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燕,徐燕云
(金溪縣中醫院院辦1,婦產科2,江西 金溪 344800)
剖宮產(caesarean)作為分娩術式的一種,可幫助不適宜陰道順產的產婦改善不良妊娠結局[1]。但剖宮產術本身也具有手術創傷,加之麻醉藥物作用造成的不良影響,常引發多種術后并發癥,影響產婦術后恢復[2,3]。腸脹氣是剖宮產術后常見并發癥,與剖宮產術中手術創傷、麻醉應激、術后持續鎮痛等相關[4,5]。而腸脹氣多引起產婦腹脹等癥狀,腹壓增高影響切口愈合,不利于產后早期恢復,還可能造成胃腸功能失調,而營養攝入不足則影響產后泌乳[6,7]。因此,為了更好地預防術后腸脹氣的發生,在圍產期護理中還需要加強預防干預。既往在護理措施上,多重視對腸脹氣發生后的減壓護理,難以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強化護理干預在緩解剖宮產術后腸脹氣的效果,以期促進產婦術后早期恢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于金溪縣中醫院行剖宮產產婦72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RC 組和IC 組,每組36 例。RC組年齡22~35 歲,平均年齡(29.03±2.45)歲;孕周35~39 周,平均孕周(37.94±1.04)周;BMI 25.74~31.82 kg/m2,平均BMI(28.63±0.69)kg/m2。IC 組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9.06±2.42)歲;孕周35~40 周,平均孕周(37.89±1.05)周;BMI 25.64~32.38 kg/m2,平均BMI(28.60±0.72)kg/m2。兩組年齡、孕周、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剖宮產指征、行剖宮產術者;②接受圍產期護理及各項指標評估者;③意識清醒,具有臨床護理配合能力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嚴重臟器病變或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在圍產期護理措施上,RC 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協助產婦完成各項檢查,展開集中宣教,指導產婦術前注意事項;術中配合醫師操作,做好止血準備及急救藥品準備等;術后觀察產婦恢復情況,協助翻身,指導早期下床活動,給予鎮痛泵止痛等。IC 組給予強化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術前心理護理:觀察產婦情緒,主動與其交流,了解其對剖宮產術及術后保健的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轉移產婦恐懼、擔憂心理;如產婦有較明顯的術前焦慮情緒,還需要采取心理輔導措施,一對一給予情緒疏導,例如在安靜的病房內播放輕音樂,引導其閉眼、深呼吸、傾聽音樂,促進其情緒穩定[8],而后配合健康宣教的方式,講解剖宮產圍產期健康常識,減輕其不安情緒;②術中護理配合:加強對術中各項體征檢測,做好手術配合,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麻醉藥物應用,減輕手術創傷,同時需做好術中保暖措施,包括調節手術室溫度適宜、預先加溫術中液體、術后及時給予復溫毯保暖等,預防低體溫應激反應發生[9,10];③術后疼痛護理:早期加強疼痛干預,做好各個階段疼痛評估,配合心理護理的方式,減輕應患者心理應激而產生的疼痛感,如切口疼痛較為強烈,遵醫囑給予硬膜外鎮痛,保持患者良好舒適感;④術后健康教育:從剖宮產術后自我護理措施、并發癥預防措施、腸脹氣相關常識、合理飲食及健康行為等多個角度,開展床旁宣教,具體地向患者講解多種健康事項,轉移患者對術后疼痛的注意力,也提高其對臨床護理配合的積極性;⑤術后活動護理:鼓勵產婦適當活動,早期可協助床上翻身、活動四肢,各項指標恢復穩定后,鼓勵床下活動,如床旁行走、院內行走等,逐漸提高運動量,促進早期恢復;另外,也可配合按摩的方式,給予患者腹部熱敷、按摩,指導在按摩時放松,按摩結束后指導屈曲雙腿后做雙腿擺動、開合動作,活動力度適宜,避免牽拉切口;⑥術后飲食護理:指導合理飲食,于術后2 h給予少量飲水,術后6 h 給予流質飲食,觀察無異常胃腸道反應方可轉為半流質飲食;在飲食結構上,應禁食如豆制品、牛奶等產氣食物,同時需控制攝食量,指導少量、多次進食。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以漢密爾頓焦慮情緒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情緒量表(HAMD)進行評價[11,12],其中HAMA 量表總分64分,HAMD 量表總分54 分,兩項量表評分與心理狀況程度呈負相關]、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不同階段疼痛評分(以VAS 量表評價,量表總分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腸脹氣發生率、健康知識知曉率(以問卷形式調查,包括預防腸脹氣知識、剖宮產術知識、早期康復活動知識、合理飲食知識、自我護理知識5 個部分,各部分得分均為0~20 分,以患者各部分得分進行評估,得分≥17 分為知曉、<17分為不知曉)、患者對圍產期護理的總體評價[以問卷形式評估,由患者自行評價,問卷總分設為100分,分別為非常好、較好、一般、差四個等級,分值分別為>90 分、75~90 分、60~74 分、<60 分;總體評價=(非常好+較好+一般)/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 兩組干預后HAMA、HAMD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IC 組低于RC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2.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疼痛情況比較 IC 組首次排氣、首次排便、腸鳴音恢復時間短于RC 組,術后6、12、24 h VAS 評分低于RC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疼痛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疼痛情況比較()
2.3 兩組術后腸脹氣發生率比較 IC 組術后腸脹氣發生率為2.78%(1/36),低于RC 組的16.67%(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56,P=0.047)。
2.4 兩組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 IC 組預防腸脹氣知識、剖宮產術知識、早期康復活動知識、合理飲食知識、自我護理知識的知曉率高于RC 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n(%)]
2.5 兩組總體評價比較 IC 組總體評價高于RC 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總體評價比較[n(%)]
剖宮產術后腸脹氣的發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婦自身緊張情緒、術中創傷及麻醉應激、術后持續鎮痛與長期臥床等,在該因素的干擾下,產婦術后神經反射受到抑制,胃腸道生理功能減弱,因而增加了腸脹氣的發生風險[13,14]。考慮到腸脹氣對產婦術后恢復的不良影響,在圍產期應采取干預措施預防腸脹氣的發生。強化護理干預中能夠以早期預防腸脹氣為目的,配合多種護理措施,加強預防干預,因而對減輕產婦不良心理狀況、促進胃腸功能早期恢復、降低腸脹氣發生率有積極效果[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HAMA、HAMD評分低于干預前,且IC 組低于RC 組(P<0.05)。剖宮產術給產婦帶來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是加重產婦心理負擔的主要因素。而強化護理干預中,能夠通過給予心理護理的方式,安撫產婦情緒,使其對剖宮產及預后有更多認識,從而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況。IC組首次排氣、首次排便、腸鳴音恢復時間短于RC組,術后6、12、24 h VAS 評分低于RC 組(P<0.05);IC 組術后腸脹氣發生率為2.78%,低于RC 組的16.67%(P<0.05)。分析認為,腸脹氣的發生與胃腸功能恢復、疼痛應激直接相關[17,18]。而在強化護理干預中,通過加強術中護理配合與術后疼痛護理、肢體按摩、活動干預等方式,既減輕術中低體溫應激與手術創傷,也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參與床下活動,因此患者腸脹氣發生率更低。IC 組預防腸脹氣知識、剖宮產術知識、早期康復活動知識、合理飲食知識、自我護理知識的知曉率高于RC 組(P<0.05);IC 組總體評價高于RC 組(P<0.05),其原因為強化護理干預中加強了對多種健康知識的宣教,也指導患者主動了解、學習自護常識,進而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也使其更主動配合多種護理措施,拉進護患關系[19]。此外,在強化護理干預下,既能夠達到較好的宣教效果,也能夠提高患者總體評價,這也反映出強化護理干預的應用更有利于保持護患融洽交流關系,對獲得患者積極配合也具有顯著價值。
綜上所述,強化護理干預可緩解行剖宮產術產婦不良情緒,減輕產后疼痛感受,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術后腸脹氣,也能夠提高產婦健康常識知曉率,增進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