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煒
(桂林公路發展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2)
公路路基施工過程中,經常遇到諸如淤泥等特殊土質,對其進行加固是路基處理的首要問題。李民、任永明等[1-2]以某沿海地區厚淤泥質土上建設道路工程為研究對象,采用拋石擠淤分層鋪設,通過現場施工監測,證明該方法的有效性。陳子龍、趙方毅[3-4]以某高速公路軟土路基處理為研究對象,采用拋石擠淤強夯置換法處理填方軟土邊坡,工程實踐表明,采用該方法加固效果良好,能滿足路基的施工規范。周治剛、李章飛等[5-6]以某軟土路基加固為例,采用現場監測和試驗的研究手段,對拋石擠淤法加固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采用拋石擠淤法加固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孔隙水壓力,提高路基強度,減小路基側向變形。林曉旭等[7]以某市政道路工程為研究對象,對換填法、強夯置換法、拋石擠淤法和碎石擠密樁法加固軟基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采用拋石擠淤法時原材料容易獲取且價格低廉,施工工藝簡單,加固效果良好。為了深入分析淤泥路基沉降的影響因素和規律,以及驗證拋石擠淤法的加固效果,本文以某淤泥地質上部建設公路工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分析了淤泥自身特性和路基修筑高度對路基穩定性的影響,并著重對拋石擠淤處理前后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可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
某公路工程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地質土,擬采用拋石擠淤法進行加固處理。該路基寬度值為25 m,坡率為1∶1.5,路基設計高度為4 m。原始地表向下依次為黃土、淤泥層和粉質黏土,厚度分別為0.7 m、10.2 m和9.1 m。路基填筑過程中,采用分層鋪填碾壓的方法,且每次填筑高度為1.0 m。
采用有限元軟件PLAXIS進行數值模擬,圖1所示為建立的數值模型圖。路基的頂部寬度取值為25.0 m,高度為4 m,坡率為1∶1.5。由于路基的對稱性,本文取右半側進行建模分析。模型整體長度為60 m,模型寬取10 m,原始地表從上至下依次為黃土、淤泥層和粉質黏土,厚度分別為0.7 m、10.2 m和9.1 m。模型除上邊界外,其他邊界均進行位移約束,模型均采用摩爾-庫侖本構模型。下頁表1為天然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排水類型設置為不排水。

圖1 數值模型圖
采用拋石擠淤方法處理軟土路基,下頁表2給出了路基換填后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采用摩爾-庫侖本構模型。排水類型設置為排水。
淤泥土質作為特殊土的一種,具有力學強度低、壓縮性強等特點。分析淤泥自身特性和路基修筑高度對路基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表1 天然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表

表2 路基換填后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表
圖2所示為路基最大沉降隨淤泥模量變化曲線。由圖2可知,隨著淤泥模量的增大,路基最大沉降減小,淤泥模量取1.0 MPa、2.0 MPa和3.0 MPa時對應的路基最大沉降量分別137.2 mm、97.6 mm和79.1 mm,相比于淤泥模量取1.0 MPa時,淤泥模量取2.0 MPa和3.0 MPa時對應的路基最大沉降量分別減小了28.9%和42.3%。綜上可知,淤泥模量對于降低路基沉降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提高淤泥模量,可以有效地減小路基沉降,增大其承載力。

圖2 路基最大沉降量隨淤泥模量變化曲線圖
淤泥厚度對路基承載力和沉降有著重要影響,圖3所示為不同淤泥厚度下路基沉降變化曲線。由圖3可知,路基中心沉降最大,往兩側逐漸減小,隨著淤泥厚度的增大,路基最大沉降逐漸增大,淤泥厚度取8 m、10 m、12 m和14 m時對應的路基最大沉降量分別98.2 mm、101.4 mm、113.5 mm和124.8 mm,相比于淤泥厚度取8 m時,淤泥厚度取10 m、12 m和14 m時對應的路基最大沉降量分別增大了3.3%、15.3%和27.1%。綜上可知,淤泥的厚度對路基的沉降影響較大,通過減小淤泥厚度可以有效減小路基沉降,因此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應加大對淤泥的深度置換。
淤泥滲透系數可以反映流體通過淤泥孔隙骨架的難易程度,圖4所示為路基沉降隨淤泥滲透系數變化曲線。由圖4可知,隨著淤泥滲透系數的增大,路基最大沉降略微減小,淤泥滲透系數取4×10-4m/d、6×10-4m/d、8×10-4m/d和10×10-4m/d時對應的路基最大沉降量分別101.4 mm、98.1 mm、97.5 mm和97.1 mm,相比于淤泥滲透系數取4×10-4m/d時,淤泥滲透系數取6×10-4m/d、8×10-4m/d和10×10-4m/d時對應的路基最大沉降量分別減小了3.2%、3.8%和4.2%。綜上可知,通過增大淤泥滲透系數來減小路基沉降的效果非常有限,這與淤泥本身的滲透性很小,孔隙水壓力消散慢有關。

圖3 路基最大沉降量隨淤泥厚度變化曲線圖

圖4 路基最大沉降量隨淤泥滲透系數變化曲線圖
圖5所示為路基最大沉降隨填土高度變化曲線。由圖5可知,隨著填土高度的增大,路基最大沉降逐漸增大,相比于填土高度取1.0 m時,填土高度為2.0 m、3 m和4 m時對應路基最大沉降量增大了1.24倍、1.82倍和3.23倍。綜上可知,路基填土高度對路基沉降有著較大的影響,這與當填土高度增大時,荷載的增大導致路基沉降增大有關。

圖5 路基最大沉降量隨填土高度變化曲線圖
圖6所示為路基沉降隨路基填土速率變化曲線。由圖6可知,兩種填土速率下的沉降量曲線基本吻合,路基最大沉降差在2%,說明填土速率的變化對路基總沉降影響不大。然而,現有的研究表明,路基填筑過快會導致其固結和沉降不充分,而過慢又會影響上部面層的施工,因此施工過程中應合理控制填土速率,一般以每月1 m為宜。

圖6 路基最大沉降量隨路基填土速率變化曲線圖
為了分析采取加固措施前后路基的沉降變化,圖7所示為加固處理前后路基沉降對比曲線。由圖7可知,分別在距離路基中心水平0 m、2 m、4 m、6 m、8 m、10 m和12 m處設置監測點,結果表明采用拋石擠淤法加固路基之后,監測點處路基沉降依次減小了40.5%、40.3%、41.0%、40.3%、39.9%、37.5%和42.5%。綜上可知,采用拋石擠淤處理后,路基沉降降低約40%,說明采用拋石擠淤處理方法處理路基效果顯著。

圖7 加固處理前后路基最大沉降量對比曲線圖
本文以某淤泥地質上部建設公路工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分析了淤泥自身特性和路基修筑高度對路基穩定性的影響,并著重對拋石擠淤處理前后的效果進行對比,結論如下:
(1)淤泥模量和淤泥厚度對路基的沉降影響較大,通過提高淤泥模量和減小淤泥厚度可以有效地增大其承載力,減小路基沉降。
(2)當填土高度增大時,荷載的增大導致路基沉降增大。路基填筑過快會導致其固結和沉降不充分,施工過程中以填土速率每月1 m為宜。
(3)采用拋石擠淤處理后,路基沉降降低約40%,說明采用拋石擠淤處理方法處理路基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