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革
(巢湖市烔煬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安徽 巢湖 238072)
巢湖市烔煬鎮從2008年開始進行機插秧技術推廣,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水稻機插秧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插秧機和機插秧面積都有較快增長,2021年水稻機插秧面積達5000hm2。然而,就烔煬鎮而言,每年水稻種植面積達4萬hm2,機插率仍只占水稻種植面積12.5%,相比于機耕、機收的機械化率要低很多,成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
1.1 農民接受新技術難?,F階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主要是婦女和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對新機具、新技術缺乏認識。烔煬鎮現有常住人口6.8萬人,鄉村勞動力總人數3.75萬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只有1.6萬人,且80%以上是年滿60歲老年人。機插秧不同于常規育插秧,它是利用插秧機把經過農藝技術培養出的符合插秧機技術要求的秧苗規范移栽到大田的作業技術,生產工序較多,操作較為繁瑣,技術性強。部分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對水稻育插秧生產模式存在認識偏差,認為機插秧作業成本及生產工序較多,技術難掌握,不愿承擔風險,難以接受新事物,對機插秧技術使用顧慮很多。
1.2 地理條件和種植規模的制約。烔煬鎮耕地面積12萬hm2,相對平整的耕地只有5000hm2,90%以上土地屬丘陵地貌,基礎設施及水利條件較差。農業的生產方式必須要與適度的農業生產規模相適應。丘陵地區地形或崗或沖,田塊小且分散,分散型的小農生產嚴重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高效的機械化作業與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矛盾比較突出。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作物品種不盡相同,導致育秧、栽插、成熟期不一致等,插秧機轉場作業頻繁,機耕路條件差,生產效率低下,機械化作業優勢不能充分發揮,這些都制約了丘陵地區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的發展。
1.3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丘陵地區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普遍存在規模不大、基礎薄弱、管理不規范,大多數成員之間以“單打獨斗”為主,人員配置和場地設施條件較差,不能形成合力。烔煬鎮現有農機合作社3家,擁有插秧機及育秧設備的家庭農場5家,但作業能力及規模都不大,且主要是為自己生產服務,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社會化綜合服務能力較差且覆蓋區域較小,不能適應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需要。
1.4 其它種植模式的影響。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緊缺,勞動力投入成本大幅提高,省工、省時、方便靈活的水稻直播栽培模式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成為水稻機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水稻生產模式主要有直播、人工移栽和機插秧等模式,2021年烔煬鎮機插秧面積5000余hm2,而直播水稻達28000hm2,絕大多數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都采用水稻直播生產模式。直播技術雖然是傳統的耕作方式,但也在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完善,產量也不斷提升,且人工成本較低,得到了不少農戶及種糧大戶的青睞。
1.5 推廣技術服務跟不上。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育秧、秧苗管理和機械操作等各個環節都很重要,會直接影響水稻高質量栽培和后期產量,農民對技術的掌握程度關系到推廣的成功與否。大部分農民及種糧大戶對育插秧模式認識不足。烔煬鎮從2008年開始推廣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2015年鳳凰村一戶家庭農場和大程村一種糧大戶先后購買了3臺久保田插秧機,在自家承包田里實施水稻機插秧生產,共實施水稻機插秧種植800hm2,但由于沒有很好地掌握育插秧技術,特別是軟盤育秧雖然操作簡單,但農戶沒有按照要求規范操作,影響了秧苗質量,機插秧達不到農藝要求,大田后期管理也不到位,直接影響了機插水稻產量,從而對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客觀上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1.6 政府扶持政策不穩定。最近幾年插秧機補貼標準大幅度下調,1臺高速乘坐式插秧機除去補貼也要7萬~15萬元,對絕大多數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而且插秧機每年的作業時間短,投機回報周期長。2020年取消了2018年和2019年實施了2年的機插秧專項作業補貼,這也直接影響了丘陵地區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實施機械化育插秧的積極性。
2.1 強化宣傳培訓,加強示范指導。一是各級農機部門要結合實際,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機插秧苗密度適中、通風透光、減少勞動強度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等特點開展廣泛宣傳和培訓。二是建立示范區和示范片,拓寬輻射范圍,“做給農民看,帶動農民干”。三是要加強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全過程技術指導服務,特別是春耕、“三夏”和“三秋”大忙季節,深入田間地頭,切實搞好技術指導、機具檢修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服務,使農民放心購買使用插秧機,同時對育秧、大田耕整和機插作業進行指導和培訓,讓農民在實踐中掌握育插秧生產技術。
2.2 加強農機農藝融合。農業農村部門要樹立農機農藝融合的科學理念,農機與農技部門要加強橫向聯系,相互溝通協調,加強配合,強化栽培技術與工程技術的配套,有效解決實施水稻育插秧機械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完善技術路線,制定出適合丘陵地區機械化育插秧配套技術,全程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促進農機和農藝的融合,在育秧環節、秧苗管理、水稻病蟲害防治上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機插秧工作,把好的機型和好的技術整合在一起,通過實踐,總結形成一套水稻育插秧技術規范,為丘陵地區機插秧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2.3 發展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業機械化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然條件,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促進農機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重要因素?,F代農業要求以專業化協會為組織形式,機械化、信息化為生產手段,生產社會需求的高質量農產品,實現規模化效益。因此,推廣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是加快土地流轉、實現水稻適度規?;洜I的必經之路。烔煬鎮近年來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農業規?;a。截至2021年10月,烔煬鎮擁有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80多戶,流轉土地面積達3.8萬hm2,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業規?;洜I,繼續加大土地流轉和整治,改善土地耕作條件,從根本上為機插秧技術推廣創造有利條件。
2.4 培育和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加速推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關鍵是培育壯大機插秧作業服務組織,要明確發展方向和培育重點。一是培育機插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服務公司等,通過承包作業、訂單作業和跨區作業等模式推廣水稻機插秧。二是鼓勵有條件的農機服務組織申報建設育秧中心項目,發展規模化育秧、商品化供秧,解決一家一戶育秧難的問題。目前烔煬鎮按照省政府“兩強一增”行動計劃要求,以“機械強農”為目標,以建設水稻育秧中心為內容,組織人員到肥西、廬江等地參觀考察,2022年正積極謀化建設農事服務中心和育秧中心1~2個,以進一步促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的發展。三是培育一些實力較強的專業服務組織開展機耕、育插秧、植保、機收等水稻生產一條龍托管服務,實現水稻綠色全程機械化生產。
2.5 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丘陵地區推廣機插秧的硬環境。結合農業部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政策,加快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的原則,因地制宜的對基本農田進行田、水、路、渠的科學統一規劃,建成田面成塊,排灌、機耕道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標準農田,為機插秧的推廣提供較好的硬件條件。通過實施土地資源和技術要素規模經營,進一步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實現節本增效,提高水稻機插秧種植比較效益。2021年巢湖市烔煬鎮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6000hm2,涉及4個行政村,項目實施內容包括:土地平整、格田成方、小田改大田,修建涵閘斗門和橋梁,完善排水設施及鋪設砂石機耕路等,2022年還要再建設高標準農田15000hm2,項目實施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耕地質量和基礎設施條件,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6 加強政府扶持力度。推廣丘陵地區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行政的推動,地方政府要繼續加強對機插秧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對一定發展規模的經營主體和種糧大戶給予適當的面積補貼。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插秧機械的購機補貼力度,降低農民購機成本,繼續實施水稻機插秧專項作業補貼等政策,通過實施一些積極的獎勵補貼政策,調動農機服務組織和種糧大戶的積極性,發展壯大各類機械化育插秧作業服務組織。丘陵地區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必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