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湍東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張慧霞
內鄉縣湍東鎮紅堰河村,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理念,持續不斷開展特色產業與美麗鄉村完美融合。建設美麗鄉村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更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紅堰河村在特色產業與美麗鄉村完美結合方面取得榮譽和優勢如下。
2014 年被評為省級特色產業示范村,2017 年被評為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單位,2019 年被評為河南省文明村鎮,2019 年被評為河南省森林鄉村,2019 年紅堰河村舞蹈隊獲得南陽市廣場舞二等獎,2021 年創建省文明新村。
紅堰河村位于美麗的湍河東岸,地處城鄉接合部,是一個典型的近城村。西臨康養小鎮、湍河東岸,距內鄉縣火車站和滬陜高速出口內鄉站2 km,毗鄰醫院,交通方便,四通八達。
按照“一花三桃多元果”的發展布局,突出發展以月季和核桃、油桃、獼猴桃為主的特色林果業,著力打造優質林果基地,打響內鄉特色林果品牌,不斷擴大面積,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實現“山上披綠、林下生金”,促進綠色富民。紅堰河村把區域特色和月季傳統文化結合,發揮月季助力脫貧增收的優勢,堅持創新引領,以市場為導向,把月季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發掘月季產業潛力。同時,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提升月季花卉產業質量效益為主線,以擴大月季種苗生產和種植規模為重點,使月季產業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構建和延伸產業鏈,增強月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打響內鄉月季品牌,使月季產業成為扮靚城鄉、帶富群眾的高效生態產業。林果產業的迅猛發展,有效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也讓越來越多的林農奔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利用現代化栽培技術,打造蔬菜科技型、旅游型的“高科園”,蔬菜進行了綠色、無公害、有機認證。通過引進新品種、工廠化育苗、無土栽培、生物基因工程(生物殺蟲防蟲避蟲手段)、農業生態和環境技術、蔬菜加工和儲藏技術等,取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育苗大棚以泥炭土為栽培基質,由自動播種機把基質均勻裝入托盤,播種種子,再放入萌芽室,保證種子的發芽率。該大棚有加熱和降溫設備,全年均可投入生產,每年可以培育出300 余萬棵種苗以供市場需求。大棚內的先進設備有加熱爐、移動噴灌、自動卷膜設備、風機、水簾、循環風機、遮陽網、補光燈、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等,通過計算機的自動化控制,給廣大種植戶帶來更高品質的種苗。
俗話說“苗壯一半收”,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早春栽培的小番茄一般在1—2 月播種,3—4 月定植,5 月后就可以采收。大小番茄苗、大小黃瓜苗、茄子苗、甜瓜苗、西瓜苗已陸續發往各地的種植戶大棚。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每一粒種子都有一個春天的夢,種下希望,收獲美好。為您培育最優質的的種苗和種植技術指導,培育最新鮮、有機種植的現代蔬菜,紅堰河村堅守初心,一直在行動。
紅堰河村示范型現代蔬菜園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按照“科技引領、企業帶動、產業支撐、高效轉型”的發展思路,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收,帶著農民富,為紅堰河村的美麗鄉村振興助一臂之力。
硬化水泥路要求全村推進、整體打造,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全部硬化。全村現有垃圾箱18 個,分布在各小組,各家各戶的生活垃圾集中在垃圾箱中,村里統一清運到縣垃圾處理廠。修建350 m 污水主管網道,建立微動力太陽能污水處理廠。主要道路全部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村內所有道路兩側、房前屋后全部綠化。砌花池、路沿石,修建文化墻,擋土擋墻。建設涼亭3 個,景觀石4 個,建設文化廣場6 個。成立了廣場舞隊,其中部分老年人積極參加縣級廣場舞大賽。安裝了運動器材,配置乒乓球、高低杠、雙杠、籃球等健身運動器材,使老百姓身體得到鍛煉。農家書屋全天向村民開放,村民可免費借閱,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定期開展好媳婦、道德模范、星級文明戶等評先活動。改造旱廁198 戶,現有218 戶已改為水沖式。改善人居環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數,村容村貌達到“三無一規范一眼凈”。
在湍東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紅堰河村依托特色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讓人們過上富足的生活。特色產業與美麗鄉村完美融合,真正踐行了鄉村振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