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家開發銀行通過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各類綜合金融服務,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融資總量3793億元。
針對“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目標,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分行授信105億元支持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配套設施開發建設,國家開發銀行廣東分行授信60億元支持南沙科學城慶盛科創教育核心區工程項目建設。相關項目聚焦海洋、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重點前沿科學研究領域。
(中國自然資源報)
最近,廣東省海域氣溫升高,光照充足,比較適合赤潮生物生長。深圳、湛江等地海域陸續出現夜光藻,因為發生區域海面呈藍色,被群眾稱為“藍眼淚”。
為此,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赤潮災害的監測預警。各級監測部門要做好相關海域赤潮監測,掌握本海域赤潮發生發展動態。各級海洋預報機構要進一步提高赤潮災害影響的預測水平,預測赤潮發展趨勢。
(中國自然資源報)
3月1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
據介紹,航次搭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10家單位科研團隊的24項科研項目,計劃海上作業85天,是迄今最長的印度洋科考航次,預計航程逾1萬海里。本航次是基于多學科聯合觀測實驗研究航次,研究成果將揭示東印度洋動力過程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生態系統和沉積過程的機制,闡明營養物質來源。
(南方日報)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于3月24日在北京召開了2022年度全國海洋災害預測會,總結2021年海洋災害預警報工作,研判今年海洋災害發展趨勢。經過會商研判會議形成了2022年度全國海洋災害預測會商意見。
風暴潮方面:2022年我國沿海災害性臺風風暴潮發生次數為4~5次,較常年(3.9次)偏多0~1次,較2021年(3次)偏多1~2次。海浪方面:預計2022年我國近海將發生災害性海浪過程36~40次,較2021年(35次)偏多1~5次,與常年(40次)持平。海溫方面:2022年夏季,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北部海溫較常年同期略偏高,南海大部海域海溫接近常年。
(人民政協網)
2月28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在廣東珠海順利完工,進一步提升了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能力。導管架相當于固定式海上油氣平臺的“基座”,用于支撐平臺的龐大身軀與巨大噸位。導管架平臺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的海洋油氣開發設施,具有甲板面積大、可變載荷大、結構安全可靠等優點,可設置鉆機、修井機和干式井口等各類設備。“海基一號”將于3月下旬進行海上安裝。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公告,《無居民海島使用價格評估規程》《海洋水文資料整編技術要求》《海洋環境綜合數據庫分類與編碼規范》《海洋綜合標準化工作指南》《海灘養護與修復工程驗收技術方法》《綠潮生態調查與監測技術規范》《海洋大數據標準體系》《海洋儀器設備第三方檢驗通用指南》《自動剖面漂流浮標海上比測方法》《海水微生物絮凝劑》10項推薦性行業標準通過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予以批準、發布,自2022年5月1日起實施。
(中國自然資源報)
近日,山東能源集團順利取得渤中海上風電A場址工程項目核準意見。據了解,這是全國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時代后第一個取得核準的項目。
該項目是《山東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21-2030)年》公布實施后的全省第一個項目,東莞市行政審批局多次開展專題調度,工作人員主動提前對接。在辦理立項手續時,集中科室力量利用一天時間辦理完成項目核準意見,申請材料實行網上共享共用,實現即來即辦,即辦即結。
(中國山東網)
2月27日,哈爾濱工程大學發布消息,在教育部下發《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該校智慧海洋技術和智能制造工程2個本科專業獲批,其中“智慧海洋技術”為中國高校首次設立。
該專業面向海洋強國戰略,針對中國海洋工程領域對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迫切需求,圍繞海洋智能感知、海洋大數據和海洋智能系統等,在海洋科學、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方向深度交叉融合,培養引領智慧海洋科技發展的領軍人才。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