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飚 牛津大學人類學院研究員
本文原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

年輕人在尋求工作和意義的關聯,會發現他們對于工作的意義感有很強的訴求,希望能直接在自己做的事情當中看到即刻的反饋。對于他們做的事有什么意義,需要別人能給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即“意義的即刻性”。但這在實踐當中是不現實的。
今天年輕人感到是“工具人”的原因,部分來自工作的重復性,每天都在做一樣的、重復的事情,對工作的重復性有所抗拒。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重復的,比如一日三餐,一直都是周而復始的。在中國幾千年的生活里,最重要的一個宗旨就是要“重復”,如果不重復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就是不肖子孫?!靶ぁ钡囊馑季褪恰跋瘛?。當時大家覺得重復是正常的,不重復就會出現問題,那為什么現在年輕人對“重復性”這么敏感和抗拒呢?
總的來講,大家有意義渴望,這種心理需求,是和個體化緊密連在一起的。
“工具化”和“個體化”似乎是對立的,但現實中就是一體化的。正因為大家都靠大量的工具,人和人之間沒有發生關系,人在和工具玩,所以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生活在自己的大腦里和心理空間里,自然需要渴求意義來支撐自己。這個時候,人自己就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系統”。
很多年輕人在大的系統下工作和生活,個體也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系統”, 一天到晚生活在心理空間、腦子里的世界,一點點情感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危機。因為他的意識在不斷地自我強化,不斷地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轉,把自己搞成一個情緒的核反應堆。我們常??吹揭恍┺r村的,或者附近街角的大媽,她們都比較開朗,愿意成天聊天、說話。她們就沒有生活在自己的大腦里,而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了大腦里面。
我還看到了中國寵物文化的興起,這種文化現象對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是蠻新奇的。人和動物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和西方其實是很不一樣的。但青年一代,尤其在疫情期間,大家對動物、寵物的關注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們為什么需要動物來投射自己的情感?因為動物是能夠進入我們系統內部極少數的生命之一,在心理療愈上可能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說老實話,我是覺得有點心痛,年輕人到這一步,需要通過養寵物來給自己打開一點點小窗戶。
我們也能看到,今天異化的方式和之前很不一樣。以前的異化是對機器的仇恨,對現金、貨幣的崇拜。而今天的異化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倒過來的。今天的異化,塑造出的好像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個體,這個巨大是說,在生活中只看到自己,覺得自我的主體性、個體性,從生活和感受的范圍來講是宇宙中心,但在工作里又是非常渺小的。今天具體感知到的表現形式和以前“被異化”的感受是不一樣。
俞鳳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摘自《統一戰線學研究》2022年第5期
右翼勢力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歐美國家的迅猛發展之勢,對歐美的社會文化甚至國際局勢都產生了影響。進入21世紀,極右力量在歐美社會日趨主流化。在歐洲,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利用歐債危機、難民問題等議題,借助新媒體造勢,在政壇上迅速崛起。在美國,得益于“茶黨”運動和另類右翼的幫助,特朗普獲選總統刺激極右思潮的擴散和美國主流保守主義的“激進化”,導致美國政治進一步極化。歐美極右勢力的迅速發展是對不同歷史時期國內與國際形勢變化的應激性回應,是其當下社會現實的直觀體現。從表面上看,21世紀以來歐美極右勢力的迅速崛起有賴于位于社會底層、被邊緣化的部分白人群體的支持。他們因感受到社會主體地位和文化主導權的喪失,而被排外主義、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等極端思潮所吸引。

但究其根本,歐美極右勢力在當代復蘇的根源在于歐美社會不平等加劇與內部矛盾深化。歐美社會內部的階層矛盾、文化沖突和種族矛盾轉移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根本矛盾和問題的關注,在客觀上刺激了“排他主義”和“種族主義”等極端思潮的高漲,為極右勢力的持續抬頭提供了現實土壤。
受到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極右勢力在21世紀日趨撕裂的歐美社會內部迅速擴散,實現了對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等思潮的整合。它們以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極端保守的意識形態獲得部分群體的支持,除了借助傳統的政黨、社會組織和學術團體等組織形式,還利用信息技術和自媒體平臺等新形式,以非正式形式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特別是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來,歐美社會的極右勢力散播虛假信息,利用疫情造成的恐懼和不確定性擴散極端思想,并在特定事件中完成力量的重組與集結,加強與國際上有關力量的聯動。
從長遠來看,極右主義作為歐美社會的“病理常態”,將持續存在并加劇歐美的社會危機。但鑒于歐美社會極右勢力存在著“適應困境”,它又不太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超越政治“主流”或從根本上改變歐美社會的基本矛盾,只會進一步加劇歐美社會的極端化。
徐宗宇 孫敏 劉耀淞 楊捷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本文節選自《華東經濟管理》2022年3月期
隨著我國科創板的推出,一系列規范境內分拆上市的政策陸續出臺。2019年12月12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為我國上市公司境內分拆上市提供了規范指引。市場和制度的雙重推進,引發了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熱潮。據統計,2020年有40余家上市公司陸續公告擬分拆子公司上市的預案,分拆上市在短期內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應。
本文以手工收集的我國2000—2018年分拆上市案例作為研究樣本,考察分拆上市對企業集團價值的影響。研究發現,分拆上市以后企業集團的整體價值得到顯著提升。在進行替換變量指標、改變匹配方法、優化樣本結構和安慰劑測試等穩健性檢驗之后,上述結論依然成立。具體而言,分拆上市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改善經營效率和提高信息透明度三種途徑實現了對企業集團整體價值的提升作用。產權性質會對分拆上市的價值提升效應產生影響,與國有企業相比,分拆上市對企業集團的價值提升作用在非國有企業中更為明顯。
本文的研究有如下啟示:首先,對上市公司而言,分拆上市應符合母公司“歸核化”戰略發展需求。通過分拆上市整合業務發展,集中資源增強母公司行業競爭力,同時使得企業集團融資結構更加多元化、債務結構更加合理,融資質量得到保障。其次,分拆業務和上市地點選擇要充分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分拆決策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境內外不同資本市場的特點,考慮與分拆業務自身情形是否匹配以及不同市場的政策和監管差異,使分拆得以順利進行并獲取更好的估值。最后,對子公司而言,應通過分拆上市,積極突破企業發展瓶頸,規劃好子公司發展路徑,助力企業優質業務發展,并通過充分披露子公司的業務模式、行業競爭優勢及未來發展前景,獲得資本和市場的認可,從而提升企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