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導向、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安排,明確到2025年,農業基礎更加穩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梯次推進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脫貧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展望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在漁業方面,《規劃》提出要完善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嚴格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水域灘涂養殖證核發制度,保持可養水域面積總體穩定,到2025年水產品年產量達到6900萬噸。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漁業和鹽堿水養殖。
●完善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嚴格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水域灘涂養殖證核發制度,保持可養水域面積總體穩定,到2025年水產品年產量達到6900萬噸。
●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漁業和鹽堿水養殖。
●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支持深遠海養殖業發展,加快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加強漁港建設和管理,建設漁港經濟區。
●發掘特色資源優勢,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完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體系。
●強化科技支撐、質量控制、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糧經作物、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產業帶。
●推進西部地區農牧業全產業鏈價值鏈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效旱作農業、節水型設施農業、戈壁農業、寒旱農業。
●加快發展西南地區丘陵山地特色農業,積極發展高原綠色生態農業。
●推進東北地區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穩固的國家糧食戰略基地。
●鞏固提升中部地區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地位,加強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發揮東部地區創新要素集聚優勢,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統籌利用海岸帶和近海、深海海域,發展現代海洋漁業。
●實施水產健康養殖提升行動,創建一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發展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
●健全農業安全生產制度體系,推動農業企業建立完善全過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實施農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
●構建漁業安全治理體系,提升漁船裝備、漁民技能、漁港避風和風險保障能力。
●強化農機安全生產,組織平安農機示范創建。加強農藥安全使用技術培訓與指導。
●加強農村沼氣報廢設施安全處置。
●推動漁船及裝備更新改造和減船轉產,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漁船。
●加強沿海現代漁港建設,提高漁港避風能力。
●全面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遺傳資源和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摸清資源家底,搶救性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
●啟動農業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推進優異種質資源創制與應用,構建種質資源DNA分子指紋圖譜庫、特征庫和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
●加強國家農作物、林草、畜禽、海洋和淡水漁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
●圍繞重點農作物和畜禽,啟動實施農業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開展種業聯合攻關,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
●推進國家級和省級育制種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南繁硅谷。
●在北方農牧交錯區布局建設大型牧草良種繁育基地。
●加快建設種業基地高標準農田。
●繼續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
●建設一批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完善良種繁育和生物安全防護設施條件。
●推進國家級水產供種繁育基地建設。
●建設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種質資源中期庫圃,提升海南、甘肅、四川等國家級育制種基地水平,建設黑龍江大豆等區域性育制種基地。
●新建、改擴建國家畜禽和水產品種質資源庫、保種場(區)、基因庫,推進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建設。
●改擴建2個分子育種創新服務平臺。
●嚴格品種管理,提高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建立品種“身份證”制度。
●強化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強化行政與司法協同保護機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
●健全種畜禽、水產苗種監管制度和技術標準,加強畜禽遺傳物質監管。
●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及珍貴瀕危物種超過1000億單位,實施水生生物物種保護行動計劃,保護修復關鍵棲息地,科學開展遷地保護。
●建立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及棲息地監測網絡,實施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建設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完善經營機制,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牧漁業發展水平。
●健全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體系,加快推進品種、栽培、裝備集成配套。
●加大對智能、高端、安全農機裝備的支持力度,突出優機優補、獎優罰劣,支持探索研發制造應用一體化,提升我國農機裝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推進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提升畜牧水產養殖主要品種、重點環節、規模養殖場以及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推動綠色環保農機應用。加強機耕道、場庫棚、烘干機塔等配套設施建設,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等農機服務新模式。
●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打造農機裝備一流企業和知名品牌。
●推進糧食作物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薄弱環節先進農機裝備研制。
●加快研發制造適合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高效專用農機。
●攻關突破制約整機綜合性能提升的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重要零部件。
●加強綠色智能畜牧水產養殖裝備研發。
●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節水激勵機制,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產的農業用水制度。
●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推進南水北調工程沿線農業深度節水。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完善捕撈限額管理和休漁禁漁制度,持續開展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
●嚴格保護管理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持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
●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體系,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范圍,強化基層監管和檢驗檢測隊伍建設,推行網格化監管和智慧監管。
●實施“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基本解決禁限用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和非法添加等問題。
●加強農業投入品規范化管理,嚴格食用農產品種養殖、加工儲運環節投入品監管。
●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健全追溯體系。
●加強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以耕地質量提升、漁業生態養殖等為重點,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推動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開展農業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
●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網絡和標準體系。
●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提升農村寬帶網絡水平。
●全面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技術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終端、技術產品、應用軟件中的廣泛應用。
●推廣大田作物精準播種、精準施肥施藥、精準收獲,推動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和漁船漁港智能化應用。
●實施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行動。
●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以東北地區為重點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在重點用膜區整縣推進農膜回收,在畜禽養殖主產區持續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在水產養殖主產區推進養殖尾水治理。
●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環境敏感區建設200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
●全面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推進以長江為重點的漁政執法能力建設,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
●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保護修復,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
●開展長江、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長江流域等開展試點。
●以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支持5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
●建設30個全國性和70個區域性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改造畜禽定點屠宰加工廠冷鏈儲藏和運輸設施。
●建設一批集成度高、系統化強、能應用、可復制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在農牧漁業大縣(市)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打造一批國際農產品加工園,創建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
●建立和推廣應用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建設數字田園、數字灌區和智慧農(牧、漁)場。
●強化長江禁捕水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建設統一的漁政執法遠程監控指揮調度系統,加強視頻監控、雷達監控、漁政執法船艇(躉船)、無人機設施設備建設。
●持續開展中國漁政亮劍專項執法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