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勤
(邢臺市信都區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邢臺 054000)
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位于邢臺市西部60公里的太行深山區,屬于革命老區,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所在地。這里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業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全村461戶,1451人,耕地746畝,宜林山場8300畝。前南峪村紅色文化濃厚,生態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林木覆蓋率94.6%,被林業、生態專家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近年來,該村致力于興辦綠色產業,發展休閑旅游業,建立了國家AAAA級景區,設有接待服務區、抗大文化賞游區、農業休閑體驗區等。先后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綠色村莊、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第二批國家鄉村治理示范村等七十多項省部級以上榮譽。2020年全村社會總收入1.96億元,集體純收入2680萬元,人均純收入18000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持續改善、經濟持續發展之路。
前南峪村致力于發展休閑農業,目前休閑農業經營主體36個,其中農家樂30個,星級農園3個,鄉村民宿1個,開展科普教育、農事體驗、休閑娛樂等活動,實現經營收入15800萬元。同時公司開發出板栗仁、蘋果脆、板栗酒、蜂蜜等多種休閑農產品,實現年經營收入3200萬元,景區發展帶動周邊4個鄉鎮26個村120人從事休閑農業,其中返鄉創業42人,直接和間接帶動568戶增收,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0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1 堅持生態建設、綠色惠民、發展溝域經濟。前南峪村宜林山場8300畝,屬于沙石土質,土層深厚、富含礦物質,透氣性好,適合蘋果、板栗生長。因此,前南峪村應堅持走科技興山、生態富民之路,科學制定治理規劃,治山治水、造林綠化、搞好綜合治理。依托“邢臺前南峪農業科技園區”為農業高科技推廣提供示范樣本,建立板栗、蘋果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形成坡面治、配、蓄、灌、排一體化的“林果頭、干果腰、水果腳”優化景觀生態立體模式。以山綠林漫坡的自然優勢,建立一個以板栗為主的果品生產基地,著力推進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林產品無害化和農業經營產業化,提高林果經濟收入。
2.2 利用資源優勢,開發國家級生態旅游區。前南峪是抗大總校舊址所在地,應利用紅色抗大和綠色生態兩大資源優勢,在建有具有紅色教育特色的抗大陳列館、抗大紀念碑等的基礎上增設抗大教育基地、抗大故事展播室等,對抗大舊址連片打造。同時增設水土保持展館、兒童游樂場所、拓展訓練基地、玻璃棧道漂流以及時光隧道等,積極爭創國家AAAAA級景區。建成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傳統教育、科學考察、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相結合的綜合景區,讓廣大游客親身感受抗日軍政大學學員當年的崢嶸歲月,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歷程。
2.3 發展特色休閑旅游
2.3.1 樹立良好鄉風民俗。提升前南峪村容村貌、建設村風民俗新風尚,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鄰里和睦團結、社會秩序安定、民風淳樸厚道、村民安居樂業的新農村新氛圍。在抗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激勵下,讓前南峪村在由“荒”變“綠”基礎上開啟由“綠”變“美”、由“美”變“富”新篇章。
2.3.2 開展鄉村特色活動。每年應定期舉辦太行社火文化節、蘋果節、栗花節、消夏文化節、采摘節等重大活動,每年5~10月是采摘好季節,來這里可“干一天農家活,住一天農家院,吃一天農家飯,做一天農民”,真正體驗農村休閑娛樂生活。
2.3.3 舉辦抗大紅色游。開展各種紅色文化紀念活動。每年在清明節、“七一”建黨日等歷史節點開展紀念活動。利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傳統節日,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引導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結合元旦、“五一”國際勞動節等,開展各具特色的慶祝活動,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2.3.4 休閑旅游采摘。萬邦珍果園內引進國外20多種名特優新品種,包括烏克蘭櫻桃、歐洲桑葚、澳大利亞油桃、美國葡萄等。栽植干鮮果樹32.64萬株,全村林果業果品收入由原來4.2萬元增長到1800萬元,人均果品收入由95元增長到6800元。應根據時令舉辦觀賞采摘活動,讓山場效益逐年增加,成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生態理念。
2.4 完善交通服務設施,投資建設星級廁所。對進村主干道、街道和環村旅游道路進行綠化、硬化、亮化,使得全村的整體面貌較大提升。村內設游覽車、共享單車等,供游客自主游覽,進行慢旅游。
力爭全村農戶水沖式廁所改造達到100%,人畜糞便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投資建設星級公廁10座以上,購買公共垃圾箱200個以上,設立垃圾轉運點10處以上,購買垃圾轉運車4輛以上,大幅度提高戶容戶貌,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2.5 加強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前南峪村應始終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為宗旨,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主題,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重點,立足特色產業,從事板栗、蘋果、蜂蜜深加工及銷售,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以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省、市、區科技部門為依托,聯合專業合作社農民技術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的技術開發服務體系,逐步與中國農大、河北林學院、河北農大、市區自然資源與規劃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建立協作關系,聘請專家教授,從病蟲害防治、有機化肥及農藥的合理施用,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嫁接等整套果樹管理技術入手,實地講解、培訓指導果農掌握新的科學管理技術,建立示范園區、標準示范園,培育和篩選適宜太行山生產的優質高產新品種,解決果樹品種混雜等問題,使板栗、蘋果生產達到品種化、規范化、標準化栽培,形成以前南峪為中心,輻射帶動漿水、將軍墓、路羅、白岸等多個鄉鎮20000余戶果農,力爭優質板栗種植達30多萬畝,1000余萬株,產量達30000余噸,蘋果1000萬公斤,果農新增收入達到500多萬元。同時,通過技術展示、示范以及各種形式的參觀學習、技術培訓等手段帶動示范區和輻射區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