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宛筠
隨著地球人口爆炸式增長,帶來了地球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三十年后,為了緩解地球壓力,科學家們將一個已經秘密進行了五十年的計劃公布于世——“移民火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火星這顆與地球距離最近的類地行星,成為首批星際移民的目的地。而我作為一名生物學家,有幸成為了第一批移民者。
早晨7點,休息艙中的燈光逐漸明亮,一個溫柔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張教授,早晨好!我是人工智能茜茜。您預定的起床時間已到。今天是火星北極極晝的第1天,也是您移民火星的第10個火星日。祝您在烏托邦基地工作生活順利。”
我緩緩睜開眼睛。在休息艙墻壁的智慧屏上,正在播放基地外面的實時影像。烏托邦基地位于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大平原,是“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的地方。基地外是火星北部的熔巖平原 ,在地面上還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由水冰組成的凍霜,由幾輛火星車組成的火星探險隊正在向遠方緩行。不遠處幾臺3D工程機械正利用從火星熔巖中提取的金屬物質,有條不紊的擴建基地。近處的幾個半球型人工建筑是基地為數不多的火星地表生物試驗艙,在陽光照耀下,泛著淡藍色的光。而更多的基地建筑則都隱藏在厚重的混凝土墻下,以隔絕來自太空的粒子輻射。
茜茜繼續說道:“從今天開始,藍色的太陽將一直掛在天空,也標志著火星北極夏季正式到來。在火星北極夏季,火星處于遠日點,因此夏季很長,白天溫度可以達到20攝氏度。這段時間是食品生產、火星探索、基地擴建的關鍵階段,是每一名烏托邦基地移民者的大日子。現在實驗艙培養箱中的植物,生長速度已經明顯加快了?!?/p>
我趕緊從床上爬起來,機器人小C乖巧地送來了我的工作服,那是一件天藍色的蓖麻纖維織成的工作服??蓜e小看了這件柔軟輕薄的衣服,它可是高科技產品。它可以按照需要調整溫度,還配有通訊設備,可以隨時呼叫各種機器人,還在蓖麻纖維中添加了金屬納米纖維,既可以抗菌,還有防止輻射的作用,遇到危險時,還可以立即變成堅硬的鎧甲,保護我的安全。
我穿好工作服,戴好多功能氧氣頭盔,走進生物實驗艙,里面已經有同事在忙碌了。這是一個半球形模擬火星真實環境的地上植物實驗艙,它的骨架是3D打印機器人利用火星土壤中的硅、鋁、鎳等多種合金打印出來的,為提高抵抗火星沙塵暴和太陽粒子風暴的能力,實驗艙還采用了蜂巢的六邊形結構,并在金屬框架內外架設了多層特種塑料膜,就像地球上的溫室大棚。在實驗艙的中間,擺放著七縱八橫的植物培養箱,每個植物培養箱中還有5層植物培養盤,每個植物培養盤上都有一塊顯示植物生長實時信息的屏幕。由于引入了火星大氣,實驗艙里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實驗人員不戴氧氣頭盔,是很難在這里呼吸的。
在火星低壓、低溫而且干燥的環境中,地球上的普通植物會產生大量的超級氧化物,很難在這里生存。經過長時間的實驗,我們發現水熊蟲能夠抵抗太空輻射,地球上有些微生物可以在火星環境中興旺繁衍。利用高度發達的生物基因技術,我們將這些特殊的基因移植到了植物種子的基因里,經過七八代的培育,終于得到了“類火星”植物種子。在人工智能、植物種植機器人和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類火星”植物種子,終于在火星地下植物培養基地里存活下來,現在長得旺盛極了。但是產量仍然有限,還無法保障即將到來的更多移民者的生存需要,我們需要把植物從地下搬到地上,并提高它的產量。
我現在正在培養可以在火星地表上種植的防輻射種子,這已經是我培養的第四批了,前三批都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每次失敗后,我都會和茜茜一起探究下次該如何培養。我們綜合了前三個方案的優點,重新培育出小麥、土豆、菠菜、番茄等種子。今天,這批種子應該發芽了。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仔細查看每個植物培養盤上的屏幕,沒有一粒種子有復蘇的意思,正當我沮喪地繼續檢查時,突然發現在角落里有一顆黑溜溜的小種子正在努力往上拱,似乎想掙脫外殼的束縛,我叫來茜茜和我一起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茜茜架起攝像機,記錄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成功了!成功了!”我嘴角微微上揚,問道:“茜茜,你這結論是不是下得過早?”茜茜緩慢地扭轉它的機械小腦袋,說:“我嗎?我什么也沒有說呀?!?/p>
“伙計們!伙計們該醒醒啦!這一覺睡得太久,從地球睡到了火星。哎~呀~”我這時才注意到,聲音是從植物培養盤里發出來。剛才那顆黑溜溜的小種子挺直了腰桿,正在舒展兩片嫩綠的芽苗。在他的召喚下,其他各色種子紛紛蠢蠢欲動,努力想破土而出。我和茜茜差點驚掉了下巴,等我們緩過神來,再一看,培養盤上已經郁郁蔥蔥了。
我急忙轉身來到火地通信操作臺,指尖在鍵盤上輕快地舞蹈:食物在火星培育成功,第二批火星移民計劃可盡快實施。
[本欄目文章由希望少年俱樂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