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甘南州和臨夏州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肖朝虎,烏 蘭△,李小勇,孫萬虹,樊 娟,劉景雪
(1.西北民族大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科技廳,甘肅 蘭州 730030)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科學素質決定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甘南州和臨夏州屬于國家重點扶持的“三區三州”地區,自然條件差、教育資源短缺、經濟基礎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兩州經濟、社會發展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落后許多[1-3]。提升“三區三州”民眾的科學素質是鞏固脫貧攻堅戰果的關鍵,只有促進當地民眾了解科技知識、樹立科學發展觀、應用科學技術、掌握科學方法,才能不斷提升他們自主發展和致富的能力[4-5]。目前,甘南州和臨夏州民眾科學素質的提升主要依賴于科技局、科協等機構開展的科普教育,而科普教育的效果主要取決于當地科普資源的配置情況,合理的科普資源配置能夠有效提高科普教育效果、幫助民眾依靠科技致富、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質量[6-7]。因此,在充分調研甘南州和臨夏州科普資源配置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優化甘南州和臨夏州科普資源配置來提升群眾的素質和能力,對于兩州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戰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作為科普活動的組織者,科普人員在科普活動中起著主導性作用[8-9]。表1為甘肅省、臨夏州和甘南州科普專職、兼職人員和注冊志愿者的人員構成情況。據統計,甘肅省科普專職人員10 547人,科普兼職人員39 052人,注冊科普志愿者19 144人;從兩州情況來看,臨夏州科普專職人員396人,科普兼職人員2 488人,注冊科普志愿者227人;甘南州科普專職人員246人,科普兼職人員726人,注冊科普志愿者366人。統計發現,臨夏州各類科普人員在甘肅省各類科普人員中占比約4%,甘南州僅占約2%。

表1 2019年甘肅省、臨夏州和甘南州科普人員構成情況表(單位:人)
科普場地是進行科普活動的重要陣地,科普場館是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資源和基礎設施,是舉辦各種展覽、講座和培訓等科普活動的主要場所[10]。科普場館包括科技館、科學技術博物館和青少年科技館站。據統計,甘肅省有17個科技館,26個科學技術博物館和15個青少年科技館站。臨夏州科技館數量為0,科學技術博物館4個,青少年科技館站1個。而甘南州在這幾方面的數量均為0。除了科普場館之外,科普場地還包括非場館類科普基地、公共場所科普宣傳設施和國家及省級科普基地。從表2可看出,截至2019年,甘肅省有非場館類科普基地833個,臨夏州有45個,而甘南州僅有7個。公共場所科普宣傳場地方面,甘南州只有12個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數量,臨夏州僅有26個科普畫廊。國家科普基地和省級科普基地方面,臨夏州國家級科普基地和省級科普基地數量均為0。甘南州國家級科普基地數量為0,有省級科普基地3個,參觀人次7 400人次。

表2 2019年甘肅省及兩個州科普基地、公共場所科普宣傳場地匯總表(單位:個)
科普經費是保證科普活動實施開展的必須保障條件,科普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支持。據統計,甘肅省科普經費籌集額為28 960.71萬元,其中政府撥款26 111.99萬元,捐贈308.89萬元,自籌資金1 909.32萬元,其他收入630.51萬元。臨夏州2019年科普經費籌集額為1 353.5萬元,其中政府撥款1 125.44萬元,捐贈0萬元,自籌資金64.66萬元,其他收入163.4萬元。甘南州2019年科普經費籌集額為279.62萬元,其中政府撥款240.32萬元,捐贈0萬元,自籌資金36.3萬元,其他收入3萬元。表3給出了甘肅省及兩州地區科普經費使用額、科技活動周專項經費籌集額及企業贊助情況。可以看出,臨夏州年度科普經費為1 350.4萬元,相比于甘南州的246.22萬元多出1 000萬元。

表3 2019年甘肅省及兩個州科普經費、科技活動周專項經費及企業贊助匯總表(單位:萬元)
科普傳媒是公眾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按科普知識載體形式可分為紙質資料、音像制品和廣播電視、網絡三大類。對調研地區的紙質科普、音像制品和廣播電視宣傳資料做了統計(見表4)。兩州在科普圖書、科普期刊、科普音像制品三個方面相對較好;但在發行科技類報紙、電視臺播出科普(技)節目時間、電臺播出科普(技)節目時間方面還需提高。

表4 2019年甘南州和臨夏州圖書、期刊、音像制品等數據與甘肅省對比表
另外,從表5可見,兩個州建設科普網站數量都是3個,發文量分別為1 932和75篇;發放科普讀物和資料分別是39.430 1和97.834 0萬份;創建科普類微信公眾號數量分別是15和25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發文量分別是2.757千篇和4.475千篇,科普類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分別是26.3671和7.9101萬次。兩個州除這幾方面在全省占比超過1%,其余方面都不到1%。

表5 2019年甘南州和臨夏州網絡科普與甘肅省對比表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普事業發展離不開科普人才的支撐。臨夏和甘南兩州的科普人才緊缺,分別只占全省科普人員的4%和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導致很多科普事業開展受到限制。如甘南州農村科普人員僅有9人。臨夏州注冊科普志愿者僅約占全省注冊科普志愿者的1%,甘南州此項占比僅約為2%。兩州的科普創作人員尤其緊缺,甘南州僅有1名,科普創作人員配置嚴重不足。
從科技館、科學技術博物館和青少年科技館站的統計發現,臨夏州共有4個場館,而甘南州則為零。兩個州非場館類科普基地在全省的非場館類科普基地中占比均很低,尤其甘南州占比僅為1%。兩個州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農村科普活動場地、科普畫廊等數量均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兩個州的科普場館和非場館類科普基地建設相對落后,許多場館類數量尚屬空白,科普教育所能依托的場館和場地非常匱乏,嚴重影響該地區科普活動的開展。
臨夏和甘南兩個州籌集的科普經費總和不足全省的3%,科普經費嚴重不足。臨夏州和甘南州依靠政府撥款的資金分別占科普經費總來源的83%和85%,經費來源比較單一;科普經費捐贈情況直接反映社會資金對科普的支持程度與關注情況,兩個州均無捐贈和企業贊助經費,社會對兩州地區的科普關注度和參與度嚴重不足;由于兩個州屬于深度貧困地區,自籌經費之和不超過全省自籌經費的5%;在其他科普收入方面,甘南州僅占全省的0.4%。在科普經費使用方面,甘肅省科普經費的61%用于科普場館建設,而臨夏和甘南兩州的科普場館建設經費占比甚少。另外,甘南州科技活動周專項經費籌集額偏低,反映出甘南州民眾參與科技活動周的積極性不高。
兩個州的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音像制品的發行和制作量上來看,甘南州和臨夏州主要以傳統科普方式為主。甘南州的科普(技)錄音、錄像帶發行總量、科技類報紙年發行總份數、電視臺播出科普(技)節目時間、電臺播出科普(技)節目時間等在全省中的占比都非常低,幾乎接近于零,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另外,從甘南州和臨夏州網絡傳媒在全省的占比來看,科普網站訪問量、發布科普視頻數量、微博創辦數量、微博閱讀量等均在2%以下,需加強規劃和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對我國科普工作的重要定位,只有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者齊頭并進,才能順利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創新型國家的華麗轉型。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和科協應肩負起領導和組織責任,貫徹落實好《科普法》,建立上下聯動的科普工作體制,建立健全鄉鎮科普機構,從政策扶持、稅收減免、人員配置等方面推動資源下傾、力量下沉,實現科普服務全面覆蓋。
科普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普人才的支撐,科普人員是科普發展的軟實力。從臨夏州和甘南州科普人員的綜合情況看,需多種渠道促進科普人員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兩個州科普人才隊伍。第一,充分調動民族地區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挖掘技術骨干、種植能手、鄉村教師等,讓他們成為科普宣傳的主力軍,從而壯大科普人員后備力量。第二,兩個州應加強科普人員教育和培訓,強化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升科普人員的科學素質和科普能力。第三,兩個州地區應積極爭取本地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充分動員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加入科普宣講隊伍。第四,制定科普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職稱和崗位評聘制度,鼓勵更多有志、有識人才從事科普教育事業。第五,要不斷提升創新科普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甘肅省和兩州地區定點幫扶省市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如氣象、醫療衛生、消防、公安等)和企業的科普人員聯合培養模式。最后,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以及企業定點劃片幫扶制度,從政府方面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以及企業科研人員和專業人士積極投身科普事業,并在職稱評審、崗位晉升等方面予以考慮和優先。
科普經費對科普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臨夏州和甘南州應加大政府財政在科普經費籌集額中的占比,提高科普經費使用額度,還應該通過多種渠道與企業聯系,積極爭取企業贊助。另外,鼓勵社會公益資金參與科普場館建設,為大眾提供一定比例的有償科普服務,吸引更多的科普人才參與科普服務,從而緩解政府壓力,提升科普普及程度。最后,在科技場館建設方面,采取與幫扶省市合作共建的模式,加快科普設施建設步伐,填補兩州地區在科技場館方面的空白。實現多元化的科普經費獲取機制,有效解決科普經費不足的問題。
繼續保持優質圖書、期刊、科普音像制品方面的優勢,努力打造優秀科普廣播電視、科技類報紙、科普讀物等傳統科普傳媒。積極創辦通俗易懂和惠民的科普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小視頻等網絡科普傳媒,擴大民眾獲取科普知識的渠道,增加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科普的認知程度,激發全民學習科普知識的積極性,促進兩州地區科普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增強民眾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