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虹(教授) 鄭紫薇 王禹心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西安財經大學商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6)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目前,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財務會計的核算處理方式。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陸續推出財務智能機器人,實現傳統會計工作智能化。華為、海爾、長虹、中興等集團企業紛紛搭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實現跨地區企業集中式財務管理,推動企業財務轉型。如今,會計已由傳統的核算向智能財務轉變,業務的革新對企業財務人員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會計專業碩士(MPAcc)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培養具有戰略思維、國際視野和綜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財務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截至2021年,我國MPAcc培養單位已達268家,年均招生人數達1.8萬人。
國內許多學者對MPAcc人才培養模式和路徑進行了探討。王勇(2022)結合“大智移云”時代特點,分析了會計專業碩士智能財務應用能力的培育思路與原則,并詳細探討了會計專業碩士智能財務應用能力的培養路徑,提出了會計專業碩士智能財務應用能力培養的保障措施。湯健、周璘睿(2021)從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等職商維度,探索高素質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鄧川、楊端平(2020)探討產學深度融合下的MPAcc協同育人模式路徑。孫薇、張敏(2016)剖析了我國會計碩士人才培養發展情況與發展目標之間的差異,提出開設特色課程、加強學科融合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路徑。與此同時,國內部分高校積極探索“數智”時代財務會計人才培養路徑。如上海財經大學推出“會計與智能化”項目,以培養精通會計和計算機知識、適應智能化環境下的會計與財務需求的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構建“會計專業課程+大數據等新技術特色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復合型智能財務能力。綜上所述,國內學者的研究很少從財務管理分層管控的業務視角出發,通過數智財務基礎能力、業財融合執行能力和價值創造決策能力的逐級提升來實現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目標。面對數智時代會計行業的新需求,工科院校如何利用工科專業的學科優勢,基于財務管理分層管控,創新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模式,彌補“數智”時代智能財務人才缺口,已成為其MPAcc教育的重要使命。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財務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財務智能化的發展不僅能有效提高財務工作的效率、實現價值創造,還能更好地為企業業務發展助力,全面提高企業管理和支持決策的質量,智能財務高端人才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備力量。
第一,智能財務推動會計職能實現轉型。智能技術驅動企業財務管理重構,財務管理新模式促使會計職能發展變革。企業財務人員工作正由傳統核算向價值管理、資本運營、戰略決策輔助轉型升級。掌握財務會計、企業管理決策和信息技術等復合知識,同時又具備預測決策、戰略分析和人機協同等能力的高精尖智能財務人才已成為數智時代企業智能財務發展最急需的核心人才。
第二,智能財務人才未來需求量龐大。2021年12月,財政部頒布《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強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塑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會計人才隊伍,為我國財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截至2020年底,我國具備初、中、高級資格會計人員分別為670.20萬人、242.02萬人和20.57萬人。這表明我國智能財務人才供需失衡,當前會計人才仍主要從事基礎核算,具有戰略思維、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的高端會計人才供給嚴重不足。財會人才梯隊分布不平衡成為智能財務發展的巨大阻礙。而MPAcc教育以培養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為目標,高端財務人才的缺口為MPAcc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021年11月,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遵循“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我國會計學歷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健全我國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和機制。同時,強化對會計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認證工作,不斷提高我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推動會計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契合,是數智時代對MPAcc教育提出的新挑戰。
第一,工科院校MPAcc教育辦學特色不鮮明,業務、財務與技術融合度不夠。價值管理、資本運營、戰略決策輔助的新會計職能要求會計教育以培養懂財務、熟業務、會技術的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為目標。工科院校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優勢學科,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結合學科優勢,發揮理工科資源對財會教育的賦能作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財會專業的建設工作,培養出具有行業就業優勢的MPAcc學生。但當前工科院校MPAcc教育缺乏辦學特色及個性化教學理念,欠缺會計學科、管理學科與理工學科的資源整合和融合,致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第二,工科院校MPAcc教育側重理論講授,輕視實踐環節。全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提出,MPAcc教育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采用案例教學、沙盤演練、現場參觀研討、參與企業咨詢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法,逐步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但由于我國MPAcc教育并未形成體系化、特征化的培養模式,很多高校MPAcc培養體系照搬學術型會計碩士培養模式,存在實踐課程安排學時較少、實踐活動頻率較低的問題,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效果難以發揮,無法實現提升學生財務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因此,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緊抓數智時代的機遇,利用自身學科的優勢,突出“財務會計+信息技術”特色,明確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實踐環節的數量與質量,推動信息技術與會計技能無縫對接,以滿足社會對智能財務人才的需求。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是 1981年由美國學者Spady提出的,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習成果產出來組織、安排、實施和評價教學活動。Acharya(2003)認為實施OBE教育理念應從“定義、實現、評價和使用學習產出”四個步驟展開。OBE教育理念就是基于學習產出導向的教育模式,圍繞“定義預期學習產出-實現預期學習產出-評估學習產出”的主線,形成教育質量持續改進的閉環。OBE教育理念被我國學者應用于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方面。彭永宏(2020)基于OBE理念構建“廣協同、深融合、重創新”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李志義、袁德成等(2018)按照OBE的培養理念,結合CDIO的培養模式,創新“三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王巧霞、史琪(2021)基于OBE理念,對高校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原則、路徑、框架等進行了闡述。
OBE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OBE教育理念和實施步驟與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需求高度契合。其一,OBE理念提倡基于國家及社會的人才能力需求,制訂合理的學生學習產出即人才培養質量目標。會計職能的轉變重構財務人才培養目標,緊跟財務數智化發展成為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共識。其二,OBE理念依托學習產出,反向設計教學環節即人才培養過程。MPAcc教育迎合“數智財務+業財融合+價值創造”的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新需求,探索學科融合、實踐育人的培養路徑。其三,OBE理念根據人才培養結果持續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環節,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閉環。MPAcc人才產出面向社會需求,增加教學質量和就業質量評價維度,以產出結果反饋教學設計。以人才培養結果為導向的教育閉環,有利于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與提升。
因此,MPAcc教育作為培育高層次、高素質的應用型財會人才的重要渠道,應將OBE教育理念應用于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培養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從“以理論知識為核心”向“以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的轉變,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數字商業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
面對數智時代對智能財務人才的迫切需求,工科院校應依托各自辦學特色,以OBE理念為指引,明確“數智財務能力+業財融合能力+價值創造能力”的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目標,探索提升智能財務綜合能力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綜合應用”人才培養路徑,完善教學過程質量評價和就業/成長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結果為導向的教育閉環,面對社會需求和技術的更新迭代,持續更新改進工科院校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
第一,公司財務已呈現共享財務、業務財務和戰略財務分層管控的發展趨勢,“數智財務能力+業財融合能力+價值創造能力”是數智財務時代對MPAcc智能財務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以學生為中心,挖掘工科院校自身優勢學科資源,在理論教學中,新增學科融合類課程;在實踐教學中,注重案例教學,加強模擬實訓;在綜合應用中,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第二,結合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間的差異,構建“教學質量+就業質量+學生成長質量”的多維度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為MPAcc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調整及優化提供良好反饋,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閉環。
本文以財務數智化轉型為契機,基于工科院校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結合OBE理論探索工科院校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路徑,實現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財務管理數字化浪潮推動企業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工作分離,財務人員逐步由傳統財務向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和共享財務等方向轉型,會計職能變革對財務人員的能力提出新要求,數智財務能力、業財融合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成為決定財會人才職業發展的基石。基于公司財務分層的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公司財務分層的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實施路徑圖
1.在公司共享財務執行層面,通過理論教學鍛造學生的數智財務能力。共享財務作為財務管理的執行層,負責企業財務的集中核算和資金監控,為企業的戰略財務和業務財務提供基本的賬務處理和數據支持。作為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的執行者、信息化財務數據的提供者,數智財務能力是共享財務人員的發展基礎。在財會類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基礎上,應新增財會與信息技術融合類課程,應用財務云等新型信息技術的工具和方法,提升MPAcc學生智能財務賬務處理的效能及財務管理水平。
2.在公司業務財務控制層面,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業財融合能力。業務財務作為財務管理的控制層,負責企業戰略決策的落地,推動企業財務業務的協同發展,為企業的業務單元提供專業的財務管理支持,推進企業經營各環節財務工作的高效運行。作為業務前端的財務管理支持者,業財融合能力決定業務財務人員的發展前景。通過案例開發與案例教學,使MPAcc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將所學智能財務知識轉化為處理實際財務問題的能力;通過模擬實訓環節,讓學生切身感受真實的智能財務情境,從業務層面追溯財務表現,以財務視野探尋影響公司業務發展的核心因素,培養學生業務財務、流程把控、決策分析與業財融合能力。
3.在公司戰略財務指導層面,通過綜合應用提升學生的價值創造能力。戰略財務作為財務管理的指導層,負責企業財務戰略決策制定和財務經營管理,在企業各項財務管理工作中發揮著戰略導向作用。戰略財務人才集企業戰略支持、價值創造管理和戰略風險管理于一身,價值創造能力是其發展的核心能力。通過行業實習,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通過“雙師制”畢業論文環節,發現企業財務數智化轉型中的真問題,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效能,增強MPAcc學生財務管控和價值創造能力。
依托工科院校的自身學科優勢,以財務數智化發展為契機,工科院校MPAcc應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綜合應用”的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路徑,如下頁圖3所示。推進財會類和信息技術類學科交叉融合,結合案例和實訓模擬智能財務真實情境,打造綜合應用的實踐平臺,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現MPAcc學生數智財務基礎能力、業財融合執行能力和價值創造決策能力提升。

圖3 工科院校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路徑圖
1.在理論教學方面,推進財會類、信息技術類課程深度融合。工科院校MPAcc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應在傳統財會類課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及辦學特色,增加信息技術、數據分析及思維類課程,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重構MPAcc學生的智能財務知識體系。
工科院校MPAcc課程體系應包括財會類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以及“財會類”+“信息技術類”的融合類課程。其中,財會類課程以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以及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等為主,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筑牢MPAcc學生的專業知識。信息技術類課程有Python程序設計、大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等,注重信息技術及方法在企業智能財務方面的應用。融合類課程包括數智管理創新、大數據與財務決策、業財融合與財務共享、商務數據分析等課程,通過將財會知識和技術工具相融合,提升MPAcc學生的智能財務管理能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學MPAcc“會計與智能化”項目,開設大數據與會計研究方法、大數據與商務智能、商務數據分析等具有智能財務時代特色的專業方向課程,真正做到會計與技術融合。
2.在實踐教學方面,模擬智能財務真實情境。案例研究與開發是MPAcc教育培養方案實踐課的必修環節。案例開發是指教師科研反哺教學,開發原創案例。教師應以智能財務人才能力培養目標與企業智能財務真實情境為導向,遴選案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深入企業了解智能財務業界的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依托科研項目及MPAcc管理咨詢實踐環節,開發智能財務領域本土案例,推動MPAcc案例庫的建設。案例教學是指拓展多元化的案例教學手段。工科院校MPAcc教育不僅應聘請智能財務專家學者在校內開展實務案例課程與講座,還應打造移動課堂帶領學生實地研討企業智能財務案例,通過案例教學實踐鞏固理論知識。例如,北京交通大學在漢能控股集團、畢馬威等多家企業開展移動課堂,帶領學生實地感受企業財務數智化轉型,培養MPAcc學生的智能財務思維。
模擬實訓是MPAcc學生提升實務技能的重要載體。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引進國內智能財務領域領先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系統,開設企業仿真項目、企業財務共享沙盤模擬等實訓課程,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體驗業財融合流程、企業資金運營模式,通過實操提高智能財務綜合能力。例如,浪潮推出的財務共享電子沙盤模擬實訓,通過讓學生親身模擬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從建設規劃到運營管理的全流程,搭建滿足大中型集團企業管理需求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體驗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戰略決策核心。
3.在綜合應用方面,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綜合應用是對應用型MPAcc學生智能財務綜合素質的檢驗。將戰略風險管理、企業組織管理、數字經濟與治理等管理知識運用到行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中去,構建面向公司治理的MPAcc智能財務人才的思維架構和能力體系。
其一,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積極探索建立企業與院校的雙育人模式,構建校企合作的行業實踐平臺。精心策劃組織MPAcc學生進入行業實習基地,開展為期三個月或半年的行業實習。MPAcc學生應深入企業,了解企業財務運營的環境和流程,探究企業智能財務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對其經濟業務和財務信息進行分析,運用多元化知識結構為企業制定財務戰略提供支撐。例如,華南理工大學與會計師事務所、咨詢投資公司、國有企業建立了實習實踐基地,安排學生進行行業實習,由校內導師進行指導和評價,最終撰寫行業實踐報告,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其二,MPAcc畢業論文是對所學智能財務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的考察。MPAcc畢業論文以案例分析、調研報告、專題研究、組織(管理)診斷的形式為主。工科院校MPAcc學生應結合企業案例研究和企業實習環節,將企業實際的智能財務領域熱點及難點問題作為畢業論文選題。同時采用雙導師制,在校內校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運用所學智能財務的知識和技術工具,破解企業面臨的智能財務發展困境,促進企業可持續的價值創造。以問題為導向,突出學以致用,驅動MPAcc學生知識向實踐的轉化。
評估人才培養質量結果,完成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的閉環,是有效實施OBE理念的關鍵。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構建“教學質量+就業質量+學生成長質量”的多維度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并面向財務數智化的發展需求,持續完善MPAcc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方案,以適應社會對智能財務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
1.構建多維度的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MPAcc教育的教學質量、就業質量和學生成長性分別反映學校辦學實力、行業認可度和社會貢獻度,已成為評價MPAcc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以智能財務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教學質量+就業質量+學生成長質量”的多維度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從三個方面衡量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
其一,教學質量評價。MPAcc教育應實行“課程考試+財務實訓+科研項目”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將教學質量評價貫穿于MPAcc教學全流程。課程考試是指依托MPAcc的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方案,執行課程考核,扎實財會基礎。財務實訓是指優化對實踐總結報告、案例分析報告和管理咨詢報告等實踐環節教學內容的考察,提升MPAcc學生知識轉化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項目是指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案例大賽、科研項目,通過參與以財務知識與綜合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案例研究及科研項目,鍛煉MPAcc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其二,就業質量評價。MPAcc教育的就業質量由就業機會、就業結構及用人單位評價三部分組成。學校就業機會是指總體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能夠反映本校學生的社會需求和就業競爭力。學校就業結構是指總體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例如:就業地域、就業行業、就業職位等,能夠反映就業市場對學校MPAcc畢業生的供求關系。用人單位通過對MPAcc畢業生的思想品德、專業能力及拓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反映社會對MPAcc智能財務人才的滿意度。
其三,學生成長性評價。MPAcc教育的學生成長性評價以職業發展與職業貢獻為依據。職業發展是指畢業生五年后的職業發展情況,它能反映學校MPAcc畢業生對企業財務發展的價值。職業貢獻是指學生成為智能財務領域高管的整體數量,反映MPAcc院校人才培養是否能助力財務數智化發展。
2.面向需求,持續改進培養方案。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依托“教學質量+就業質量+學生成長質量”的多維度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結果,明確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變化,衡量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的供求關系。依托自身的行業優勢和辦學特色,緊隨行業變化,及時調整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優化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MPAcc智能財務人才培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通過構建智能財務人才培養體系閉環,將人才培養質量結果及時反饋到整個教學培養體系,及時改進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合理以及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的缺陷,提高工科院校MPAcc教育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質量。
數字技術引領企業變革,科技創新改變人才需求。數智時代重構了智能財務人才能力,經濟社會發展也對我國MPAcc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工科院校MPAcc教育應從共享財務、業務財務、戰略財務的財務管理分層管控出發,整合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注重培養MPAcc人才智能財務綜合能力,深化MPAcc教育綜合改革,創新MPAcc人才的培養路徑,培養出滿足智能時代發展需求的“數智財務+業財融合+價值創造”的高素質、應用型智能財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