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萌
(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134)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建設美麗鄉村,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為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主攻方向,關系著我國廣大農民的福祉,也關系著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然而,當前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年產量約為1.8億t,其中至少有0.7億t還沒有收集和處理[1]。而經過處理的生活垃圾,也多是采用混合填埋的方式,不但對寶貴的土地資源、地下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也嚴重影響了人體的健康。鑒于此,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對垃圾進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是農村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問題的必由之路。
隨著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日漸突出,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把目光聚集于此,并把村民這一具體履行生活垃圾分類職責的主體推向問題的中心。破解當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困境必須發揮村民的積極性,依靠村民的力量實現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和分類回收。通過梳理國家現有的關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政策文件可發現,在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均將村落看為一個整體,作為最小的單元進行治理,缺少對治理單元內部的關注。在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村莊內部尤其是作為生活垃圾分類的執行者以及成果的享有者的村民,還存在著如垃圾分類意識不強,缺少對垃圾危害的認識,在監管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參與主動性欠缺的問題[2],表現出了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冷漠。本文將研究視角聚焦在村民內部,探究村民遠離生活垃圾分類的具體原因,并構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微治理”模式,通過開展“微行動”,將治理滲透到每位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轉變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良好治理。本文通過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引入微治理的模式,力圖從更加微觀的層面構建一個能夠發動居民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村莊內部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最終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以期打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農村的微治理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廣東連州保安鎮熊屋村嘗在村民代表的基礎上組織成立村民委員會,與村干部共同管理村中公共事務的探索中[3]。2014年,民政部將廈門市海滄區的微治理實踐評為“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之一,自此微治理模式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顧名思義,微治理就是微觀治理,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有益探索。微治理將社區或者村莊等治理單元根據樓棟、村小組等進一步劃分,形成“微單元”,將治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將所有的村民或居民都當做治理主體,建成“全民皆兵”式的治理模式。發動群體內部精英,成立“微組織”,深入充分了解每個人的“微問題”、“微心愿”,通過百姓特有的勸說等“微技術”,轉變人們的觀念,增強參與治理的能力。使得每個人都成為治理的主體,發揮其主動性,最終實現社區或村莊的良好治理。為推進微治理模式的構建,充分調動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實現良好的治理效果,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微治理需要把握好2個要點:深入村民內部,探究村民對生活垃圾分類項目冷漠態度的形成原因,找好微治理模式的切入點;明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微治理的治理內容清單,充分發動村民的積極性,找好微治理模式的發力點。
國家層面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將村落作為最小的治理單元,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規定都帶有很強的原則性[4],缺少對村莊內部的關注,這就需要深入居民群體,探究其缺少積極性的深層次原因。
監督機制的建立以及完善,是生活垃圾分類項目成功的關鍵。尤其是在村民習慣于政府大包大攬的“家長作風”,環保意識欠缺,自覺分類意識不足的情況下,更加需要完善的監督機制對于村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現實的進程中,不完善的監督機制反而加劇了村民的冷漠態度。主要體現在:監督主體的缺位,雖然各類相關法規、政策文件中都把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項目的監管責任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村委會管轄范圍大,管理村民多,很難對村民投放垃圾的行為做到實時監督,造成監督主體的缺位;缺少常態化的監督機制,在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項目運行過程中,村委會并未建立常態化的監督機制,通常是鄉鎮政府下來檢查,村委會才會對村民的分類行為進行監督,待檢查結束,監督也就隨之結束。常態化的監督機制能時刻提醒村民生活垃圾要分類才能進行投放,而監督的缺失很難使村民心里時刻緊繃著垃圾要分類的弦,難以養成分類習慣。
作為生活垃圾源頭分類的執行者,以及分類成果的享有者,生活垃圾分類需要每一位村民的參與,一個都不能少。但是,由于村莊一般人口眾多,每家每戶的情況各異,在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時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己的難處,因此生活垃圾分類的具體實施需要考慮到每一位村民的實際情況。如,有的村民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自已又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使得其難以參加垃圾分類;有的村民由于分類知識以及技能的局限,即使有參與的熱情,也不懂得如何分類;再有的居民由于觀念問題,缺少對生活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認識。這些個性問題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由于存量極大,甚至涉及每一個人,所以事關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5],是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需要解決的大問題。然而,在生活垃圾分類項目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僅僅依靠宏觀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自上而下的治理,忽視了廣泛存在于村民生活中的這種具有不確定性、復雜性、多變性的個性問題,很容易在強調政府的主體性作用的同時,忽視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導致生活垃圾分類項目在村民中遇冷的尷尬局面。
采取動員的策略,能夠激發集體的認同感,塑造社區情感與社區意識,從而能夠動員廣大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6]。在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中也是如此,通過動員能夠喚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當前政府普遍采取動用一定的公共資源,發動社會各界、各階層的廣泛參與,通過懸掛宣傳橫幅、粉刷固定標語、印發宣傳資料、開展主題晚會等方式來對村民進行動員[7]。這種群體式動員難以設置村民參與動員活動的程序與規范,導致村民參與度低、參與隨意化,動員難以起到預期的效果;這種針對村民群體,大水漫灌的動員方式,在具有強外部性的農村環境治理中,容易使得村民產生集體治理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總是認為雖然不參與生活垃圾分類,但是總會有其他人分類,導致村民“搭便車”的現象發生。缺少對每位村民針對性地動員,難以觸動村民的內心,也難以改變村民長期養成的垃圾不分類甚至是隨意投放的陋習。
公共服務從來都不是政府單方面自上而下的供給,還需要傾聽群眾的呼聲,回應群眾的訴求,結合群眾的意見實現供給的合理和有效。然而,現有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在村民信息回應制度的設立上卻十分欠缺。在當前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中,包括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村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的選址與建設,垃圾處理費的制定、垃圾清運車的回收時間等,都是由政府一手制定,再將相關消息告知到村民。對于村民的意見,政府缺少專門的信息收集與反饋的機構或者渠道,當村民想咨詢相關政策、反饋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時,往往無處可尋。生活垃圾分類中政府只是一味強調公共服務的供給,卻對村民的意見缺少回應,這嚴重打擊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導致了村民的冷漠態度。
針對上述種種原因導致的村民對于參與生活垃圾分類項目的冷漠態度,微治理充分發揮其“微”的優勢,將治理對象“微小化”,充分關注每一位村民的具體情況,治理行動“微小化”,將治理充分滲透到每一位村民身邊,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村民的參與積極性,使得村民由治理的客體轉化為治理的主體,破解村民的冷漠態度。
重新劃分治理單元是進行微治理的基本前提,而成立由精英分子組成的“微組織”,才是保證微治理發揮有效作用的關鍵。微治理首先以村小組、網格等為依托,在此基礎上將整個村莊重新劃分成更小的治理單元,形成“微單元”。之后,在“微單元”中由村民選擇參與積極性強,在村落內部有威望、有魄力,且有能力的人組成“微組織”[8],由村落內的“微組織”開展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監督。“微組織”監督的好處在于組成微組織的積極分子是由單元內部的成員選擇出來的,因此在村民中具有較高的信服力,村民愿意接受其監督,不會產生抵觸或者刻意逃避的行為;由于這些積極分子也是生活在村民中的,而且由于治理單元被進一步分割,其和村民在居住空間上也更為緊密,能夠及時關注到村民的生活垃圾分類行為,且這種監督是融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的監督,避免了由村委會監督帶來的監督主體缺位以及監督機制缺乏常態化的問題。
微治理一般從村民的個性問題,也就是“微問題”入手,通過微組織搜集村民的微問題,破除村民參與的障礙,從而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意愿,讓生活垃圾分類不再受村民個人行為局限,演化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村民集體行動。具體來說,因為微問題廣泛存在于村民日常生活中,單靠政策性的綱領、文件或者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很難發現并及時解決。由于微組織的成員也是從村民中來,與村民具有較近的地緣、較為親密的血緣關系。因此其可以較為輕易地搜集到村民在參與生活垃圾分類中所遇到的障礙,并通過組織的力量為村民一一解決障礙。不僅解決了村民參與時遇到的問題,也讓村民感受到組織對自己的關懷,進一步提升了村民參與的意愿,積極加入到治理中來。
“微技術”是指社區居民嫻熟地運用地方知識和話語技巧,化解村莊內矛盾、問題的一系列技術,其區別于運用正式的規范的知識和宏大的話語來調處問題的技術,具有非正式性、非專業性、靈活性、情境性、通俗性和有效性等特征[9],是破除村民參與態度冷漠問題的關鍵。微技術并不具有一成不變的程式,而是根據“臉面”、“人情關系”、“沾光”等關系準則以及觀念等,來靈活選取勸說人、勸說方式等。具體來講,對于不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村民,要根據其性格、人際關系網等個人特質來決定微技術運用的主體、運用的場合、時機、方式等。對于不同的人,要運用不同的微技術。如,對于思想較為守舊的老年人,要發動其子女,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多次勸說其要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對于有些故意不進行分類的年輕人,可通過村里具有威望的老支書、老村長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使其認識到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以及隨意投放垃圾對于環境造成的危害。
作為近年來才廣泛興起的治理模式,微治理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充分運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達,利用互聯網來搭建“微平臺”。通過微平臺,收集群眾訴求進行系統管理、系統決策,以提高治理層次,實現服務技術、治理手段的科技化、精細化[10]。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中,通過微信群、QQ群、手機APP等方式,將村民與政府連聯系起來,構建起微平臺,村民可以發揮在治理中查漏補缺的作用,政府也可以了解村民所需,回應村民訴求,優化治理。村民平時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或者對政府的政策、措施等有什么意見以及建議,都可以隨時通過微平臺進行反映,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看到后也可以及時解答村民的困惑,收集村民的反饋意見從而完善自己的工作。通過微平臺,政府可以及時發現治理中的問題,打通治理堵點,促進村民參與;村民也感覺到自己的訴求被重視,也將大大激起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本文聚焦于村民內部,挖掘出村民對生活垃圾分類冷漠態度產生的原因在于對農民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由于管轄范圍大,具有法定監督義務的村委會監督不及時,時常缺位;對村民的個性問題缺少關注,這些問題雖然小但卻事關每位村民能否積極有效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政府的動員效果不佳,整體性的動員難以保證村民的參與率以及參與效果,且容易造成居民的“搭便車”現象;村民參與的回應制度缺失,對于村民的問題難以及時關注并回復,打擊了村民的積極性。通過構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微治理模式,依靠微單元選出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分子,組成微組織,對農民的生活垃圾分類行為開展常態化的監督。收集村民的微問題,切實解決村民參與的障礙。運用微技術對村民進行有效的動員,并搭建微平臺,及時回應村民關切,并對治理進行完善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