輪作是指在同一塊耕地上將不同類型的作物循環種植。合理輪作能優化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減輕病蟲草害,增加復種指數,保證蔬菜穩產、高產,提高栽培效益。但實行輪作必須滿足以下幾個要求:一是基于不同蔬菜對養分種類的需求不同,將需氮較多的蔬菜、需磷較多的蔬菜和需鉀較多的蔬菜進行輪作;二是要將深根性蔬菜與淺根性蔬菜進行輪作,以充分利用土壤中不同深度的養分;三是由于不同蔬菜對土壤肥力的要求不同,宜將生長期長短不同、需肥多與需肥少的蔬菜搭配種植;四是由于不同蔬菜病蟲害發生種類和程度不同,不同科蔬菜合理輪作,可使一些害蟲、病菌失去寄主或改變其生活環境,能起到減輕病蟲害的作用。具體到茄果類蔬菜,建議每2~3年輪作1次,與玉米、綠肥作物及蔥蒜類、豆科類等作物輪作最好。切忌與茄科作物輪作。
當前使用的旋耕機耕翻深度一般在20 cm以內,尤其對于多年未深翻的老齡棚室土壤,由于犁底層較淺,施入的肥料一般集中在15 cm以上的土層中,使得耕層變淺,土壤的理化性狀也會逐漸劣化,導致板結而不利于蔬菜根系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建議每3年對棚室土壤進行1次深耕翻(深度應在35 cm以上),以使犁底層顯著加深,也可用挖土機將深50 cm或更深處的土壤掘出與上層土壤互換,然后再平整耕作,這樣可以改善土層結構,使植物根系有更廣闊的生長空間,能更充分地吸收利用土壤不同深度中的水肥。建議最好借助太陽能悶棚的時候進行土壤深翻。深翻時應配合施入適量優質有機肥,亦可施入適量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茄果類蔬菜對水肥的需求量較大,一般要求每采摘1~2次就要澆1次水,補肥1次,如果水質不良或氮肥施用量過大,就會使土壤中的氮素過剩和可溶性鹽類過高而發生鹽漬化。建議選擇采用滴灌、微灌、膜下小水溝灌等技術,并增施雞糞等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在底施化肥時,推薦施用對土壤溶液濃度影響較小的二銨、尿素、硝酸銨、過磷酸鈣等,盡量不用或少用氯化鉀和氯化銨等含鹽量高的肥料。多采取滴灌、葉面施肥等方式,減少水肥用量并提高其利用率,以減少鹽分在土壤耕層中積聚。
高溫悶棚就是利用每年的盛夏高溫時段,蔬菜清園換茬的歇棚期,將棚室密閉,使其自然升溫(最高溫度可達70 ℃)且保持相當一段時間,即可殺滅棚室內及其土壤中的大部分病菌和蟲卵。
要保證高溫悶棚的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將上茬蔬菜殘株及雜草等清理干凈并妥善處理,棚室必須密閉并覆蓋地膜;二是悶棚時間必須保證。因此時正值汛期,悶棚前要密切關注情況,以保證有連續的晴好天氣,能連續暴曬14 d(至少要有連續5 d晴好天氣);三是“干悶”“濕悶”結合,以提高悶棚效果。干悶結束后,選擇晴天放風后深翻土壤(35 cm以上),而后大水漫灌,澆透水后覆蓋地膜,再將棚室密閉并保持24 h。
使用年限較長的老棚,根結線蟲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往往發生嚴重,建議施用化學藥劑進行土壤處理消毒。推薦施用石灰氮和棉隆。石灰氮分解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氰胺和雙氰胺都具有消毒、滅蟲、防病的作用,可有效防治設施菜田的根結線蟲病,黃瓜、番茄的裂蔓病、幼苗立枯病、疫病和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菌核病、根腫病和黃萎病,茄子的青枯病和立枯病等。因其不含有酸根,是一種堿性肥料,可以有效防止和調理保護地土壤的酸化。
棉隆是一種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環保型廣譜性綜合土壤熏蒸消毒劑。施用于潮濕的土壤中時,會產生異硫氰酸甲酯、甲醛、硫化氫氣體,迅速擴散至土壤顆粒間,有效地殺滅土壤中的各種線蟲、病原菌、地下害蟲及雜草種子,從而達到清潔和疏松活化土壤的效果。施用這些藥劑最好結合高溫悶棚一并進行。但必須注意的是,因其沒有選擇性,無論有害菌或是有益菌,大部分都會被殺死,所以在悶棚結束后,應該在棚內普施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等有益菌種生物菌劑,以重新構建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提高悶棚效果。
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多且數量龐大,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和藻類等,既有有益微生物,又有有害微生物。但在當下的保護地蔬菜生產模式下,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數量越來越少,必須通過投入優質的菌肥產品才能維持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可以在蔬菜苗定植前,選用哈茨木霉菌、海洋芽孢桿菌、熒光假單胞桿菌等生物菌制劑,采用撒施或兌水澆灌的方式施入。生物菌在施入土壤中后,會在土壤中大量繁殖,起到活化、疏松土壤的作用,對優化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有明顯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