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立
(正定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正定 050800)
筆者從事歷史教學30 多年,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動歷史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對推進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了解現實社會,意義更大。
1.1 歷史教學要適應社會的變化,貼近社會,與時俱進為學生提供認識社會服務。歷史教學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特殊功能和地位,作為一名歷史教學工作者,應該拿起歷史學和歷史教學作武器,根據青少年學生特點,采取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形式,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適應急劇變化的時代。
1.2 學生學歷史要求從現實生活開始,滿足學生認知發展的需求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的。歷史教學中的認知發展過程經由具體史實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運用豐富的歷史表象,通過思維形成歷史概念和歷史概念體系,再以歷史概念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掌握歷史發展規律,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歷史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存續人類文化,涵養人類自身。歷史教學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基礎的同時,必須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心理素質和智力素質。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做到古今融會貫通,中外比較。中學歷史教學更應注重開放性、實踐性和現實性。
2.1 激發興趣與內驅力,滿足學生關心現實的需要。中學生已處于心理上的轉化時期。一方面,他們仍然對形象、生動、有趣及具體的東西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他們的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在迅速發展。歷史教學應根據學生的上述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筆者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要敢于自說自話,說自己想說的話;敢于自以為是,相信自己說的話是對的;善于自圓其說,努力使自己的話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2.2 重現情境,創設氛圍,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情感。在歷史教學中情感的發展是由教與學雙方共同決定的,因此必須重視教師感情的參與和學生感情的培養。教師要感染學生,自己首先要進入角色,要使學生成為歷史的“性情中人”。教師要根據情境的特征,精心組織教學,使每堂歷史課都能成為熏陶學生道德品質的“熔爐”。教師要以自己的言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遵循情感社會性的特征,重視消除社會的消極影響。教師情感的參與要圍繞教學目的,從教材內容出發,不違背史實,正確適度,要運用各種史料所蘊含的信息,展現歷史的本來面貌,精選適合中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心理狀態的實物、遺跡、音像等原始資料,幫助學生能夠懂得歷史信息的特點,樹立“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基本意識。
2.3 引導探索,啟發思維,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初步的了解歷史的方法———收集、甄別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形成基本的思考能力——分析與綜合運用史料,理解、解釋與評價歷史和有關問題的能力,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思維方式。
2.4 在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充分了解中學生的思維雖仍有形象思維的成分,但是抽象思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提高思維的質量。幫助學生及時總結,不斷發展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歷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從傳統的學習方法中擺脫出來。筆者在長期教學中形成的“自習自研,師生互動式的歷史問題解疑教學法”,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并引導學生思維和探索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機會,提供了幫助,也提供了服務。“歷史問題教學法”的特點是突出“四注重”,即注重師生合作,思維與實踐合作,再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結合,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實施時強調“四原則”,即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學啟發性原則、知識循序漸進性原則和師生和諧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