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娟 王曉雁 裴若會 邢玉成
(陜西省地質礦產實驗研究所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屬于無患子科,原產于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地區,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藥用價值。由于古人的研究不夠深入,人們只知道樹木本身具有耐旱性和保水性,對果實的研究相對較少。文冠果的生物心理生物學特性研究表明,文冠果周身都是寶,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1,2]。目前,由于對其育苗方法的研究不夠,文冠果沒有大面積栽培。本文整理了文冠果育種的注意事項及苗期的栽培和管理過程,為其大面積收獲提供理論支持。
文冠果屬于喜陽樹種,同時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在哈爾濱溫度達到-41.4℃時亦可安全越冬。另外,文冠果還具有耐旱性,在年降水量僅148.2mm的寧夏地區也可見其散生植株。文冠果可生長于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北的黃土丘陵地區、沖積平原地區、相對穩定的沙地地區、落基山脈地區,但其最喜歡生長的環境為土層深厚、肥力好、通風良好、pH值為7.5~8.0的微堿性土壤。文冠果無法在積水、低濕的土壤中生長,不耐水漬。一般在文冠果作為木本油料時,其管理應當加強,并采用相應的苗期撫育措施[3]。
一般來說,播種后5a左右,文冠果開始掛果,且隨著樹齡的增長,產量將會逐漸增加。第3年植株結籽率可達到15%,到第5年可增產到55%,第9年高達95%以上。單株生長結果會早一些,植株產量可達15~50kg。通過加強合理栽培管理,可以促進其果實的產量的增加和品質的提高。
文冠果植株對環境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主要生長于向陽的陡坡、懸崖之上。文冠果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很強的抗旱性,只要降雨量能達到300mm·a-1,文冠果就能很好的生長。同時,文冠果的抗寒能力也相當強,可耐-34.9℃的寒冷天氣,就像喜陽耐干熱一樣,一旦存活就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其花期從4月初—5月底,當晚霜過去時,花果仍會繼續存活,具有優異的抗災能力。除了濕地和鹽沼,任何土壤都可能生長[4]。
1.3.1 藥用價值更佳
文冠果果實具有抗病毒、消炎,提高記憶、軟化心血管、抗癌、抗艾滋病(HIV)等藥效;對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毒性肝損傷、止痛消腫、皮膚風熱、老年性癡呆、小兒遺尿癥等有一定功效;還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脂的效果;并對多種癌細胞均有較高的抑活作用。
文冠果果實產生的芳香油對健康非常有益,其提供了前列腺素合成前體,對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可促進膽固醇的分解,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防止皮膚和腎臟受損具有特殊的療效。通過實驗表明,文冠果皂苷具有抗缺氧、抗氧化、抗疲勞的功效。同時,文冠果皂甙屬于三萜皂甙,具有抗癌活性,是當前新型抗癌藥重要原料之一。文冠果果實還具有活化人類腦組織,提高記憶力的藥效,有望開發為醫治智力低下及老年癡呆癥新型藥物的原材料。文冠果中皂苷的成分能顯著改善記憶獲得、記憶鞏固、記憶表征和空間分辨率的損害,可有效提高腦的抗缺血缺氧能力。
1.3.2 可作為食療佳品
文冠果口味香甜、營養豐富,有益健康。種子可以炒熟后直接食用,具有油而不膩的特點,與核桃相似味道鮮香,回味長久。文冠果的種子含油率為30%~40%,種仁含油量高達62.8%~72%,蛋白質含量為25.75%,亞油酸含量為36.9%,粗纖維含量為1.6%,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94%,非氮物質含量為3.73%,油酸含量57.16%,其中亞油酸對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具有極好的功效。食用文冠果油可有效預防高血壓,幫助降壓降脂排出體內毒素。種子殼可用于制備活性炭,榨油后的餅粕蛋白質含量可高達57.8%,可作為高蛋白食品、飼料利用,或提取水解蛋白、氨基酸。成熟的文冠果種仁可加工蛋白飲料,風味獨特,營養豐富。
文冠果枝葉提取物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莖、枝是蒙藥專用藥和蒙藥食品;其葉子被加工成茶飲用,具有降壓作用。文冠果果皮中糠醛含量為12.2%,是現階段市場上非常稀缺的獲取糠醛的主要原材料,種子皮可制活性炭,油渣加工后制作精飼料。
文冠果原產于黃土高原地區,在我國分布廣泛,天然分布于N32°~46°,E100°~127°,其范圍南部為黃藏峪、安徽省蕭縣和河南省南部,北部為遼寧西部和吉林西南部,東部為山東,西部為甘肅和寧夏。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陜西延安、山西蒲縣、河北涿鹿、遼寧昭烏達盟等地。近年來,在齊齊哈爾、南疆和北疆成功引種栽培,并已初見成效。文冠果天然分布于海拔400~1400m的山地和丘陵地區。青海西寧市也已在海拔2300m的高山上引種栽培[5]。
在黑龍江、吉林、寧夏等地區,有大面積的人工林,垂直分布在海拔52~2260m甚至更高的地區。文冠果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在草沙、荒地、石山區、黃土丘陵溝壑區,甚至崖岸等地正常存活。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北方許多地區,如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北等地區,大面積種植。據報道,我國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有53300hm2(包括野生林6700hm2),年產種子和葉片各100萬kg以上[6-8]。
文冠果的繁殖方法有播種、分株、根插、嫁接、壓條等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播種繁殖。
3.1.1 播種育苗
在選擇苗床地時,以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層厚、澆灌便利、疏水良好、方便管理的沙壤土為宜。以沙土、粘土為苗圃地時,應適當增加腐熟肥和穩定肥的施用。前1a秋季深度為25cm,早春深度為20cm。隨翻隨耙壓,粉細土塊,整平苗床。施用農肥2500~3000kg·667m-2,與春耕結合入土。
種子處理有2種方法。濕沙埋法,在土壤凍結前,選擇背風、陽光充足的地方,挖深30cm、寬1m的平底坑,坑的長度可根據種子數量確定,將種子與2~3倍的濕沙混合,放入坑中,然后用20cm的濕沙覆蓋;第2年春天播種前約15d,在背風向陽處又挖1個50cm左右的傾斜底坑,根據種子量和播種情況確定坑的大小面積,將混沙種子從埋坑中取出,斜向堆放在坑內,斜面面向太陽,充足的采光可以加速在高溫下的發芽率;經常翻動種子,灌透水,待水滲后,修成直徑略大于栽植穴的樹盤,上鋪蓋塑料薄膜以保持溫暖,但要防止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爛根;經過約10d的高溫發芽后,會有約20%的種子在裂口時播種。快速發芽法,臨時處理種子,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在播種前7a,將選好的育種浸泡在45℃的溫水中并冷卻;3d后,將種子移入籃中,覆蓋一層濕草簾,置于20~25℃的溫室中加速發芽,每天翻1~2次,并注意控制適當的濕度;當種子有2/3的裂口時,播種或選擇裂口的種子分段種植。
播種育苗一般在4月中旬—5月初播種。需要種子15~20kg·667m-2。播種前5~7d,澆足底部水分,松土時,壟或溝每15~20cm寬挖3~4cm深的溝,在溝中每15~20cm點播1粒種子,種臍要放平。播種后上層立即鋪上酥松散土,散土以2~3cm厚度為宜。播種后充分灌溉,當壟面稍干時,應及時松土。
苗木出土后,要控制灌水量,預防土壤水分過大,致使根頸腐爛,苗木倒伏。中耕除草通常每年進行3~4次。
3.1.2 分株繁殖
可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或2月下旬—3月下旬期間進行分株培育,或與春季移栽相結合。主要種植在母株上分蘗生根的苗木,成活率很高,適宜在早春發芽前,挖分蘗力強的母株即可分株種植。
3.1.3 嫁接繁殖
文冠果嫁接方法有帶木質部大片芽接、劈接、插皮接、嫩梢芽接等,其中帶木質部的大片芽接效果較好。
3.1.4 插根育苗
春天出苗后,用冠果渣在地下粗0.4cm以上的樹根或挖出一些老樹根,切下生長10~15cm的根段,作為插根。
除此以外,也可采用原苗圃的剩根或扦插母樹根系培育根蘗苗[9]。
3.2.1 撒播(Broadcastsowing)
就是把種子適當均勻地散撒在苗圃地上。本技術具有覆土均勻、易挖苗、分布均勻、幼苗產量高的優點。缺點是撫育管理不便,幼苗密實,采光通風差,生長不良,種子需求量大,一般使用較少。
3.2.2 條播(Drillsowing)
按照一定的距離,犁溝播種,把種子均勻地撒在溝里。條播克服了廣播播種的缺點,是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播種方式。
3.2.3 點播(Pointsowing)
在苗床或田間按一定的行距挖洞播種。結合實際情況種植僅適用于大種子,如核桃、板栗、桃子、杏子等。
出苗后,應及時釋放覆蓋物中的幼苗,以避免因覆蓋物中的高溫而燃燒幼苗。具體做法:播種后15d,開始觀察是否有幼苗種植出來,如有幼苗出來,應采取小棍子將薄膜戳1個孔,將幼苗完全拔出,用鐵鍬鏟起周圍一定量的濕土壓于幼苗周圍,從而避免冷風從小孔侵入損害幼苗,并能夠保持水分。種植時間最好在下午,每天早上或下午定期灑水。如果在未覆蓋的地面上也有幼苗出土,最好每天噴水1~2次,以保持土壤濕潤。在苗期還應注意清除苗圃內的雜草,以及鳥類和動物的破壞。
苗木質量是指在特定立地條件下,能夠滿足造林目標的秧苗種類、年齡、形態、生理和生命力的程度。質量是指利用現場條件和經營目的。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形態指標、生理指標和活力指標是反映秧苗質量的3個主要因素[10-15]。
3.4.1 苗高
苗高(Seedling height)是最直觀、最容易測量的形態指標。測量苗高只要一把尺子就可以。測量時,從地面測量到幼苗的頂芽。如果秧苗未長出頂芽,測量至秧苗的最高點即可。樹苗的高度不是越高越好。雖然較高的樹苗可能具有一定的遺傳優勢,但同批造林樹苗的大小應整齊,以防止今后林分分化較強。因此,參差不齊的幼苗均被淘汰。對于單株幼苗,苗高反映了葉片的數量以及光合能力和蒸騰面積的大小。因此,幼苗初態能較好地體現其苗的適應生長情況。幼苗成活后,幼苗初態高的一般適應能力強,生長較快。但苗高與造林成活率的關系并不密切,特別是在干旱缺水情況下,苗高越高,成活率越低。
3.4.2 地徑
地面直徑,亦稱地際直徑,指的是幼苗土壤標記的粗度,用專用或鋼制游標卡尺測量幼苗的地面直徑,讀數精確保留至小數點后2位。為了精確測量地面直徑,游標卡尺的兩英尺應盡可能少地擠壓幼苗,測量員應保持相同的力度。所有關于苗木形態的指標,地徑是體現其質量最好的參考指標之一。
3.4.3 高徑比
高徑比(Height to caliper ratio)指苗高與地徑之比,因為其是一個比率,所以高徑比沒有單位,只是一個指標。目前,苗高和地徑的單位還不統一。如,在美國計算高徑比時,苗高為厘米,地徑為毫米,結果多為個位數。在中國,苗高和地徑都是厘米,結果是2位數。
高徑比反映了苗木高度與粗細程度的平衡關系,苗木高度與地徑的組合是反映苗木抗性和造林成活率的良好指標。一般來說,高徑比越大,幼苗越細,抗性越弱,造林成活率則越低。相反,高徑比越小,幼苗越短、越粗,抗性越強,造林成活率則越高。
3.4.4 苗木重量
苗木重量(Seedling weight)是苗木的干重或鮮重。鮮重更容易確定,但很難獲得穩定可靠的數據,因為幼苗的鮮重受含水量的影響很大,而且比較不同的研究則更加困難。苗木干重幾乎不受水分含量的影響,數據穩定可靠,是量化不同研究結果的可靠指標。
3.4.5 根系指標
根系是植物的重要器官,造林后幼苗能否快速生根是其存活的決定性因素。目前生產中使用的主要根系指標是根長、根寬和側根數。此外,研究中還經常使用根重、根體積、根長和根表面積指數。
3.4.6 莖根比
莖根比(Shoot to root ratio)是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重量或體積)幼苗的比率,體現了根與莖的平衡。這實際上是苗木水分和營養的出入平衡問題。
從理論上講,根系發達,莖根比小,地上部分幼苗蒸騰量小,地下部分吸收量大,利于幼苗水分儲存,苗木成活率高。莖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平衡,因此這一指標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
3.4.7 質量指數
因為單個形態指標通常只反映苗木的一面,而苗木不同部位之間的協作與平衡對于造林的成活和初期生長非常重要,所以人們嘗試使用多個指標的綜合指數來反映苗木質量,如上文中提到的高徑比和莖根比。在此基礎上,Dickson等提出了幼苗的質量指數(QI-quality index),其可計算公式:
QI=苗木總干重(g)/(苗高cm/地徑mm+莖干重g/根干重g)
(1)
根據公式(1),幼苗高徑比和莖根比越小,總干重越大,QI越高,幼苗質量越好。油松、側柏、QI的研究與苗木水平大小呈正相關,但與造林成活率的關系不是很密切,尤其是在苗木根系損傷處理后,成活率顯著下降,QI差異不大,苗木的氣值必須是根量減少反應不敏感,這是其追求的整體平衡,不能反映重量小,但結果在須根數量上是顯著的。
3.4.8 苗木含水量
水分含量是指幼苗干重中水分的百分比。結果表明,在一定區域內,苗木水分含量與造林成活率呈線性正比關系,隨著苗木水分的逐漸散失,造林成活率呈下降趨勢。
這種病是由于線蟲、細菌類、支原體等引起的疾病,線蟲是肉眼看不見的透明細長蠕蟲。染病葉片發黃,地上部分萎蔫,逐漸枯萎死亡,長時間不落下。觀察根,根頸以下10~20cm處,韌皮部和皮下組織由白色病變成黃色蓬松、腐爛、有異味。
防治方法:加強苗木管理,及時中耕土壤;消滅疾病株;實行輪作;將病株及時根除,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進行除草松土,必要時適當晾土。
文冠果的莖腐病是立枯病的一種,該病是由于幼苗剛出土,莖部較嫩,此時如果地面溫度過高使幼苗莖部燒傷、表皮受損,影響嫩芽對水分和營養的吸收,致使幼苗因缺水而干枯。死亡時,莖皮壞死變黑,幼葉沒有變黃或脫落。
防治方法:加強苗木管理,及時中耕土壤;消滅疾病株;并減少苗期灌水量,改用噴灌,同時注意土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