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農業農村局 蘇廣艷
生態農業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統內的生態平衡、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求得最大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筆者根據農業的發展趨勢,結合國內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以及國外生態農業的發展經驗,提出發展生態農業是維持自然界平衡和農業長足發展需要的論斷。
土壤微生物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分解者、是地球污染物消納的凈化器、全球變化的調節器,是維系陸地生態系統地上與地下相互作用的紐帶。同時,土壤又是微生物最好的“天然棲息地”。
1.微生物肥料。人們根據微生物對土壤的作用機理生產出微生物肥料,在生態農業的應用上表現出以下優點:增加農作物營養、刺激調控植物生長、減少植物病蟲害、增強抗旱能力及改善作物品質。對促進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2.微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與化學農藥相比,表現出以下優點:農作物產生抗藥性的概率較低,在殺滅病蟲害的同時對人身健康不會產生威脅,也不會污染環境,微生物原料來源廣,對特定病蟲害治療效果好。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明顯提高了生態效益。
3.其他微生物技術。復合微生物菌系列產品能改善作物品質、增強作物抗病性、改善土壤活性。對減藥、環保、生態保護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需要與當地的農藝措施有效配套結合,并通過規范的試驗示范,充分發揮EM 生物技術示范帶動作用,做有行業代表性的微生物菌肥產品。建議從微生物技術角度,能對獼猴桃的一些“頑癥”(潰瘍病、黃化病等)和品質問題有些突破。
種植與養殖等多種生態種養模式結合,促進種植養殖融合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凸顯。優點:作物管理以頻振式殺蟲燈誘捕蟲為主,全部施用腐熟的有機肥,使用生物制劑調控水質。養殖產品在生長過程中吃掉大量害蟲和蟲卵,促進了作物生長;其爬動還能為作物根系松土,糞便為作物補充養分。作物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氧氣,又有利于養殖產品的生長。種養結合,生產出的綠色純天然產品,品質、價格明顯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養魚戶通過家畜和人的糞便在沼氣池中發酵后喂魚,沼渣作為魚塘的基肥,促進魚的成長,沼液作為追肥來施用,既減少魚類疾病的發生又可以降低養殖成本。用這種模式生產出的魚,體肥肉鮮,營養充足,價格明顯提高。
豬糞進入沼氣池內,生產的沼氣為棚內蔬菜提供肥源、照明、升溫,沼渣、沼液做肥料培肥土壤,蔬菜生產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化肥、農藥用量大大減少,增產幅度為20%~30%,品質明顯提高。沼氣池建在日光溫室內,豬生長迅速且減少飼料使用,成本大大降低,經濟效益相對較高。
以上是筆者所了解的幾種生態新模式,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地理優勢、環境及氣候差異很大,農戶可以根據自身條件,確定適合本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近年,國外生態農業快速發展,我國發展生態農業可借鑒:一是美國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為代表的高效農業;二是節水先行的以色列農業,為我國農業微灌技術的應用指明方向;三是日本特色農業發展經驗,提醒我們要根據地區優勢,綜合市場及產業化發展需要,發展本土特色農業;四是環保生態型的法國農業模式,提醒我們農業生產要和旅游相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五是荷蘭的精細化農業。
縱觀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國外先進經驗,生態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方向,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發展生態農業是人類統籌兼顧食品安全與資源、生態、環境約束的明智選擇。通過優化組合,充分利用太陽能和物質循環,降低農業成本的同時還能維持生態的平衡。所以,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形成具有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