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立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對農業科研單位的資金投入力度也不斷加大,農業科研單位的國有資產規模也越來越大。但是,由于體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農業科研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著管理意識不強、科研儀器設備重復購置、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因此,加強農業科研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創新管理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對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顯得尤其重要。
1.1 管理意識不強。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按其來源主要分為財政撥款、無償調撥,少部分為自有資金購置等形成。由于其具有無償性的特點,財務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國有資產的管理存在著重購置輕管理的思想認識。由于這種思想認識的存在,單位的領導層對資產管理普遍重視程度不夠高,尤其是很多下屬二級科研單位很少設立獨立的資產管理機構,資產管理人員也常常是由財務人員兼職管理,在管理進程中常常會出現誰都負責、誰都不負責的現象,且人員經常變動,使資產管理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1.2 科研儀器設備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表現為科研儀器設備重復購置。由于科研單位所屬的二級院所大部分為相對獨立的單位,在科研儀器設備采購時缺乏科學規劃,造成各單位或課題組往往根據需要自行采購,重復購置現象普遍。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采購來的儀器設備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各科研單位相對封閉,使用過程中缺乏規范化管理和使用平臺建設,造成一些儀器設備這個課題使用過后就一直閑置,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不高。
1.3 農業科研副產品管理不到位。由于農業科研副產品具有產出的種類、數量不確定,且價值往往較低的特點,如果配備專門的監管人員,將會產生大量成本。再加上當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科研項目管理上一般重經費收支管理,輕國有資產存量管理,極少有單位專門針對科研副產品制定相關管理制度,造成某些單位對科研副產品的管理存在處理方式與程序不規范等問題,而且往往會埋藏下違紀違法的隱患,或因未能重視產品處置管理,造成國有資產的隱性流失。
1.4 土地資產管理難度大。農業科研基地雖然大部分遠離市區,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土地價值也在增大,進而給管理帶了一定難度。一方面,農業科研用地被周邊單位或群眾強行占用情況時有發生。由于過去土地劃撥時手續或材料不完善,隨著土地的升值,周圍百姓以此為由強行占用,且維權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農業科研用地面臨被征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隨著農村的城鎮化,一些當時較偏遠的科研基地如今也成為了市中心,土地被征用的壓力越來越大。此外,征用置換后的土地有時由于土地性質和用途或歷史遺留問題,產權也長時間得不到確認,給后期管理帶來了難度。
2.1 增強國有資產管理意識。加強學習和宣傳,通過學習和宣傳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不全是財務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工作,而是各單位、各部門共同的責任,逐步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同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體系,使國有資產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最大效益。此外,還要做好國有資產的清產核資、產權登記和產權界定,健全國有資產財務帳目,實行資產電子化信息卡片登記制度,做到賬、卡、物相一致。嚴格審批程序,及時處理報廢資產和清理資產長期“掛賬”問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人員管理,盡量避免因崗位變動而造成資產流失。
2.2 加強科研平臺建設,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一方面,建立科研院所專業儀器設備資產共享平臺,探索科研儀器設備的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合理使用的方法及途徑。加強頂層設計,整合資源配置,避免重復購置。打破同一單位研究所間的界限,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效能。另一方面,利用好現有科研儀器設備和技術資源,實行集約化、開放性管理,以開放共享的方式向社會和其他科研院所開放使用,充分發揮現有儀器設備效能,實現平臺建設與科研項目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
2.3 嚴格規范科研副產品處置。農業科研副產品是政府科研經費生產出來的,其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國家所有。農業科研單位應當建立健全科研副產品管理制度,明確每一項科研副產品出入庫管理的具體責任人,加強對科研副產品的流轉環節控制。同時,為合理發揮其使用價值,避免浪費,以出售的方式流入市場,取得收入,采取收支兩條線的方式,反哺科研或其他事業發展、提高職工收入等。此外,對科研中產出的良種、化肥、農藥、飲料等階段性產品,可按需要投入下一輪試驗繼續深入研究,或轉入新的課題項目作為試驗材料再利用。
2.4 加強農業科研用地管理。一方面,加強與土地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依法管控好科研基地的土地資源,加強對科研用地的保護和管理,對違法侵占科研用地的,依法追究當事人責任。特別是在處理一些存在爭議的農業科研用地時,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快產權辦理進度。另一方面,積極建議當地政府科學統籌農業科研用地征用。對于確需征用的,一定要做好補償工作,科研單位要綜合考慮貨幣補償和土地補償的方法,確保農業科研用地的“量”和“質”,盡最大努力減少科研的再投入。同時,務必做好置換土地的考察和論證工作,避免因土地性質等問題給后期管理帶來額外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