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涵 (重慶財經學院,重慶 401320)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悄然爆發,全國一級防控,在習近平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群防群控,眾志成城,我國疫情防控效果十分顯著,如今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我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素來較為頻繁[1],重大突發疫情嚴重損害了人民生命健康,極大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應急醫藥物資保障是打贏疫情攻堅戰的基礎,能否快速、足量、持續地提供所需應急醫藥物資是提高治愈率、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然而,從本次疫情防控的應對表現看,應急醫藥物資保障工作還任重道遠。以醫用防護服為例,2020 年1 月25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介紹,武漢每天需10 萬套醫用防護服,但截至27 日,湖北組織省級醫藥儲備企業一共籌集了10.645 萬套[2],醫用防護服只能滿足全省一天所需。因此,對于應急醫藥物資籌措路徑進行研究,解決面對重大突發疫情有序高效籌措物資的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目前對于應急醫藥物資管理相關領域的研究較少。魏潔等[3]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現實背景,構建協議企業應急醫療物資儲備決策模型,探討協議采購價格、疫情發生概率和政府補貼三種因素對協議企業儲備決策的影響;查靜茹等[4]總結了某大型綜合醫院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醫用應急物資方面的管理實踐,對構建重大傳染病疫情期間應急物資管理體系提出了建議;王軍學等[5]探討軍隊醫院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醫用防護物資籌措的難點與應對策略;楊沅霖等[6]分析了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法律視角,提出了完善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管理的建議;吳涵等[7]以新冠疫情為例,通過K-menas聚類分析進行實證研究,建議將物資優先保障分為四個等級。賀琳[8]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究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環境下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構建路徑和方法。
綜上所述,已有學者圍繞應急物資籌措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有學者從醫藥衛生科技角度研究物資籌措相關問題,也有從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角度對醫院物資應急管理進行研究,但是從物流視角研究應急醫藥物資籌措環節卻鮮有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多次強調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物資籌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新冠疫情為例,對當前疫情防控物資籌措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具體建議。
自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由于醫院平時儲備的物資有限,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復雜,醫藥物資緊缺的情況也成為短期內全國各大醫院面臨的共同難題,醫藥物資保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陣地,要做好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解決應急醫藥物資籌措問題迫在眉睫,政府已將疫情防控醫藥物資保供作為當前首要任務抓好抓實,但現實依然存在很多困境。
隨著疫情不斷擴散,一線緊缺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等物資供應嚴重不足。雖然政府已采取多渠道物資籌措,比如調動中央和地方兩級醫藥儲備、緊急采購、社會捐贈等渠道籌措應急醫藥物資,但是,不同渠道的籌措效率不一樣,其中,動用應急儲備方式籌措效率是最高的。此外,籌措順序與階段性籌措重點不對將極大影響籌措效率。
目前全國的疫情仍處于上升期,剛好遇到春節假期,很多原材料廠商、生產企業全部停工,這也給政府籌措物資統籌協調增加了難度。特別在疫情爆發初期,缺乏科學籌措統籌機制,部門間基本是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和有效的協調,導致應急物資不能夠及時、快速的籌措。
目前針對疫情所需醫藥物資籌措主要是讓相關企業加急生產,企業生產力滿負荷運轉并且疲憊下降;部分企業出現原材料短缺的現象,企業供應鏈斷裂。
互聯網和各渠道的籌措信息呈碎片化,不能進行統一的供需資源的可視掌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還不夠,各渠道籌措的信息還不能融合共享。至疫情爆發后,全國各大醫院和當地慈善機構都紛紛發起了社會捐贈物資公告,相關部門也發起了緊急采購的信息,但是都缺乏融合共享。
綜合應急管理應全過程管理和多方參與,Kapucu 和Hu 提出了應急管理協作網絡的多樣性問題[9]。針對疫情應急物資缺乏籌措重點,籌措效率低,難以滿足疫情防控實時物資保障需求的問題,不僅需要啟動多渠道籌措,更重要的是分階段分重點籌措物資,對不同的籌措路徑的時效與持久性進行排序,根據不同的時效性突出重點地籌措物資。
3.1.1 多渠道籌措物資。第一,動用應急儲備。應急儲備是為了應對突發事件所建立的,是籌措路徑的首選方式,時效性最快,能夠在第一時間用最快捷的方式把應急物資調到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保障受災民眾的生命安全,也充分體現出應急物資的“時效性”。第二,向企業直接征用。當發生重大突發疫情時,政府對特定的生產加工企業的防疫醫藥物資進行強制性征用,征用時可不履行正常的采購程序,事發后根據征用物資的種類、數量與企業進行協商和結算。直接征用是突發事件特殊情況下使用,縮短了籌措時間。第三,緊急采購。依據籌措計劃,強化重點物資采購,通過多渠道、多種形式實行政府集中采購,采購時要堅持質量放首位,一方面,加大海外采購力度,海關開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醫藥物資的綠色通道,提高應急物資的籌措速度;另一方面,國內采購,加大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重點物資采購力度,各省市各級財政部門建立采購“綠色通道”,緊急采購時應當體現靈活性的原則,不需執行《政府采購法》的規定,有些審批程序可取消,保障物資籌措效率。第四,應急生產。政府鼓勵企業響應國家號召,企業加快對應急物資的生產,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重點生產企業的支持,保障企業原材料供應問題、資金、員工不足等問題,提高產能。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需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嚴格按照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依法依規生產,嚴格質量把關,為重大疫情防控提供物資保障。第五,國際援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我國逐步擴大了對外援助,是國際人道主義救援體系中的重要力量。當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華人華僑、國際友人、世界衛生組織等提供應急物資或組織專家團隊等方式對我國疫情地區進行援助,國際援助也是應急物資籌措方式之一。第六,社會捐贈。動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開展應急物資捐贈活動,當政府儲備的應急物資不足時,社會捐贈是應急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捐贈方式籌措可以動社會力量,既體現了團結互助的精神又可保證應急物資的供給,通過社會力量進行應急物資的捐贈援助,有助于應急醫藥物資的快速籌措。
3.1.2 分階段分重點籌措物資。根據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應分階段重點籌措物資,如圖1 所示。

圖1 分階段分重點籌措物資
應強化應急醫藥物資動態統籌機制,在國家層面,需要統籌和協調,必須有所傾向,首先向重災區傾斜,為了效率,鼓勵各級多頭物資籌措;但國家需要對重點緊缺物資進行統籌定向調配,需要兼顧并協調各個層級物資需求上的矛盾,需要保護各個層級籌措物資的積極性。切實加強原料調運和生產保障力度、加強原有保供渠道、加大社會籌集力度,全面做好有關藥品、口罩及有關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運等保供工作。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必須要考慮既要有重點定向,同時也得對所有疫區兼顧的情況,來控制應急物資配備,應根據疫情的實時數據按比例按區域進行分配。
采取多元化的補償激勵機制,推動應急物資順暢運作,通過多種激勵措施來提高企業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政府持續籌措應急物資的能力。第一,合理利用市場規律進行事后補償,由對應的部門對被征用的企業調撥物資核算價格并實行統一補償,盡力保護好企業的合法利益,同時穩定市場價格;第二,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各省疫情防控重點應急物資生產供應;第三,精神榮譽激勵,對于積極參與疫情應急醫藥物資救援,無私捐助應急醫藥物資的企業給予社會榮譽;第四,政策傾斜激勵,例如,為符合條件的應急產品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給予稅收減免政策,以及其他衛生防疫、醫用器材企業用于生產應急醫藥物資的新增貸款,給予貼息甚至免息的優惠政策。
國家應高效及時建立重點醫藥物資采購平臺,平臺需收集應急醫藥物資需求信息和生產廠商原材料等需求信息,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例如,運用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和GIS 地圖等,信息和數據實時發布更新,通過平臺可以查詢到應急醫藥物資的類型和品種、需要數量、城市區域、需求發布時間等信息,幫助應急物資需求方與供應方之間能夠更快速、準確地進行對接,提高重點醫藥物資籌措效率,更好地滿足疫情防控精準物資保障需求。
當重大突發疫情發生時,應急醫藥物資的籌措工作是否到位直接關系應急醫藥物資調度的成敗,疫區緊缺的防疫物資能否得到保障,將直接影響到疫情的防控工作,對醫護工作人員和患者的生命健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也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應急醫藥物資的有效籌措是重大突發疫情快速防控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物資籌措為例,對當前疫情防控物資籌措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提高應急醫藥物資籌措效率為目標,提出了相應的具體對策。總之,我國還需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提升應急物資籌措能力,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加強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增強應急管理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必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