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芬 劉堯峰 宋 娜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地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于2011年5月23日,正式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中。起源于湖北來鳳縣的地龍燈與其他地區龍燈不同,玩地龍燈的人用手直接舉龍,不是用木棍舉,上身藏在龍身內,雙腿為龍衣所遮。[1]地龍燈的道具頗多并有固定的伴奏曲。地龍燈的道具主要有龍、鳳、虎、蚌、魚、蝦、寶(龍珠),伴奏樂器有鼓、鈸、鑼。地龍燈被當地人稱為“巴地梭”,將龍的“游與水”“爬于山”“騰于空”等神態動作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清代同治五年《來鳳縣志.風俗志》記載:(正月)上九日至元宵,城鄉有地龍燈之戲,雜以鳳虎麟魚諸燈,或扮童子,鑼鼓爭喧,爆花競放,觀者填衢達旦。說明在文化生活缺乏的當時,地龍燈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春節、端午等重大節日,地龍燈是必不可少的“重頭戲”。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多樣化。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受到巨大沖擊,傳承人也相應出現不同層次的斷層,對地龍燈的發展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傳統體育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之下所形成的體育文化,它因為有著較強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屬性,因而被稱作一個民族文化的“化石”,它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憑證,深刻體現著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2]地龍燈作為傳統體育文化的一份子,現在的發展狀況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對其加強保護宣傳,提出相對應的發展對策。通過文獻可知,目前對地龍燈的研究較少,局限于傳承、功能方面,對地龍燈的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方面研究鮮見。因此,本文主要對地龍燈的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展開研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為地龍燈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本文以湖北省來鳳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龍燈”為研究對象。

表1 地龍燈三位受訪者基本信息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知網中查閱文獻資料,了解該項目的發展現狀、開展現狀和其他類似項目的發展現狀。(2)訪談法:通過訪談法對傳承人吳佳佳教練、萬建全、李玉生針對地龍燈傳播的特點、發展現狀、目前所面臨的困難進行采訪,并給出合理的建議。
根據本次調研的目的和調查內容,對三位地龍燈傳承人進行面對面訪談,后期又通過電話訪談。依據調查的主要目的對調查的結果進行了歸類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具體問題及分析結果如下:
地龍燈現主要在來鳳縣的大巖板村、板沙界村兩個村落中廣為流傳, 關于地龍燈的起源, 民間有“龍生虎養鳳遮陰”“龍王施雨之恩”的經典傳說。“龍生虎養鳳遮陰”在來鳳本地流傳較廣,被收錄進多篇文獻資料中。[3]“龍王施雨之恩”之說在史書中暫無記載,出自于當地一名老藝人之口。
地龍燈與其他項目一樣,具有祭祀、健身、娛樂、祈福和弘揚文化等功能。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無法預知與控制的天災人禍,人們期望借助被崇拜物的神性與威力來戰勝自然界中各種未知的災難與恐懼。[4]
“地龍燈”的傳播方式和傳承人對“地龍燈”的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為了使“地龍燈”得到有效發展,需要對傳播方式和傳承人進一步了解。由于鄧斌老藝人已故,很多資料只能從他的大徒弟萬建全藝人口中得知。萬建全藝人是地龍燈省級傳承人(現正在申報地龍燈國家級傳承人),是當地公認的傳承人之一,對地龍燈在當地的傳承和發展現狀了解較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通過表2與訪談對象的提問可以看出,目前地龍燈主要的傳播方式以學校為主,民間愛好者為輔。來鳳政府為拓寬“地龍燈”傳承途徑,設立地龍燈培訓基地,并成立少年表演隊,傳承人自發組織傳播民俗文化活動,并成立“地龍燈老年協會”。[5]但是民間愛好者有太多不固定因素,導致很多時候不能正常按時參加訓練與表演。這也是影響地龍燈發展原因之一。在表演過程中,龍一直與鳳共舞,需要在搭建舞臺道具上表演,表演中“龍走太極”和“龍盤樹”的表演難度最大。[6]高潮時彩鳳騰身躍上龍背,頓時紅鞭齊爆,鼓樂高奏,表演者情緒激昂、高聲呼叫,形成鳳鳴龍吟、龍鳳呈祥的祥瑞氣象。女性很難完成這些動作,一般傳承人都是以男性為主,早期還有傳男不傳女之說。因為表演者需要自身的力量強、協調性好,在表演中為達到巴地梭著走,像龍行的效果,龍的表演者始終要保持著騎馬樁和弓箭步的姿勢。[7]所以一般有武術功底的人上手更快,完成動作的質量更高,模仿動物動作更像,使表演效果達到最佳,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提高推廣地龍燈的效果。地龍燈的技術動作多且難,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訓練時間長、強度高,非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苦,對傳承人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求較高。

表2 地龍燈的主要傳承方式、傳承人要求
雖然地龍燈現在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中途因為種種原因而滯懈發展,與現代化發展的不適應,導致地龍燈的發展與開展現狀不容樂觀,針對這些疑惑,多次與傳承人溝通,得到以下結論:

表3 地龍燈現在發展所面臨的困難
傳統地龍燈的一場表演人數較多,一條龍需要9人才能完成表演,加上其他動物表演者和奏樂者,一場完整的表演至少需要25人。經過改編后的地龍燈:(1)由兩條龍和一寶組成(二龍搶寶);(2)由一龍、一鳳、一寶組成;都采用錄制音樂,分別需要19人和9人。動作難度系數高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需要長時間練習和表演者相當高的默契度配合完成,所以每個位置都有固定的人員,不能夠隨意更換人或者更換位置。由于地龍燈屬于群體性活動和人員位置不靈活的問題,導致地龍燈發展滯懈。地龍燈的道具多且重,有龍、鳳、虎、蚌、魚、蝦、寶(龍珠),其中一個龍頭的重量高達45斤,整條龍的重量約為100斤,對持道具者的力量要求極高,地龍燈的表演者和傳承人主要以男性為主。擺手舞和三棒鼓不限人數,不限場地、不區分節假日。因此,地龍燈的練習者相對于擺手舞、三棒鼓來說要少很多。地龍燈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丟了一些原生態的動作。主要原因是:(1)動作難度太大、危險系數高;(2)部分原始動作只能通過老藝人口頭傳述進行編排。改編后的地龍燈沒有以前高難度動作,使地龍燈技術丟失了核心特色。通過訪問萬建全藝人得知,地龍燈表演者目前的收入還滿足不了養家糊口的需求,因此很多人為了生計問題放棄了學習地龍燈。所以,地龍燈以學校傳播為主,練習者的歲數在15歲左右,且需要一定的武術功底、力量要求高。15歲左右的小孩正處于中學學習階段,處于該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沒有多余的時間來訓練,父母的支持力度不大,現在絕大部分的小孩吃苦耐勞精神較薄弱。現在地龍燈已出現“有教無學”的狀況,對地龍燈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民俗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態性和獨創性。[8]地龍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的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在被國外文化沖擊的當下,能夠充分彰顯中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地龍燈作為民俗體育的一員,還有很多文化內涵需要更多的學者專家去挖掘,地龍燈的發展急需各界對其的推廣。

表4 “地龍燈”的推廣
通過訪問得知,每年春節(近兩年因為疫情防控暫時取消展演)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展演,端午時地龍燈也是必不可少的熱門項目。和當地的一些旅游景點合作演出,有時還進行商業表演,從不同程度宣傳推廣地龍燈的同時還有一定的經濟收益,從側面提高了練習者的興趣。萬建全藝人是地龍燈國家級傳承人鄧斌老藝人的大徒弟,不僅在技術動作方面得到鄧斌老藝人的真傳,而且也繼承了鄧斌老藝人對地龍燈發展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專業的業務水平指導下,練習者一個月左右便可以進行表演,時間短,見效快,一定程度上能夠吸引人練習。為更好地推廣地龍燈,來鳳縣舊司鎮中心小學、東流司小學和圣德文武學校都開展了有關地龍燈的練習。但是,據了解得知,幾所學校一般只會在有檢查或者比賽時組織學生練習。這使地龍燈的開展并未完全落到實處,導致地龍燈目前開展現狀不容樂觀。

表5 “地龍燈”的開展與發展中,政府職能
地龍燈在傳承階段中大致經歷了低谷、短暫恢復、復蘇、縮退、發展階段五個波折起伏的歷程[4]。一個項目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扶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龍燈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2008年5月,來鳳成立地龍燈研究培訓基地,地龍燈從此有了專業隊伍進行保護與傳承。政府還為基地和開展地龍燈項目的學校投資物品、建設場地、提供地龍燈道具。政府部門還提供有償培訓,在培訓期間不收取任何費用,并提供食宿。為多個項目的傳承人提供交流平臺,了解國家非常保護政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地龍燈雖然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但其流傳的區域范圍太窄,傳承人出現斷層,國家級傳承人鄧斌老藝人已故,現有最高等級的傳承人是州級,后備人才嚴重缺乏;地龍燈也嘗試在學校推廣,但效果遠遠不夠,要充分利用校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