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妮
(蘭州國際港務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94)
西北五省區選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相結合的戰略,有其特殊性、必要性與重要性,這是西北五省區的客觀實際即區情和發展需要所決定的。
西北五省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整體上講,西北五省區普遍面臨區域協調發展不足的問題;創新驅動能力比較弱,科技與管理創新激勵機制力度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強,轉型升級面臨重重困難;第一產業勞動力過剩,勞務輸出分散,農業空心化和土地撂荒,致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現代農業發展緩慢;工業經濟轉型步履維艱;服務業整體發展層次低下;產業化應用的速度慢、比重小、水平低;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對外開放的能力相對薄弱;思想解放的程度相對不高等。
從全國各省市區地區生產總值(GDP)比較來看,2020年、2021年GDP在全國排名第一的廣東省分別為110 760.94億元、124 369.67億元;江蘇省GDP分別為;102 719億元、116 364.2億元;浙江省GDP分別為64 613億元、73 516億元;河南省GDP分別為54 997.07億元、58 887.41億元。廣東省、江蘇省一年的GDP,基本上是西北五省區兩年的總和;西北五省區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差距顯而易見。縱向比,西北五省區均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橫向比,差距仍然不小。就2020年、2021年來看,西北五省區GDP的總量僅為55 922.61億元、63 896.87億元,西北五省區的GDP與浙江省、河南省的GDP接近(表1)。

表1 2020—2021年西北五省區GDP(單位:億元)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要求西北五省區更需要實施好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相結合戰略。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內,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這個主要矛盾,在新中國延續了幾十年。之后一直到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西北五省區同全國一樣,實現了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但是,西北五省區無論是生活水平還是經濟社會事業發展都與東南沿海地區都有很大的差距,具體而言,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北五省區間的不平衡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城鄉之間的不平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之間的不平衡等。就西北五省區的產業而言,傳統產業產能飽和,甚至嚴重過剩,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仍然發展不足、差距大,許多產業至今還處在價值鏈的最低端。同時,社會文明、國民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在西北五省區尤為突出;優質教育發展不充分同樣尤為突出;自主創新、創造力不充分同樣尤為突出等。西北五省區要縮小與東南沿海地區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差距,縮小與東南沿海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自然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因此,全國各個省市區都在發展,西北五省區的責任和使命更加繁重,如何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本身,將成為必然的選擇。
西北五省區的地理地域位置分布在黃土高原—黃河中上游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以北,國境線以東,國境線—蒙古高原以南。西北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設施落后,氣候極其惡劣。高原多,嚴重阻擋濕潤氣流,導致本區域內降水稀少,干旱是西北五省區主要自然特征。由于歷史上長期的氣候干旱,形成廣袤的沙漠和大面積的戈壁沙灘,出現了沙漠化、荒漠化非常嚴重的現象;自然環境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面對西北五省區地理地域及自然條件導致發展滯后的原因,到了必須選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落后地區在經歷了一段粗放型的發展,仍然面臨著發展滯后的情況,就必須要秉持科學發展。否則一方面追趕不上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就面臨著重蹈覆轍——破壞資源與生態環境、重度污染的粗放型發展的老路。所以,西北五省區必須因地制宜,秉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中就有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突出核心技術與戰略高技術)的內涵。地理地域封閉的現狀,迫切需要大力解放思想,將深居內陸、地球北西向延邊的西北五省區推向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推進科學發展,可從根本上高質量解決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瓶頸與滯后問題。
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概念界定科學,內涵豐富。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主旨就是核心技術和戰略高技術占主導地位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到新時代新階段的本質特征的內在要求和外部需要。跨越式發展就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要在現代化發展階段、產業發展重點、整體技術水平、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實現跨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西北五省區面對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發展階段及其成果,面對國內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情況,面對自身的發展現狀,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必須飽含著核心技術與戰略高技術,突出和突破各領域的基礎研究,提高西北五省區的高質量發展。
西北五省區高質量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的內涵應該包括:管用的強大的核心技術、戰略高技術,各類高素質人力資源(高科技人才、企業家、管理人才、大國工匠等)、科學管理、教育強省強區、科技強省強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挖掘挖盡一切潛力、潛能,切實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從整體上如何認同實施好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戰略和大政方針政策層面看,黨和國家已經把高質量發展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層、決策與管理層面對實施好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不同程度的認識,但對于跨越式發展戰略以及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還有待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西北五省區如何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這兩大戰略有機結合,經過一個相對歷史時期的發展,應該是能夠取得實效的。從理論上講,西北五省區的發展如何追趕東南沿海地區,還需要西北五省區從上到下形成統一的認識和行動。只有宏觀層面真正認識到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想認識統一,才能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落到實處。
西北五省區都有各自的產業規劃,但是總體上必須構建好現代產業體系,具體抓好信息產業、高新能源產業、高效農業產業、文化旅游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布局并優化,集中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優勢產業,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調整好結構,不斷實現轉型升級。西北五省區的諸多產業存在著布局不夠合理、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資源型產業多等問題。因此,強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因地制宜,打造好特色優勢產業。
不論是西北五省區的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要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寫在發展旗幟上,將這兩大戰略融會貫通在經營理念中去。一流的產品,一流的品牌,一流的員工隊伍,一流的企業家,一流的管理等,都是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極其重要的條件。企業是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主力軍。西北五省區企業的產品,由于缺少精加工,能夠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名牌產品及馳名商標稀缺。這一系列問題,必須在企業長期的發展進程中,通過實施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加以解決。
從西北五省區的GDP和上市公司更好地認識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2017—2021年西北五省區GDP在全國的排名分別為:陜西在2017年、2018年排第15名,2019—2021年連續三年排第14名;甘肅在2017—2021年,連續五年排第27名;寧夏2017—2021年,連續五年排第29名;青海除2019年排名在第28名,其余4年排第30名;新疆2017年、2018年排第26名,2019年第25名,2020年第24名,2021年第23名(表2)。西北五省區GDP的年增長、人均收入等均處于滯后的狀態。嚴格地講,在改革開放40多年間,基本上都是處在粗放型發展進程中,但還是沒有追趕上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貴州省2017—2021年的GDP在全國的排位分別是25名、25名、22名、20名、20名。前些年,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于甘肅,但通過數字化革命等發展戰略,在全國GDP排名已經進入到了第20名。

表2 2017—2021年西北五省區GDP在全國排名(單位:名)
從國內股市上市公司看,西北五省區的上市公司與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的上市公司比較(北京444家、上海400家、廣東411家、深圳382家……),前者多數是資源型較多,而后者高科技類型的較多(表3)。所以說高科技人才、優秀的企業家、好的企業是發展的主導力量。

表3 截至2022年7月西北五省區國內上市公司數量
西北五省區是國內最為典型的欠發達地區。面對國內外的發展趨勢,只有靠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否則,仍然處在滯后的發展狀態。一方面,在粗放型發展進程中沒有追趕上發達地區的發展,反而對于資源環境的破壞是比較嚴重的。另一方面,現在實行高質量發展,如果將跨越式發展不能夠緊密結合,就不能超越,會仍然處在產業鏈下游。
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到了現階段,全國都在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更高了。所以對本身就發展滯后的西北五省區而言,如何在過去粗放型發展的基礎上,實施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更加艱巨。同時,跨越式發展飽含著核心技術與戰略高技術,否則就失去了跨越式發展的本源。跨越式發展要處理好四大關系: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堅持自主發展與爭取外部支持的關系;圍繞中心與強化核心的關系。跨越式發展早被許多國家、地區實施過且富有成效。全國各地都實施過跨越式發展戰略,但是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
西北五省區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經驗、全方位的發展成就,基本夯實了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人文基礎條件使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有了穩固的支撐基礎。西北五省區富有獨特的航空航天戰略高科技。原子彈、彈道導彈、氫彈等國之重器都誕生在西北五省區內。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西北五省區布局了45個科研生產基地,一度是我國的戰略后方基地。西北五省區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1988年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建成出束,中科院凍土研究所解決了國家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新開放維度方面,西北五省區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開展創新活動企業的數量方面,總體上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同樣,高新技術產業化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西北五省區特殊的資源稟賦,給實施好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夯實了堅實的基礎。西北五省區的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307.9萬km2,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3;人口稀少,總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7%,其中1/3的人口為少數民族;國家安全戰略縱深區,有8個接壤國家,邊境線長度5 600 km,是中國國家利益的戰略邊疆邊界,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生態屏障富有多重性,是中原向西的走廊地帶,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之間的谷地,該地區受季風的影響小,很多地方的水源來自冰雪山上的融水,從而形成了若干綠洲,成了當地人口和城鎮空間布局的依托;水資源具有獨特性,特別是西北五省區的青海省是國家重要的水源地,著名的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與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域,在世界上都屬于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獨特,已發現的礦種有130多種,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的有30種,儲量占全國1/2的有12種,部分地區西臨中亞地區,是世界知名的能礦富集區,油氣資源約為波斯灣的22%,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將通過西北五省區進入我國的中原地區[1]。
堅持人才、科技、教育、新興產業優先的原則,抓主抓重抓尖端,搞好創新。從西北五省區的實際情況看,好多市州縣,沒有實力雄厚的企業,也沒有國內外著名的企業家。在科技方面,除了缺少核心技術、戰略高技術而外,科技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也是滯后的狀態。通過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的融合與實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是新的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
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深度相融合,顯得非常重要。具體而言,強力做到人才第一,人才科技并行,擁有世界尖端科學技術,狠抓基礎研究,創造世界一流教育、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使核心技術產業、戰略高技術產業、尖端技術產業逐步達到領先地位。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還必須要培育出全國乃至世界一流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和一流企業家和科學家、技術專家。
讓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通過市場實現最佳配置,培植新優勢,成為推動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新的強有力支撐,從而保證提高西北五省區的區域發展、產業增長和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為未來產業、生活、場景賦予新的動能。
實施好“雙招雙引”策略。“雙招雙引”就是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雙招雙引”的觀念在于實現現代經濟的高智商、高情商的發展。“雙招雙引”還要求在經濟改革進程中,必須堅持深化全方位改革與開放,不斷創新。“雙招雙引”與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創新鏈密切結合。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真正營造好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隨著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的進一步深化,通過縱深推進“雙招雙引”,夯實發展的基礎,更好融入區域合作,以新產業、新技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人才的創新智慧匯聚行穩致遠的新動能,努力把環境優勢、政策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技術優勢,形成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的強勁態勢。
西北五省區的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金、項目、人才、智力的高質量支撐。“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瓶頸制約”是西北五省區一直以來面臨的發展重要問題。“雙招雙引”的政策舉措是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的體現。近年來,西北五省區有的地方高度重視“雙招雙引”工作,先后引進并培育了一大批優秀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全力打造科創高地,為推動經濟快速而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實效。堅持人才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促進人才集聚與產業轉型融合發展,補齊西北五省區發展的短板,才能切實夯實基礎、釋放動能,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與跨越式緊密結合的科學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西北五省區要實現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亟待在新發展格局中培育好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經濟增長點涉及產業、消費、投資、開放等多方面,重點應放在實體經濟上[2]。與此同時,西北五省區應該借鑒發展極理論,根據各自的區域不平衡發展狀況,讓各自條件相對優越的縣市區發揮出擴散、帶動效應,實現各自整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強有力推動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3]。
創新、創造出新技術,培植新的產業和行業,打造中心城市,形成資本和技術高度聚集等,都是培植新的增長點、發展極的關鍵和核心。在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框架下,亟需培植新的增長點與發展極,西北五省區必須找準新的增長點與發展極,實現多級突破,同樣顯得尤其重要。西北五省區在培植新的增長點與發展極方面,除了創新創造、培植高新技術產業、戰略高技術產業外,將國際陸港培植成為新的增長點與發展極,是必然的選擇。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國際陸港,強有力地促進了貿易和整體經濟的發展。西北五省區深處內陸,所以國際陸港建設是西北五省區非常重要的增長點與發展極。西北五省區將各自的國際陸港打造成為促進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火車頭,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國際陸港這一平臺,拓展西北五省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渠道和范圍。
在實施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戰略進程中,培植新的增長點與發展極,實現多級突破,具體應做到:一是樹立新思維、新方略,找準新的突破點;二是改革創新和健全完善制度體系,從體制與制度上保障率先實現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三是強化科學管理,保障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深入推進;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用一流的人才隊伍促進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五是大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機遇期,從實際出發,艱苦創業,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西北五省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將高質量與跨越式發展落到實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