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云侯東輝
(1.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2.大連工大藝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34)
近些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轉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指出,鄉村建設方面,在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進程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重點。在鄉村振興建設中,鄉村的規劃形式也存在多元化,如在國內上海奉賢區吳房村是通過賢文化發源地和黃桃之鄉的資源優勢,帶動村民可持續發展;浙江安吉縣魯家村是一個沒有資源支撐且平凡無奇的小山村,利用閑置土地,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2];吉林月晴鎮的白龍村,是一個典型的朝鮮族特色村落,依托百年部落和農業的調整等,通過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同時加以政府的相應政策、吸引人才回流,來整體助推鄉村發展。在國外,韓國安東的河回村以留民固土的方式,活化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文化+旅游”的模式;日本奈良縣明日香村是對村莊考古遺址進行保護與利用,活化整體地域特色等。
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側重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研究。在文化方面,國外主要對鄉村文化進行保留傳承建設、先進文化吸納習得建設、鄉村文化振興創造建設3方面,同時也涉及物質和精神2方面[3],在傳承和學習的同時與時俱進的振興和創造。我國作為文化的誕生地,主要是以文化為載體,加強鄉村文化保護、促進自我更新[4],以多元文化使鄉村文化真正的“活起來”。在旅游方面,國外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理論體系和一些成功項目,使得鄉村旅游理論研究發展先進且完備[5]。國內雖起步較晚,但也根據不同地域發展了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模式,民族風情型鄉村游、農場莊園型鄉村游、紅色鄉村旅游型鄉村游等[6]。這些都針對鄉村不同資源進行多樣化的設計更新與活化,以此促進鄉村的更新和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打造,其建設也必須厚植生態底色、彰顯鄉村本色、保留文化特色等相結合,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7]。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下,從多方向進行研究和探討,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一些途徑進行應用研究變得尤為重要,以此也希望能夠為鄉村景觀規劃的設計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景觀介于純粹的自然景觀和城市景觀兩者中,有本身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通過尊重原生態、實現再生態的方式對地域進行因地制宜的景觀設計[8]。設計目標以低碳、智慧、生態、宜居、美麗5方面,打造山水相融、林村相依的美麗鄉村新畫卷。從對現狀肌理的尊重、文化歷史的挖掘、鄉村風貌的保護、特色產品的開發、規劃布局的完善等方面,在保護上重構鄉土,彰顯鄉村原生態,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與生機。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我國鄉村旅游日益受到城市游客的青睞,也逐步推動我國鄉村規劃的發展步伐。由自然環境、經濟產業和居住生活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系統,將生態、經濟、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產業帶動景區和鄉村,產景融合靠人帶,是互融共通、彼此依存的關系。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踐行“產-景-村”融合發展模式[9],依托農業、農村、農民,以新形式、新技術的方法推動人才、技術、資源等向農業、農村的流動,共同打造成以鄉村產業、景觀等生產生活要素相互聯系且具備功能結構的有機體。通過以下設計方法,以旅游標準規劃、帶動鄉村發展,實現產業優化、產景村融合,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目的。
在鄉村規劃設計空間融合的過程中,將產、景、村一體化即看成一個系統[10]。在對村民引導、尊重等前提下,提出規劃認識和發展意圖。對村莊梳理、整合和優化,界定生產、生態、生活的界線。生產上,實施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產景村相融,把農業生產場所化。生活上,激勵引導人們共治共享、打造綠色生活,形成聯動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生態上,從農業生態系統的根本出發,保留生態本色,綜合治理。以三者之間良性循環,描繪人在產業、自然、鄉村和諧共生的空間景象。
針對空間、地形的形式合理化設計,形成以文化駐村、生態宜居、全面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美麗鄉村融合發展模式。響應國家號召,注重當地文化注入,以淳樸、自然、純凈、慢節奏的鄉土氣息為切入點,進行鄉村的整體規劃和空間布局。讓鄉村歷史、村民生產生活生態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得以延續。通過鄉村資源特色和準確定位為基底,實現鄉村在景觀和產業中互補共享。
發展鄉村產業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奠定基礎,是農業高質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展現。在農業和旅游業上,既是人們對回歸自然、體驗生活、休閑度假的身體需要,又是享受、求知、追尋鄉愁的精神記憶需要。
在農業方面,產業是根基,促進鄉村產業的前提是牢固產業基礎。通過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升級和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優化產業結構,對鄉村產業類型進行規劃布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地找準鄉村生態、文化資源和市場優勢,推進農業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在旅游業方面,疊加鄉土文化,結合自然資源、鄉土特色、傳統美食等,發展旅游體驗服務形式。利用農業和鄉村旅游,強化鄉村自身循環系統,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1]。帶動村民參與集體產業的向前推進,厚植鄉村產業。依托鄉村旅游,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經濟,增加村民就業機會、促進人才回流等,實現鄉村產業的體驗式、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我國遼闊的地域因長時間的進化和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資源。鄉村自身的原生態地域特色是獨一無二的且城市缺乏的資源。現如今,鄉村就是人們對生活產生放松的核心,因此在景觀融合的過程中,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資源要進行協調與融合。明確樹立村景主題,把鄉村的淳樸傳統正確的解讀出來。構成盤點和活化鄉村文化資源的方式,構建景觀重構。從當地鄉村的角度出發,形成鄉村地域特色景觀形象再造與重塑,從而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在鄉村發展旅游、樹立形象的基礎上,結合旅游與人文打造吸引點,加快對鄉村創意的融合,彰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碰撞。考慮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和渴望,結合新時代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以旅游為核心的吸引物。通過以產業為源,以創意為核,依托文創,實現文化再生性[12]。同時,將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觀構筑物及鄉村服務設施、產品包裝及游覽標識等系統上,構成循環產業鏈,打造鄉村獨特和統一性的同時提高使用便捷度和美觀程度。結合業態多元的經營、特色鮮明的市場、風格獨有的類型、經濟效益的前景等特點,以創意融合,創新產銷的模式,讓記憶重構,喚醒記憶里的鄉味,實現整體循環再生和可持續發展。
在鄉村景觀規劃中,“產”是人們定居的重要條件,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的統籌生產體系,形成質量和技術的雙豐收。嚴守耕地紅線、調整結構、綜合整治、根固基礎。以加強農業和產業技術,優先打造農業品牌,做好定位,助力鄉村生產高效化,形成高產穩產的優勢保障。
綠色生態景觀作為打造美麗鄉村的根基。通過植入綠色元素,梯田、梨果、花海、行道樹景觀等,奠定生態基底。同時兼顧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微氣候調節等,實施綠色優先的發展方向和環境的改善,促進嶄新的改觀。而保護環境是為生產力奠定基礎,改善環境助推生產力。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實施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碳減排、產業結構的調整。開展鄉村景觀規劃的行動方面,加強廢棄物收集、減少農業面源的污染范圍、修繕裸露的山體護坡及水源涵養等問題。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方面,開展監測與評估,對損壞生態的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從多角度改善農村人居的整體環境,營造綠色生態的景觀氣息。
文化是鄉村的支撐所在,鄉村文化的原真性是鄉村固有呈現,要充分發揮好鄉村作為傳統文化孕育的重要作用。在鄉村景觀設計當中,利用鄉村的節氣、地方民俗、農業技術、水文化、漁文化、服飾文化、節慶文化等多種文化,結合發展規律,守護文化之根。在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提取元素符號時,在土、野、俗、古味中沾點“洋氣”,適度創新,體現文化和創造的藝術性表達[13]。文化就是為鄉村注入新動能、煥發新氣象的體現。通過對鄉村文化解讀和呈現的賦予,活化鄉村資源。以引領文化永續傳承來充實和滋養整個鄉村,真正做到活態傳承,賦能鄉村。
鄉村傳統民居建筑擁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形態布局以及濃厚的歷史文化,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存。在對鄉村民居建筑進行景觀規劃時,要充分掌握因地域性和生產生活而對建筑外觀形成的差異性。在建筑的空間格局上,要按功能需求來劃分院落層次。民居建筑材料也最能體現鄉土氣息,如泥墻、石頭、茅草、磚、瓦、木材等的合理運用。與此同時,挖掘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與設計符號,在保護利用的基礎上,在建筑、地面鋪裝、院墻等加以適當的景觀改造。達到擬古而不復古,傳統與現代、新與舊的完美融合。展現鄉村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和“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棲居之美。
鄉村的振興,鄉村公共設施的完善是關鍵一環,也是為鄉村生活用地提供保障。以建設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的現代化設施為目標。在水、電、路都涵蓋且暢通的基礎下,實施生態環境的優化建設,在鄉村建立垃圾中轉站以及全循環智能分類的管理系統。實施廁所改造或普及沖水式廁所,對糞尿污物的清潔化、資源化加大處理。在防災設施中確立防洪、防災的防止系統。在天然新型能源建設中,保證太陽能路燈的布置以及綠色環保天然氣的使用,滿足人們多方面使用需求。同時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和信息基礎,推進網絡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鄉村建設和鄉村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升級[14]。利用大數據中心,形成瓜果蔬菜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和協助村民更好地利用信息化,達到高效配送、無縫銜接的模式。以多角度在鄉村公共設施上發力,整治村莊整體,打造整潔、舒適、宜居、信息化的鄉村新形象。
村民是鄉村的主體,是為鄉村提供設計和建設的人。鄉村形態的塑造與構成,離不開人們的活動參與。鄉村要發揮帶頭作用,激活內生動力,為鄉村賦能。依托政府、鄉村等多方共謀化、共建設、共管理、共評價和共分享的機制,喚起村民主體意識,找準自我定位、放大自身價值。同時,也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形成體驗式、度假式、沉浸式鄉村游。在現代化設施及景觀中引發人體的五感,在鄉野觀賞、寓教于樂的農事體驗、勞動成果的采摘品嘗、鄉村的鳥語花香等都能使游客參與其中,形成多層次體驗感受。因此,當地村民和外來游客的參與,具有拉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作用。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人們逐漸了解其重要性和發展的前景性。通過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下,對鄉村規劃設計的過程進行總結。從低碳、智慧、生態、宜居、美麗等方面為主,作為依托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為導向。在此基礎上,在空間融合與夯實基礎、多產融合與營造體驗、景觀融合與特色重塑、創意融合與文化再生上進行分析,歸納整合基于“產-景-村”融合發展的設計方法。同時,從堅持生態優先的設計策略、傳承鄉土文化的設計策略、延續民居建筑的設計策略、提升公共設施服務的設計策略以及引導大眾參與的設計策略5方面闡述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策略的方法。本文主要在景觀規劃的途徑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將此次研究途徑成熟化,改善鄉村景觀面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對鄉村歷史、人文、農業、旅游等資源的挖掘與利用的同時,把文化、景觀、產業變成產品、財富和生產力,盤活和拉動鄉村建設。為其起到重要現實意義和重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為鄉村振興戰略與合理規劃鄉村景觀提供一些積極的借鑒作用。希望能為鄉村的景觀規劃做好理論支撐,為設計提供基礎與方向,也為夯實美麗鄉村奠定基礎,起到為鄉村全面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