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俠 (副教授)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8)
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如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要求高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但現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1)課程思政建設尚未普及。目前,各層面紛紛開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開發了一批充滿思政元素、發揮思政功能的示范性課程,但并未達到每門課程都有思政元素的目標。一些高校教師缺乏“課程思政”教學理念,還有些教師意識到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不知如何挖掘“思政”要素。(2)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誤區,教學方法不夠豐富。在教學方法上,一些高校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教學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還有一些教師教授思政內容的方法和教授專業知識的方法一樣,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法有效參透思想政治教育。(3)課程思政建設理論有待豐富。目前,對該課題的研究主要是從“課程思政、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課程思政及建設考核指標的含義”“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節、著力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路徑”等方面展開,對課程思政建設模式的研究甚少。
本文建立了課程思政建設創新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是基于課程思政建設雙體系建立的模型,所謂課程思政雙體系是指教師在備課和設計課程時,對同一個專業知識點的授課目標、授課方法、授課具體內容、授課總結和反思等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即專業知識方面和課程思政方面,深入挖掘各知識點的思政要素。課程思政雙體系具體包括授課內容雙目標、授課雙方法、教學雙總結和雙反思,本文以審計學課程為例展開分析。
授課目標包括授課總目標和具體內容目標,二者又皆有兩個目標,即專業知識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審計學課程專業知識授課總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查會審,掌握查賬技巧、審計分析能力、審計風險識別能力、審計工作協調和溝通能力以及審計方案的設計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解決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為審計實訓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審計學課程思政授課總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審計在我國發展的歷程,特別是紅色審計在我國近現代史中所起的作用,堅信在黨的領導下,審計理論體系會更加完善,發揮更大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傳遞正能量。
審計學課程主要包括十三章內容,每章內容都融入了思政元素。教學步驟是教師在備課(教案)過程中確立雙目標,即學完知識點后,在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方面達到怎樣的目標,使學生學到哪些專業知識,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授課內容雙目標即專業知識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下面以審計學課程第一章審計學概論為例加以說明。
1.專業知識目標。專業知識目標主要是指通過教師授課,學生學習具體知識應達到的目標,即學生具備了解、掌握和運用某種知識的能力。審計學課程第一章概論部分專業知識的授課目標主要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中外審計的產生和沿革及其客觀依據,分析并掌握審計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為以后各章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使學生掌握審計的職能和作用,提高其學習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等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目標主要是指根據某個專業知識點提取的思政要素,由教師融入到專業知識授課過程中,使學生從思想上受到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審計學課程第一章概論部分的課程思政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對本章的授課,使學生明白審計的重要性,小到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大到國家都離不開審計,意識到不同主體的審計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三者又互相作用,使學生了解時政,與時俱進,理解國家審計已經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審計全覆蓋是形勢需要,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歷史觀等,學會使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分析問題。
確立授課雙方法包括對專業知識的授課方法和課程思政的授課方法。在將課程思政要素融入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專業知識的授課方法和課程思政的授課方法可以不同,根據情況選定。比如,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方法可以采用課堂實驗法,即給學生發放空白審計工作底稿,在教師講解專業知識時,學生邊聽課邊做審計工作底稿。思政的授課方法可以使用討論法,由學生各抒己見,然后教師總結。仍以審計概論這一章為例,授課雙方法的確立過程具體如下:
專業知識授課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法和歸納總結法。通過對引入“南海事件”案例的分析,找出審計產生與發展的原因,通過播放視頻向學生展現審計的地位和作用,歸納總結審計的概念,并向學生推薦影視劇《國家審計》《在路上》《審計報告》《鑒證法人》等,這幾部影視劇分別是以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為素材,彰顯了不同審計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展現了被審計單位出現的典型問題,使學生學習審計更具有直觀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課程思政授課方法主要采用搜集資料法、討論法和啟發法等。通過學生搜集資料并再現影視劇中的場景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三觀”教育又包括時事政治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社會責任意識。
總之,授課的方法有很多,最好選擇適合教學知識點的方法授課,而且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所謂教學雙總結和雙反思,既包括專業知識教學總結和反思,也包括課程思政教學總結和反思,即通過教學,使學生不僅掌握專業知識,思想上還受到洗滌。以審計概論這一章為例,具體總結和反思如下:
具體專業知識包括:受托經濟責任關系是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根據主體不同,審計可以分為政府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內部審計,不同主體的審計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國家審計已經上升為國家治理層面的高度,內部審計能夠提升單位價值,社會審計能夠規范企業的行為。
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明白審計的重要性,如果將來有機會從事審計工作,應嚴格要求自己,認識到審計的神圣之處,認真審計,做人做事要客觀公平公正。同時,要求學生了解審計領域的重要時政知識,比如,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2018年)的背景及意義和改革審計管理體制。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是加強黨對審計工作領導的重大舉措。要落實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強全國審計工作統籌,優化審計資源配置,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努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的審計監督體系,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課程考核評價機制既有課程專業知識成績考核,也有課程思政成績考核。專業知識成績考核包括期末卷面成績和平時量化的作業成績等,而課程思政成績主要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完成作業的質量和考試誠信度等,因為這些體現了學生的“三觀”和責任感。比如考試作弊說明學生誠信和道德的缺失,工作后也可能會違反職業道德,做出有損社會的事情,所以對學生課程思政成績的考評很重要,課程思政成績考評既是對現有課程思政學習表現的評價,也是在矯正學生的行為。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尚處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各門課都沒有現成的課程思政內容,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斷研究如何挖掘該門課程的思政元素,這個工作可以由個人備課也可以由課程組團隊備課討論完成。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在于教師在開展教研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這個方法適合每門課程。本文認為,任何課程都可以按照課程思政建設創新模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準備工作。以審計學課程中的“貨幣資金審計”為例具體說明課程思政建設創新模型的應用。具體做法如下:
步驟一:確定教學目標。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思索專業知識方面的目標,還要思索課程思政的目標,即雙目標。專業知識方面的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貨幣資金審計的程序和方法,熟練掌握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審計的技能,能運用所學的貨幣資金審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解決審計實際工作中的相關問題。課程思政目標:教師通過教授該內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端正對待金錢的態度,對于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遵紀守法,保持應有的職業道德。
步驟二: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有很多,根據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重點字詞分析法教學。
案例導入:曾在國家某科研基金管理機構擔任會計工作的卞某利用掌管科研基金專項資金的下撥權,采用謊稱支票作廢、偷蓋印鑒、消減撥款金額、偽造銀行進賬單和信匯憑證、偽造銀行對賬單等手段貪污、挪用公款人民幣2億多元。卞某擔負著資金收付的出納職能,同時,所有的銀行單據和銀行對賬單也由他一手經辦,這使得他作案長達8年之久而一直沒有被察覺。討論如何查出卞某的貪污行為?該科研基金管理機構對銀行存款管理存在哪些漏洞?
此案例提出的問題屬于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展貨幣資金審計。教師在講解中將案例中的關鍵詞劃出(如貪污、挪用,資金收付的出納職能)作為分析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卞某的行為,采用討論的方法由學生各抒己見,然后再對學生的回答點評總結,從對待金錢的態度和職業道德上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從而達到對這部分課程內容融入思政元素的目標。這個過程就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過程。
步驟三:講授知識。講授的知識既包括專業知識也包括課程思政知識,主要是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知識。通過對引入案例的分析,得出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對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進行實質性測試。貨幣資金審計的具體內容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的審計目標;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存在的風險;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在教授這部分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融入對金錢的態度、“三觀”和社會責任等思政要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步驟四:教學雙總結和雙反思。具體知識講解結束后,教師針對這部分內容結合上課情況從兩個方面進行總結、反思,即對專業知識的總結和反思,和對課程思政的總結和反思。具體如下: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和審計貨幣資金的方法和路徑,這部分內容和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生產與費用循環審計、籌資和投資循環審計密切聯系在一起,因為這些循環都涉及貨幣資金業務,教授了學生如何將這部分內容與四大循環聯系在一起開展審計活動。
貨幣資金是流動性最強、也是最容易舞弊的資產,許多領導干部和相關人員的貪腐皆敗于此,同時,該項目也是比較難審計的項目之一。所以,在教授學生這部分知識時,重點在于教授學生審計貨幣資金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學生在校學好知識,增長本領,強大自己,具備創新創業理念,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做一個有用之人。
步驟五:實施雙考評。教師在教授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布置一些作業,既有線上作業也有線下作業,線上作業如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傳一些課堂習題、課后習題及單元測試,這些作業和測試都可以量化評分。線下布置小論文“貨幣資金審計之我見”,該論文評分標準既涵蓋了專業知識也包括了課程思政內容,比如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等,并對論文打分量化。線上線下成績按照加權平均法確定專業知識成績。課程思政成績根據學生的出勤率、課堂表現、完成作業的質量和考試誠信度等采用權重賦值法和層次分析法進行考評。有了雙考評機制,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學習思考課程思政內容,形成慣性思維,這對于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三觀”的樹立等都有所幫助。
課程思政雙體系模型適合教師備課階段使用,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規劃、挖掘課程思政要素、設計教學內容和總結提供了藍本,課程思政雙體系研究將課程思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有利于全員全方位全過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