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年,隨著影視、電商和國貨的“出海”,“一帶一路”項目的助推,以及華人華僑和中國留學生對當地經濟文化的影響,中華文化在全球已經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東方”。中華文化,既有著可被考古的傳統,也有著令人津津樂道的新潮流。
去年日媒驚呼,“華流”席卷世界的日子不遠了。其指出,中國智能手機在國內外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以其預裝軟件為入口的文化植入將水到渠成。假以時日,“華流”將完全蓋過“韓流”,正如三星手機被小米、OPPO、傳音等在多個國家挖走市場。
相對而言,地理上臨近中國、與中國存在特殊人文管道的東南亞,是最容易接受“華流”熏陶的。
近年來,睡前刷抖音的習慣已經走出國門,在東南亞的年輕人中間流行起來。有媒體分析抖音海外版TikTok數據,發現其主要的高表現市場均來自東南亞。在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TikTok在Google Play總榜的排名均在靠前位置。
東南亞也是中國電子商務巨頭出海的首選市場之一。東南亞人口基數大,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人口結構年輕,具備較強購買力。從2015年開始,騰訊和阿里就分別收購東南亞本土電商兩大巨頭Shopee和Lazada,前者被稱為“東南亞拼多多”、后者則傾向走高端路線。就在今年,字節跳動也開始在東南亞上線跨境業務,這讓“雙強爭霸”變成“三國殺”,東南亞更是成為中國電商僅次于國內市場的“第二市場”。
如果走訪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很難不注意到中華文化留下的痕跡。過去有一段特殊歷史時期,華裔不愿提及自己的族源身份,以免受到政治牽連和社會排斥,但隨著中國重塑負責任大國形象以及華商融入當地的努力被認可,中華文化的流行不再需要遮遮掩掩。
東南亞之外,“華流”也是水波蕩漾。今年以來,紀錄片《最美中國:四季如歌》登陸英國廣播公司,當代軍旅劇《王牌部隊》進入日本市場,韓國電視臺引進中國網劇《誰是兇手》和《開端》,而《人世間》《原來我很愛你》等國產劇也紛紛“出海”。
在東歐和南美,通過國際龍舟賽和珠三角勞工的衣食住行,中華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當地習俗。即便在美國,中式飲食也向來被推崇,只是有不少誤解,例如美式中餐廳充斥的“幸運餅干”并非中餐特色,代表菜“左宗棠雞”也和左宗棠沒什么關系。而在各種日韓料理進入中國城鄉的時候,真正的中國料理乃至地攤麻辣燙,也成了日本人的新歡。
中華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現出新魅力。“華流”早已華燈初上,并將伸展開一個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