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紅 潘進軍 張海珍
(濟源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南 濟源 459000)
濟源地處豫西北,是傳說中愚公的家鄉,山區丘陵面積占全市的88%。近年來,濟源市委、市政府以鄉村振興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科學制定農業規劃,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經營主體,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1 做好產業規劃。為加快產業發展,濟源在做好充分調研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將全市規劃成東部糧食生產發展區、西部綠色農業發展區、北部高效農業發展區、南部生態農業發展區4個不同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功能區,突出抓好優質糧食、生態畜牧、高效園藝、現代種業、休閑觀光五大主導產業,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出發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行高效集成技術,濟源的現代農業呈加速度發展態勢,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9.5元,較上年增長6.0%。
1.2 加快改善生產方式。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制約,為此,濟源市加大了對農村清潔能源、土地流轉、農機等工作的力度,有效促進了濟源市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是開展沼氣建設,不但實現了農業生產無害化,農村環境也得到整治和美化,而且農業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促進了農業增收節支。二是實施土地流轉,使土地由零散種植向規模經營轉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專業化、集約化生產,使得一部分農民直接從第一產業中解放出來,加速了濟源市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三是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全市農機綜合作業水平率保持在91%以上,小麥已基本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械化達到了95%以上,農機化作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促進了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結構調整,更促進了農村環境的改善。
1.3 加快三產融合力度。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濟源冬凌草”“咿啦兔肉”“云翠豐園”葡萄等河南省農產品品牌達到10個,“寺郎腰大蔥”“濟源核桃”“濟源冬凌草”被登記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農旅融合發展,舉辦了富硒水稻節、紅果節、農民豐收節等多個鄉村旅游文化節,思禮鎮入選首批省級“美麗小鎮”;大峪鎮王莊村、坡頭鎮栗樹溝、下冶鎮韓彥等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1.4 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發展必須突出規模生產、實現規模效益。通過加大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全市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236家,家庭農場20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7家,聯合體直接帶動農戶17882戶,這些經營主體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突擊隊,實現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在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方面,通過對農業標準化生產、“三高”農藥治理、農產品品牌培育等工作進行獎補,農產品質量連續多年全省抽檢零殘留。同時,濟源市還加大了農業科技研發、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工作的獎補扶持,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1.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逐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機制,連續出臺獎勵扶持政策,市級財政資金向“三農”傾斜,先后列支對畜牧養殖、蔬菜、薄皮核桃、煙草、冬凌草等五大主導產業,并對沼氣、農機、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標準化建設、龍頭企業等發展進行扶持和獎補。同時各鎮、街道也紛紛出臺政策,對農業項目建設給予資金、政策配套支持,通過市、鎮兩級一系列農業獎補政策的實施,推動全市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1 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不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基礎。濟源的土地流轉面積雖然很大,流轉比例也很高,但是流轉質量不高,大部分屬于互換、出租形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
2.2 產業化組織帶動能力不強
2.2.1 龍頭企業規模小。部分龍頭企業規模小,銷售總量和經濟效益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不能與農民形成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帶動農民共同致富方面作用不大。
2.2.2 農民專業合作社實力弱。一部分合作組織存在經濟實力較弱、缺乏運行經費、組織化水平低、內部管理和運行不規范、聯合協作意識淡薄、品牌創建能力不足等問題。部分合作社運行質量不高、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服務能力較弱、機械使用率低等問題比較突出。
2.3 農業專業化生產亟待加強。濟源的農業專業化生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但專業化生產水平并不高,多數實行一家一戶經營管理模式,真正成規模的大戶所占比例較低,沒有形成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的產業意識,產業難以做大做強。
2.4 農業服務能力跟不上發展需求。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專業化、系列化的服務,包括科技推廣、農業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農業發展、農產品品牌培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等等。受人員不足、經費不足、體制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濟源的農業服務能力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科技推廣還存在著“最后一公里”問題,造成科技棚架嚴重。
3.1 推進土地集中流轉。推進全市農村土地規模化、規范化流轉,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利用好現有土地流轉“有形市場”,依托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這個載體,通過轉讓、互換、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引導農民規范、依法、有序、科學流轉土地,全面整合土地資源,發展優勢產業。
3.2 培育農業產業園區。在土地集中流轉、大戶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培育建設高標準農業產業園區,實現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從源頭上保證原料供給和質量安全。農業園區不僅是農業要素聚集的展示區,還是主導產業發展的樣板區,更是打造農業發展亮點的新載體。科學布局,因地制宜,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好、比較優勢強、發展潛力大的農產品生產區,在基礎設施、發展規模、科技應用、全產業鏈打造等方面進行資金集中扶持。
3.3 建立利益聯結共同體。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要通過多種形式,更好地發揮對農民的幅射帶動作用。針對濟源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能力不強的問題,下一步要調整獎補政策,對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獎補要以其建基地、帶動產業發展、帶動農戶致富等為主要考核依據,通過資金、土地、勞動力入股的形式,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共同體,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贏目的。
3.4 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濟源市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缺乏,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尤為重要。要切實加大對綠色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從源頭治理、中間控制、產品發展三個環節入手,大力發展優質糧食、有機蔬菜、林果等綠色有機高端農產品,促進濟源市綠色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3.5 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大對高科技研發中心建設、農業科技企業引入、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示范推廣等環節的補貼,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打破農業技術業務部門與其他行業之間各自為政的發展格局,將不同行業、不同專業農業技術融為一體,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