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遙感監測中心 韓建征
河南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決議明確要求: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一批產業優勢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利益聯結緊密、農民增收明顯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河南省、市、縣三級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啟動創建工作,僅2 年多時間,全省已創建國家級產業園8 個、省級產業園80 個、市級產業園206 個、縣級產業園98 個,構建起產業園建設體系。其中,國家級產業園3 個、省級產業園15 個已通過認定。
從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分布上來看,2017—2019 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在11 億元以上的125個縣(市、區)中,84 個縣(市、區)均建有省級產業園。省級以上特色農業產業園中,糧食作物園區25個、油料作物園區5 個、果蔬園區33 個、茶葉園區4 個、畜禽園區14 個、中藥材園區5 個、花木園區1 個、數字農業園區1 個。
2019 年以來,河南省相繼培育了正陽花生、溫縣鐵棍山藥、延津小麥、泌陽夏南牛、靈寶蘋果、內鄉生豬、清豐食用菌、蘭考蜜瓜、孟津西瓜等全國知名品牌。8個國家級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平均86 億元,位居全國前列。首批創建的30 個省級產業園主導產業平均產值45 億元。
河南省8 個國家級和前兩批60 個省級產業園中已開工建設項目1 100 個,建設完成項目700 多個,完成投資600 多億元,通過項目建設,打牢了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產業提檔升級。首批創建的30 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1352 億元、增長25.6%。柘城縣實施辣椒大市場改造,完善鄉鎮辣椒交易中心和村級辣椒交易點85 個,推動辣椒市場年交易額達100 億元,年出口創匯2 億余元。
河南省的8 個國家級和80 個省級產業園中,集聚了352 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農民合作社近20 000 個,家庭農場12 500 多個,吸引入園就業農民284.3 萬人,其中,返鄉下鄉創業就業14.8 萬人。首批創建的30 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 萬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比創建初期增長14.8%。
個別市縣政府部門認識不到位,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實質理解不透,對創建任務和建設目標把握不準,把產業園作為單一項目推進;部分縣市對土地保障、科技支撐、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持力度不大,產業園投入僅僅依靠財政獎補資金,統籌整合項目資金力度不夠,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的能力有限。
有些產業園主導產業定位不準,地域特色不鮮明,沒有凸顯出當地優勢農業資源,或主導產業不聚焦,過于籠統,或選擇的主導產業關聯不強。有些產業園定位不準確,功能分區不合理,發展目標不切實際。還有些產業園前期工作不到位,項目設計隨意性大,甚至出現擅自變更項目的現象。
一些產業園因為主導產業定位不準,在創建過程中未針對一二三產業發展的短板進行升級改造,建設成效不明顯。一產種養規模小,不能有效支撐二三產業;二產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條較短,倉儲、物流、銷售體系不健全,配套跟不上;三產休閑、生態、文化等功能開發不足,價值鏈拓展有限。
產業興旺需要眾多經營主體一起發力。部分產業園經營主體多元化程度不夠,產業發展缺乏活力。個別產業園存在“一家獨大”的現象,產業園發展僅靠一家企業支撐,風險抵抗能力較為脆弱,企業一旦出現問題,整個產業園就要倒下。
一些產業園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配資金少,扶持力度小,農戶受益不明顯。而經營主體又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僅停留在訂單農業、土地租金收益、就近打工收益等,沒有充分利用合作制、股份制、二次分紅等方式,不能保障農民充分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個別產業園被批準創建后,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產業園區也沒有成立管委會或工作專班,僅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協調難度大,創建進展緩慢。
現代農業產業園既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載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既能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產品供給,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提升產業效益,還有利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既能帶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吸引各要素向鄉村匯聚,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各級政府應進一步深化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這一認知,把產業園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載體平臺來建設。
依據縣域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提前謀劃。立足縣市級建設、爭取創建省級和國家級產業園,選好主導產業。根據產業現狀,確定產業園區域范圍,科學布局,功能分區,謀劃好重點項目,擬定產業園發展思路和目標。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要在更高標準上注重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突出規?;a、加工、營銷協調發展,強調產加銷一體化、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把產業園打造成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區、鄉村產業興旺的引領區。
圍繞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強化合作社和農戶開展產權、勞動、技術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對農民合作社進行規范提升,增強為農服務能力,帶動農戶抱團創市場。發展家庭農場,培育一批經營水平高、生產規模適度、經濟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擴大經營規模,拓展經營鏈條。積極培育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為小農戶提供農資配送、土地托管、烘干收儲、市場營銷等服務,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完善“公司+農戶”機制。通過土地流轉、保底分紅、務工就業、返租倒包、二次分紅等方式,打造園區內企業與農民的利益共同體。積極推進“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模式,推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由種養業向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全面拓展,盡可能把整個產業鏈留在鄉村,讓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將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力度與帶動農戶數量掛鉤。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財政投入股權化、農村集體資產折股投入等創新性制度,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有效途徑。
產業園要創新組織管理,落實 “園長”負責制,鼓勵成立管委會或工作專班等管理機構,統籌推進產業園建設和管理運營,牽頭協調解決各類重要問題。要強化政策保障,不斷健全完善支持政策。注重推動資本、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向產業園集聚,激活發展動力。將產業園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產業園需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科技含量高的項目進入園區,助推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