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劉 釗
(1商洛市商州區森林防火中心 陜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市商州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 陜西 商洛 726000)
1.1 地理位置。商州區地處秦嶺山脈,區域面積2672km2。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5℃,年均降水量760mm,無霜期206d,日照時間達到2123h。商州區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區,山地面積占全區面積的84%。退耕還林面積達1萬hm2,山地土壤多為沙壤和棕壤土。油松林資源較為豐富,面積分布廣闊,現有10萬hm2。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好秦嶺青松保衛戰,各級政府要把松林保護工作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任務。
1.2 森林資源。商州生態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富,是一片山青水綠的地方,林業用地面積17.67萬hm2,占總面積的66%,有林地面積14萬hm2,疏林地1.59萬hm2,灌木林0.65萬hm2,未成林造林地0.33萬hm2,宜林荒山荒地0.75萬hm2,四旁植樹3780萬株,活立木蓄積804萬m3,森林覆蓋率68.2%。在有林地中,人工林6.7萬hm2,占有林地的47.9%;天然次生林7.6萬hm2,占有林地的54.3%。境內木本植物共有259種,草本植物有820種,野生中藥材140余種,野生動物50余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12種。是全省生態保護較為完好的縣區之一,既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試點示范區,已列入康養之都建設,又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林區。
2.1 林區部分群眾防火意識淡薄。森林火災多發生在偏遠山區,人為引起的森林火災占到95%以上[1],因此,管好人為火災是防范森林火災的關鍵。此地群眾多世代為農,一般是在春耕生產時節燃燒地邊雜草引起森林火災;其次是春節、清明節在墳前燒紙引發森林火災;一般群眾認為,森林防火工作是林業部門的事情,與自己無太大的關系,因此防火意識淡薄,滅火勞力難以組織,起不到及時打早、打小、打了的效果;農事用火從不報批,用火比較隨意,進入林區隨便吸煙,亂扔煙頭,易引發火災。
2.2 宣傳工作有漏洞,處罰標準過低。從多年防火工作來看,宣傳工作沒少做,如各村設有檢查點,車架的有喇叭,張貼的有標語,但是森林火災還是時有發生,歸其原因是宣傳走過程,針對放火者多以行政處罰了事,沒有上升到拘留、判刑的刑事處罰程序,起不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2.3 防火資金物資保障不足。有的鎮、村集體經濟薄弱,對防火設備購置不夠。全區共有對講機8臺、二號工具500把、照相機2部、油鋸10臺、割灌機5臺、風力滅火機5臺、撲火服50套,無法滿足全區組建的撲火隊伍使用。暫無購置無人機裝備,基層防火設施有限,達不到區、鎮、村三級防火物資儲備的互補供應,直接影響了本區聯防工作,導致多數鎮村正規化、標準化、科學化達不到防火標準,不能適應森林防火應急工作的規范和需要。
2.4 先進技術應用工作較為落后。現階段,商州區各鎮、村的森林防火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林區偏遠、地形復雜、山林面積大、人為活動不確定,生態護林員很難及時發現森林火災隱患。林區沒有電子監控,手機沒有信號,不能及時衛星定位,防滅火沒有對講機,沒有統一指揮中心,滅火各自為政,容易出現小火變大火和滅火燒傷人的情況。尚未形成全區性的森林火險預測體系和野外電子監控體系,森林防滅火技術科技含量不夠高,達不到衛星監測、無人機監測、火災發生時及時預報、準確定位等,科技水平仍遠遠滯后[2]。
3.1 切實加強群眾防火意識。通過新聞媒體、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制作年畫日歷、張貼宣傳標語、召開專題會議、出動臨時宣傳車等方式加強群眾的防火意識,新聞媒體要做好典型案例宣傳,起到警示的目的[3];通過開展防火知識競賽和防火演練,發放標志購物袋、標志圍裙,在森林防火戒嚴期深入農戶家訪等宣傳活動,與農戶簽訂承諾書;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防火工作作為年終考核的一項內容,把森林防火知識宣傳到每個村組,春節由村干部攜帶年歷畫深入到各農戶家進行發放和宣傳,逐戶簽訂責任書,使森林防火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戶曉;要充分發揮各類中小學校的宣傳作用,讓防火教育工作進入課堂,形成學校教育學生、學生告知家長、家長互相監督的現象。
3.2 落實林長制,加強野外火源管理。以自然組或林地林權分布狀況為單位,建立林長制,成立林地承包戶組成的防火聯防團隊,形成一個護林防火利益共同體;加強森林火災管理,制定安全措施,冬季嚴禁野外用火,一切工作用火的,必須報區森林防火中心審批,嚴格技術標準,以達到安全的目的;在戒嚴期傳統節假日,生態護林員要嚴管看守,在用火頻繁的墓地等重點地段,禁止上墳用火、燒墳邊草等行為,提倡文明祭祀;對“五種人”等重點人群的看管要落實責任,按照封住山溝口、盯住墳地頭、看住一片林、管住一村人的要求,生態護林員、天保護林員和臨時護林員要加強巡護力度,嚴查野外違法用火行為人,立足早發現、早上報、早處理,起到打早滅小的效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為發揮基層組織和林長管理職能,政府每年逐鎮開展一次森林防火培訓會,開展一次實地演練,提高防火人員的工作知識與防火技能[3]。
3.3 防火監測與物資儲備三級網格化。區、鎮、村三級都要儲備防火應急物資,保證不管哪個村發生森林火災,都能及時供應滅火器具。根據村莊、自然山脊,將林分劃分成不等的網格,由林長管理。在重點地段,生態護林員利用無人機監測,村委會利用村口、山谷口安裝的攝像頭進行監測,形成一個“天羅地網”,保證萬一發生森林火災,能夠及時發現燃燒地點,屬于哪個網格內的林地,由網格內林長和生態護林員及時上報各級森林防火指揮部,并由網格內的林長迅速組織滅火隊伍,區、鎮兩級及時組織人力支援,充分發揮全區1776名生態護林員、48名天保保護林員、500名臨時護林員的作用,及時滅火,防止發生大規模的森林火災。
3.4 認真落實防火雙向責任制度。由于森林火災對生態環境破壞力大,防火工作需要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要加強各級領導的工作責任心,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要把森林防火作為一件頭等大事來抓。森林防火工作事關生態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貫徹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區政府與鎮政府簽訂責任合同,鎮政府與村委會簽訂責任合同,村委會與組長和各戶簽訂責任合同;區林業局與農綜站簽訂責任合同,農綜站與林長和生態護林員簽訂責任合同,作為各級年終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各責任單位要制定應急預案,形成一個精干高效、反應快捷、信息暢通、保障有力的森林防火指揮與應戰體系。各級黨政領導要劃片包干,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職責,層層簽訂責任書,對本轄區的森林防火工作落實到鄉鎮、落實到村組、落實到山頭地塊。
森林防火是森林生態資源管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的保護關系到子孫后代,關系生態發展的成果,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貫徹落實習總書記來陜考察講話精神。當務之急是解決區、鎮、村三級設施設備的綜合保障和應對能力,提高森林防火預控,加大配套資金的政策支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爭當護林模范,做好森林防火宣傳員的積極性,為保護秦嶺生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