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雯

9月底的萬隆雖然高溫依舊,但相較于雅加達的燥熱,這里還是多了一抹清涼。尤其當夜垂了幕,晚霞鋪滿天邊,在巷弄里漫游,自如而愜意。也難怪住在雅加達的人,周末喜歡去萬隆度假。
作為印尼的第四大城市,萬隆的古稱“勃良安”在當地的巽他方言中,意為“神仙之境”。這里不僅以山水、氣候聞名,1955年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也是在這里召開的。
彼時,周恩來總理排除萬難,在會議上提出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十項原則,它們被概括為“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在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之際的2015年,中國領導人也來此參加紀念活動。
而中國與印尼之間,“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的標志性項目—雅萬高鐵,更是東南亞的首條高速鐵路(最高時速超過200公里/小時),預計將于2023年6月建成通車。可以說,雅萬高鐵的建成,象征著萬隆精神的延續。
筆者在9月26日,于雅萬高鐵的德加盧亞爾(Tegalluar)高鐵站,見到了建設中的高鐵。伴隨著鐵軌摩擦發出的隆隆聲響,寫著中文、印有中鐵標志的運輸車轟鳴而來,與那一日的萬隆蒼穹彼此映照。
我與萬隆當地人Yanto坐在德加盧亞爾高鐵站旁的一個攤子上喝茶。一邊是建設中的高鐵站,中國電建的土黃色自動鋪軌機就曾從這里出發;一邊是綠油油的農田,村里的孩子們正在田野上放著風箏。
而這種簡易的小賣鋪在印尼街邊很常見,販售速溶咖啡、甜茶和泡面,老板娘應該就是附近的村民,她笑瞇瞇地說道:“自從開始造高鐵,短期內增加不少收入。”
Yanto是我4年前第一次造訪萬隆認識的朋友,他是一位影像工作者,英文很好。萬隆的公共交通不比雅加達,而語言障礙令我又難以與計程車或摩托車司機順暢溝通。于是我向Yanto求助,他騎摩托車載著我,繞了不少彎路,才來到此地。
我和Yanto看著建設中的高鐵站,閑聊著。“等高鐵造好了,你會想去搭一下嗎?”我問他。
“當然會啊,這是新東西,很多印尼人都會想嘗試吧。”Yanto還告訴我,當時雅加達地鐵剛造好的時候,很多人都去拍照打卡。
嘗鮮之外,如今雅加達與萬隆之間的普通火車車程是3小時,高鐵建成后將縮短到40分鐘。人員和貨物的流動,都將變得更加便捷。
德加盧亞爾高鐵站位于萬隆的東部,建成后將會連接此地的新型社區Sumarecon gedebage,后者包括在建的高級住宅區、大型購物城、醫院、足球場等。
位于萬隆西部的另一個高鐵站—帕達拉廊站(Padalarang),連接的是另一個新型社區Kota baru parahyangan,這個社區的開發商致力于將其打造成教育城。
雅萬高鐵是中國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的建設項目,這也是印尼高鐵計劃的起點。未來,高鐵將有可能一路延伸至印尼最古老的城市日惹、第二大城市泗水等地。這將為爪哇島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我問Yanto,如今印尼人如何看待當代中國?“毫無疑問,中國正在變強。”Yanto肯定地告訴我。其實,當我漫游于印尼各地時,總有人向我投來好奇的目光、詢問我來自何處。印尼人喜歡看韓劇,如今也開始掀起一股華流,所以當我說來自中國時,英文不好的當地人還是會豎起拇指對我說:“China,very good。”
在德加盧亞爾高鐵站,看到很多戴著印有中鐵標識安全帽的中國工人,讓人感覺熟悉又親切。我問其中一個小哥哥:“現在工程進展如何?在當地還習慣嗎?”小哥哥表示,都在計劃內進行著,雖然語言不同,但當地人都很友善。
今年9月,中國出口的雅萬高鐵首批高速動車組和綜合檢測列車,運抵雅加達丹戎不碌港。據悉,列車是為雅萬高鐵量身定制的,融合了印尼本土文化,適應印尼當地運用環境,依托的是世界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中國“復興號”動車組的技術平臺。
雅萬高鐵全長142公里,全線“箱梁”于10月16日架設完成,意味著鋪軌通道全面打通。這鋼鐵巨龍雖然還未通車,但它所承載的,是颯爽的希望。
用高速鐵路連接東南亞的構想,其實早在1990年代就被東南亞各國提出了,而泛亞鐵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可后來因為戰爭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泛亞鐵路一直都沒有落實。
直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出爐,才讓世界重新關注到東南亞的鐵路發展,中國也積極尋求建設泛亞鐵路來搭建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橋梁。
2021年,連接中國昆明至老撾首都萬象的“高鐵”已全面通車。雖然最初設計的時速為200公里/小時,但由于沿途地貌多為山地和丘陵,最后降速至160公里/小時。從時速上看,中老鐵路還不算定義上真正的“高速鐵路”。不過,作為泛亞鐵路的第一段,中老鐵路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泛亞鐵路的第二段中泰高鐵,南起首都曼谷,北至泰國邊境與老撾接軌,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預計將于2027年開通。也于是,明年即將通車的雅萬高鐵之于東南亞,其實有著“龍頭”般的跨時代意義。
根據報道,10月13日上午,印尼總統佐科親自前往雅萬高鐵的德加盧亞爾站視察,并會在11月于印尼召開的G20峰會上,向世界展示高鐵建設的成果。此外,今年7月佐科訪華,與中方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樹立起發展中大國之間關系的典范。
高鐵,讓中國和印尼成為命運共同體。又何止是中國和印尼,以“一帶一路”的格局放眼世界,人類其實同屬于一個村落。
從世界范圍來看,擁有高速鐵路的國家也并不多。日本的東海道新干線是世界上第一條時速達到20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鐵路的英國,2007年才開通了1號高速鐵路;國土面積世界第三的美國,嚴格意義上并沒有高鐵,因為2000年才上路的阿西樂特快改良自原來的鐵軌,并非新建的路線。
中國,自秦沈客運專線于2003年通車、京津城際鐵路于2008年開通運營以來,到目前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鐵運輸網,線路里程達到4萬多公里,占了世界總里程的2/3。
從速度上看,日本新干線的最高時速是240~320公里/小時,中國高鐵可達350公里/小時。當初中國和日本競標雅萬高鐵的建設,中國以優異的方案擊敗高鐵老大哥“新干線”,顯示出中國在鐵路建設上的硬實力。
日本投資雅萬高鐵失敗后,轉而投資承建印度高鐵,至于何時能建成,還未可知。美國也想投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至于能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那就見仁見智了。
雅萬高鐵是打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關,為中國和印尼官方交往打開了通道,也為兩國的民間交流注入了活水。
不過,既然印尼因為首都雅加達“太重”,正在往下沉(雅加達是全世界地面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都將遷都加里曼丹了,在爪哇島上建高鐵會不會讓其變得“更重”?
對此,影像工作者Yanto認為,即便遷都,轉移的是政治中心,經濟重心仍在爪哇島。
一位精通印尼語的學者Sukma表示,大雅加達都會區其實一直在擴充,包括周邊的衛星城市,快要逼近2700萬人口。遷都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分散人口壓力。
雅萬高鐵的建成,可以讓萬隆變成雅加達的通勤圈,繼續分散大雅加達都會區的人口壓力。
Sukma進一步說明,由于雅加達本身的發展,有兩種硬體建設來不及蓋,即地鐵和下水道。雅加達目前只有一條地鐵線,而規模相當的上海,至少有17條已開通的地鐵線路;至于下水道,當初荷蘭人對雅加達的規劃,是個100萬人的城市,但如今不含周圍衛星城市,雅加達也已經有1000萬人口。“加上東南亞國家豐沛的雨量,每逢暴雨,一定淹水。”
其實這些問題,你在雅加達晃一圈,就能有所體會。擁擠的交通,已頻頻讓雅加達上新聞了;至于下水道,伴隨淹水而來的新聞與交通阻塞不遑多讓。如果再貼近一點會發現,很多當地人家的廁所沒有抽水系統,都需要從旁邊的桶子里舀水沖廁所。
其實遷都這件事,早在1957年,印尼“國父”蘇加諾便提出了相關構想。往后的每一任總統都提過,只有佐科將其真正落實。今年,印尼政府就宣布,遷都計劃將于2024年分階段進行,新首都位于爪哇島北部的加里曼丹,將被命名為“努山達拉”(Nusantara)。
“遷都加里曼丹,還有兩個很簡單的要素,那就是比較起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這三個大島,加里曼丹的人口密度最低,位置又在國土中央。再上一層與馬來西亞、文萊交界,很容易發展跨國經濟特區,因此很適合成為下一個首都。” 學者Sukma說。
在我離開萬隆之前,Yanto帶我品嘗了當地的食物。我上一次去印尼的時候,從雅加達一路向東,造訪了很多當地村落,我當時發現,印尼人不愛吃蔬菜,甚至連炒飯里僅有的一片黃瓜也要剩下。我看著往嘴里塞著蔬菜的Yanto說:“你是我目前見過最愛吃蔬菜的印尼人。”
Yanto笑了,他自己是巽他人(爪哇島的第二大族群),他說巽他人有一個玩笑:要區分爪哇人和巽他人,就看對方有沒有啃葉子。在萬隆,絕大部分都是巽他人。
“Mas,謝謝你這一路辛苦帶路。”我向Yanto道謝。
“Mas是爪哇語中大哥的意思,在巽他語中,你可以叫我Aa。”
Aa啊,舍不得離開萬隆,但愿我們來日再見。
(文中Sukma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