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雪 宋彥濤 王海燕 李 萌 路 璐
(邢臺市信都區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邢臺 054000)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本,糧食安全之基,農民立身之根。開展耕地質量調查定位監測是加強耕地質量管理、提升耕地地力的重要措施,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21年在邢臺市信都區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工作,共設置監測點6 個,其中長期監測點3 個、輔助監測點3 個。
1.1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信都區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北省南部、邢臺市西部,南與沙河市相鄰,北與內丘縣相連,西與山西省相伴,東與襄都區相接,橫跨平原、淺山丘陵區及深山區,總面積1 941 km2,是邢臺市第一大區。信都區轄17個鄉(鎮)、8 個街道辦事處,有530 個行政村、31 個大社區,常住人口在79.87 萬左右。
1.2 自然條件。信都區屬溫帶半干旱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平原13.2 ℃、丘陵13.3 ℃、山區11.8 ℃。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原492 mm、丘陵407 mm、山區633 mm,年內降水區域分布不均。≥0 ℃積溫:平原4 979.7 ℃、丘陵5 088.9 ℃、山區4 552.1 ℃。無霜期:平原193.7 d、山區175.8 d,早霜始于10 月中旬,晚霜終于4 月中旬。
1.3 地形地貌。信都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自西向東依次為山區、丘陵、平原3 種地形。最高海拔為1 822 m,最低海拔為54.2 m。西部山區土地較寬闊,適宜發展林果業;丘陵區山脈低緩,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等農作物;東部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各種糧食及經濟作物。
1.4 耕地質量。2020年耕地資源負債表編制成果顯示,信都區耕地總面積為28 205.08 hm2,共分5、6、7、8、9、10 等6 個等級,各等級面積分別為5 010.51 hm2、9 259.39 hm2、3 698.23 hm2、9 636.68 hm2、580.25 hm2、20.01 hm2,分別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7.76%、32.83%、13.11%、34.17%、2.06%、0.07%。
1.5 土壤類型。由于自然條件較復雜,受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長期人為因素影響,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土壤類型。信都區土壤分5 個土類,12 個亞類,31 個土屬和41 個土種。5 個土類分別是棕壤、褐土、紅黏土、粗骨土和石質土。
1.6 種植情況。全區耕地面積46.92 萬畝,基本農田35.74 萬畝。2021年,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5.44 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4.22%,糧食總產量10.19 萬t。其中小麥播種面積3.36 萬畝,產量1.37 萬t;玉米播種面積22.86 萬畝,產量7.82 萬t;果樹種植面積9.85 萬畝,其中蘋果樹6.6 萬畝,桃樹2.1 萬畝。
2.1 調查取樣。耕地質量調查在7~8 月份進行,監測點設置常規施肥區和長期不施肥區,常規施肥區以當地主要種植制度、種植方式為主,長期不施肥區(無肥區)實行單灌單排以防止串灌。輔助監測點不設置無肥區。土壤樣品采集在9~10 月份進行,選擇玉米收獲后、小麥播種前完成,過2 mm 篩后送到有資質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2.2 土壤樣品檢測。檢測項目為耕層厚度、土壤容重、土壤pH 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堿解氮。
3.1 土壤理化性質
3.1.1 耕層厚度。耕層是作物根系活動的主要場所。監測結果表明,土壤耕層厚度為18~29 cm,平均值為21 cm。
3.1.2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決定著土壤含水量、通氣性以及礦質元素的運移。監測結果表明,土壤容重為1.09~1.35 g/cm3,平均值為1.24 g/cm3。
3.1.3 土壤酸堿度。土壤酸堿度(pH 值)對土壤理化性質、養分有效性及微生物活動有很大影響。監測結果表明,土壤pH 值為4.3~8.3,平均值為7.07。
3.2 土壤養分現狀
3.2.1 有機質。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核心。監測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83~23.0 g/kg,平均值為16.64 g/kg。1 級水平(>25.0 g/kg)點位數量0 個;2 級水平(20.0~25.0 g/kg)點位數量4 個;3 級水平(15.0~20.0 g/kg)點位數量0 個;4 級水平(10.0~15.0 g/kg)點位數量1 個;5 級水平(≤10.0 g/kg)點位數量1 個。
3.2.2 全氮。土壤全氮是土壤中各種形態氮素的含量總和。監測結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為0.43~1.39g/kg,平均值為1.03 g/kg。1 級水平(>1.50 g/kg)點位數0 個;2 級水平(1.00~1.50 g/kg)點位數4 個;3 級水平(0.75~1.00 g/kg)點位數量0 個;4 級水平(0.50~0.75 g/kg)點位數1 個;5 級水平(≤0.50 g/kg)點位數量1 個。
3.2.3 堿解氮。堿解氮(水解氮)包括無機態氮和有機態氮。監測結果表明,土壤堿解氮含量為71~108 mg/kg,平均值為89.17 mg/kg。1 級水平(>150 mg/kg)點位數量0 個;2 級水平(120~150 mg/kg)點位數量0 個;3級水平(90~120 mg/kg)點位數量3 個;4 級水平(60~90mg/kg)點位數量3 個;5 級(≤60mg/kg)點位數量0 個。
3.2.4 有效磷。土壤有效磷是當季作物從土壤中主要吸收的磷。監測結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為5.0~74.5 mg/kg,平均值為29.8 mg/kg。1 級水平(>30.0mg/kg)點位數量2 個;2 級水平(25.0~30.0mg/kg)點位數量0 個;3 級水平(15.0~25.0 mg/kg)點位數量3 個;4 級水平(10.0~15.0 mg/kg)點位數量0 個;5 級(≤10.0 mg/kg)點位數量1 個。
3.2.5 速效鉀。速效鉀是衡量土壤鉀素供應能力的主要指標。監測結果表明,土壤速效鉀含量為35~227mg/kg,平均值為154.17 mg/kg。1 級水平(>150 mg/kg)點位數量4 個;2 級水平(120~150 mg/kg)點位數量0 個;3級水平(90~120 mg/kg)點位數量1 個;4 級水平(60~90mg/kg)點位數量0 個;5 級(≤60mg/kg)點位數量1 個。
3.2.6 緩效鉀。緩效鉀(非交換性鉀)是速效鉀的補給來源。監測結果表明,土壤緩效鉀的含量為767~1439mg/kg,平均值為934 mg/kg。1 級水平(>1 000 mg/kg)點位數量1 個;2 級水平(900~1 000 mg/kg)點位數量0 個;3級水平(500~900 mg/kg)點位數量5 個;4 級水平(300~500 mg/kg)點位數量0 個。
4.1 推動化肥減量增效。按照“增有機、減無機、配中微”的原則做好科學施肥管理,合理調減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機肥,保證作物產量和耕地質量維持在較高水平。重點需要做好以下4 個方面工作:
4.1.1 精準減量施肥。隨著作物產量的增加,施肥配方逐漸出現氮磷鉀元素過剩、中微量元素不足等養分失衡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優化施肥配方,提升施肥效果。
4.1.2 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重點考慮在果樹主產區,充分利用當地畜禽糞便、沼渣沼液、食用菌下腳料和農作物秸稈等有機養分資源替代部分化肥,既能消耗當地有機肥資源,變廢為寶,又能提升耕地質量,改善果品品質。
4.1.3 轉變施肥方式。因地制宜推廣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模式,不斷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果區建議推廣實行“淺溝臺畦”的地下肥水管理模式,不但可以節水增效,還可以促進根系外移。
4.1.4 大力推廣微生物菌劑、秸稈腐熟劑、緩控釋肥、水溶肥料、土壤調理劑等新型肥料,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培肥地力,穩步提升耕地質量。
4.2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改善農田環境,提升土壤肥力。重點需要做好以下6 個方面工作:
4.2.1 平整土地。通過修筑田埂、深松耕地等措施增加土壤保水性和透氣性,使土地更適宜耕種。
4.2.2 改良土壤。通過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耕地地力。
4.2.3 完善灌排設施。推廣滴灌、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對得不到有效灌溉的地塊配套水泵,新建輸水工程。
4.2.4 加強田間機耕道路建設,提高農田通達度。
4.2.5 加強農田林網建設,搞好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
4.2.6 完善農田輸配電設施,提高農田保障標準。
4.3 推廣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加大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推廣力度,掌握“改、培、保、控”技術路徑,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深耕深松和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跟蹤做好耕地地力長期定位調查與監測,對耕地質量提升措施進行效果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