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榕萱
學習力是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的綜合體。針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教師既需要從“教”的角度做出努力,也需要引導學生從“學”的角度做出改變。
在數學教學中,將新知識置于學生熟悉的場景中有助于學生快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樣,將抽象的知識用具象的事物來呈現,會使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通常情況下,這種具象的事物直接指向課堂教學所需的一切素材,即教學素材和學習素材。引導學生開發素材資源,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有效策略。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開發素材資源?素材來源于哪里?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持續摸索,不斷探尋。
一、緣起:課堂插曲引發思考
臨近下課,班里突然出現一陣騷動,“罪魁禍首”竟是墻上的一個小紅點——一個學生正在擺弄手中的激光筆。課后,我問他為什么要把激光筆帶到學校來,他羞愧地撓了撓頭:“我看到下節課的學習內容,書上的圖片是探照燈,我覺得這和我的激光筆有點像,沒忍住就玩了起來……”聽了他的話,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生氣,而是若有所思。其實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正在為怎么讓這節課更有意思而發愁,這個小插曲恰好給了我靈感,讓我對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考。
二、尋繹:素材源于教師還是學生
回顧以往的教學設計,大多是以教師提供素材為主。教師單方面提供素材,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教學難免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缺乏激情和動力,也很難形成堅持不懈的學習習慣和精神。
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課堂模式的束縛,放手讓學生去找尋素材資源,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自行搜集素材,不僅要求他們動眼、動手,還要求他們動腦、用心。學生需要用心去觀察生活,思考與課程相關的現象和事物,在有了一定的頭緒或思路后,學生還要想辦法保存這些素材,或文字記錄或拍攝圖片、視頻,加以整理之后再將它們帶到課堂上,這個過程十分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素材組織能力。
教師提供的素材往往以成人的思路展開,相比之下,學生自己提供的素材則存在無限的可能性。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素材也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符合其身心發展的規律。素材來源于學生,由學生自主發現,再由學生自主搜集、自主展示、自主講解。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構造具象,可以有效支撐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力的發展。
三、實踐:課堂教學顯真知
基于學生帶給我的靈感,我決定放手一試,讓學生自主開發生活素材。
1.課前談話激漣漪
師:同學們,以前上課都是老師幫你們準備學具,準備素材,現在由你們自己來準備,大家想不想試一試?
生:想!(學生興趣盎然)
師:下節課要學習“直線、射線和角”,想一想,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直線和射線呢?
生1:老師,我家有激光筆,射出的就是射線。
生2:我爸爸開的汽車前面的大燈照出的光線也是射線。
師:那你們準備怎么把這些射線帶到學校里來呢?
生:激光筆、手電筒都可以帶過來。
師:那汽車前面的大燈你準備怎么辦呢?難不成要把大汽車開到學校里來嗎?
生1:可以拍照片帶過來!
生2:也可以錄個小視頻。
2.師生交流長智慧
(1)課前教師示例
以往都是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提供的素材,現在直接將任務拋給學生,對學生來講也是一次挑戰。因此,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示范并不會限制學生的思路和想法,而是意在為學生提供啟發。同時,在學生搜集素材前,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方法上的指引,學生可以獨立完成或與同伴合作完成,也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
(2)課中學生展示
經過一個周末的素材搜集,課堂上學生們紛紛展示自己的成果。班級氛圍瞬間被點燃,每個人都興致勃勃。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
在展示環節,學生不僅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接受別人的質疑,通過傾聽來豐富自己的理解,通過比較來拓展自己的認知。
(3)課后師生再發掘
師:同學們用自己善于發現的眼睛找到了那么多的射線和直線,真是太厲害了!那生活中還有沒有其他更有意思的直線和射線呢?
生:我覺得有!
師:那就再去發掘一下!希望下節課我們又有新的發現。
數學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節課上,或是只局限在這一節課上的頭腦風暴,而應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課后及時鞏固所學,由此及彼,以小見大,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效應。
四、深探:教后反思促成長
1.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
課堂設計,教師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以生為本,預設課堂的生成,靈活處理課堂問題并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未必能給出教師所預設到的所有答案,這就需要教師隨機應變,靈活處理。
上述案例中,學生在課堂上玩激光筆,我沒有批評、呵斥,而是順勢引導學生共同尋找下節課的學習素材,學生自然興趣盎然。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是成功教育動力機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激勵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得不到激勵的人會輕言放棄,甚至會故意反其道而行。學生的奇思妙想在很大程度上能補充教師意想不到或無暇顧及的領域。所以,學生的奇思妙想,既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視野,又能幫助教師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出發,產生新的思路和教學策略。教師教學內容貼合學生擅長的領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產生自發探索的源動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撐
學習內容有易有難,學生的能力也有強有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兼顧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而不是讓課堂變成優等生單方面的“秀場”,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既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任務中,又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就感,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給予適時適當的幫助與支持。
譬如,在引導學生搜集素材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份“自助式菜單”:自主選擇素材探尋的方式,既可以選擇獨立完成,也可以選擇接受教師提供的“小錦囊”“金點子”,還可以選擇和其他同學組隊,一起進行學習材料的開發和探尋,避免學生在搜尋資料和素材時“橫沖直撞”,沒有方向。
3.歸還學生的自主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學中,教師適當的放手是必要的,學習力的提升歸根結底在于學生,學生只有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權利,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力。如果教師連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都要剝奪,那還怎么要求他們生成學習力呢?有機會才會有創造,相信學生的無限潛能吧,下一個驚喜或許就是他們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