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敏
(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體力勞動的減少,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結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通過大量研究表明,早期結腸癌患者會出現排便習慣及糞便性質的變化,部分患者大便次數增加,有的出現便血,有的會出現腹瀉,早期也會出現腹痛癥狀,但這種腹痛不是劇烈的,而是隱痛,且位置不能確定,隨著病程的進展,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乏力、消瘦、貧血、發熱等癥狀[1]。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病情發展較慢,出現嚴重癥狀多為中晚期,若早期確診后接受治療,可提高遠期生存率,降低復發風險,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結腸癌的治療,醫學領域不斷深入展開,但依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結腸癌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但遠期療效欠佳,且有一定的復發率[2]。新輔助免疫療法是國內較為新穎的治療手段,如果免疫療法對腫瘤晚期有效,那么對腫瘤的早期應該可以提高疾病緩解率[3]。本文就新輔助免疫療法對早期結腸癌患者遠期療效進行研究。
選取慶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結腸癌患者,均于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采用奇數偶數分組法其分成2組(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2.31±2.43)歲;病程時間:6個月~2.5年,平均病程時間(1.85±0.20)年;TNM分期:Ⅰ期5例、ⅡA期25例、ⅡB期10例;病理類型:腺癌37例、未分化癌3例。對照組:男31例,女9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62.49±2.57)歲;病程時間:6個月~3年,平均病程時間(1.94±0.21)年;TNM分期:Ⅰ期7例、ⅡA期22例、ⅡB期11例;病理類型:腺癌35例、未分化癌5例。兩組性別、年齡、TNM分期、病理類型均滿足可比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結腸癌;(2)TNM分期為I-II期;(3)無新輔助免疫療法禁忌證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5)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伴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預測生存周期低于3年者;(3)繼發性結腸癌;(4)對本研究藥物有禁忌者。
2組患者均接受結腸癌根治術,于腹部正中作1切口,探查腫瘤位置、大小、浸潤程度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將結腸回盲游離并固定在回盲區左側,并于腹膜側和腸壁上切開,切口范圍為升結腸中部至回腸末端。筋膜、腹膜下的融合可使回盲部向上抬起,使融合筋膜在一定張力狀態下變鈍,觀察并確定十二指腸切除范圍,沿著血管邊界切除回盲腸系膜,切開腹膜,結扎回盲根部并離斷,結扎系膜動脈,沿垂直方向用電刀割斷并保留直腸動脈,當結腸與盲腸之間的切口、吻合口兩次時,行端側吻合術,采用GIA閉合裝置將結腸末端閉合,切割結腸條,同口徑的回腸吻合,在基層處進行升結腸端側和回腸吻合。對照組術前未接受新輔助免疫療法治療。觀察組在術前進行新輔助免疫療法治療,將3 mg/kg的單劑量伊匹單抗靜脈滴注,1次/3周;360 mg納武單抗靜脈治療,1次/3周,治療3個周期后,進行手術治療。
(1)疾病緩解率;(2)生存質量評分;(3)3年隨訪結果。
采用腫瘤科相關療效評價標準對2組治療后疾病緩解率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病變消失且維持≥4周;部分緩解(PR):病灶最大徑依據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幅度>50%,且維持≥4周;好轉(MR):腫瘤病灶2直徑乘積減少25%以上,<50%,無新發病灶,維持4周以上;病變進展(PD):中路病灶2徑乘積增大>25%,出現新病灶,總緩解率:CR+PR[4]。采用腫瘤病人生產質量評分量表(KPS)的對2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治療半年、治療1年的生存質量功能狀態進行評分,生活自理:KPS評分達80以上,術后狀態佳、存活期長;生活半自理:50~79分;生活需要別人幫助:評分<50分。評分越高提示健康狀況越好[5]。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疾病緩解率明顯較高,P<0.05,見表1。

表1 2組疾病緩解率對比表[n(%)]
治療后觀察組KPS評分高于治療前,且低于治療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KPS評分(,分)

表2 治療前后KPS評分(,分)
治療前,2組CD44v6、P27蛋白指標水平比較,P>0.05;經治療,觀察組的CD44v6低于對周周,而P27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CD44v6、p27蛋白指標水平比較()

表3 2組CD44v6、p27蛋白指標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較高,而復發率較低,見表4。

表4 2組生存率與復發率比較[n(%)]
結腸癌是臨床多發且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腫瘤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占腸道癌癥的60%,此癌好發于青中年男性,早期癥狀不顯著,中晚期可引起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腫瘤潰爛等,當失血過多,毒素吸收后,可引起患者低熱、貧血、消瘦、下肢水腫和乏力等癥狀[6]。結腸癌早中期可通過手術切除病灶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術后復發率較高。有研究指出,若在結腸癌患者的手術治療前,進行新輔助免疫治療,可縮小腫瘤,防止腫瘤轉移或復發,該療法可在切除腫瘤之前,使免疫系統熟悉腫瘤癌變,使之可以更好地適應,降低術后復發風險[7]。
新輔助免疫治療在晚期腫瘤治療中取得不錯的效果,成為了新輔助治療的研究熱點[8]。CD44蛋白是一種跨膜蛋白,廣泛分布在細胞表面跨膜上,參與細胞-細胞間及基質間的相互作用,其V6外顯子的CD44v變異性表達與腫瘤的轉移非常引人注目。研究發現CD44V6在結腸癌中的表達明顯增高,提示CD44v6對結腸癌的發生、發展中起著促進的作用,它是腫瘤細胞浸潤和轉移的主要粘附劑,可促進癌細胞的擴散,其水平越高,說明癌基因水平越高[9]。P27是一種判斷腫瘤發展的常見指標,此蛋白可阻滯腫瘤細胞由G1期步入S期,可抑制細胞增生,從而抑制腫瘤進展,該蛋白在腫瘤細胞中呈高表達,但在惡性腫瘤細胞中轉低,此指標水平與預后呈正相關,P27高,則具有抑制腫瘤發展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免疫療法是抗癌藥物的突破,當前從中受益最大的是晚期癌癥患者,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實現了長期生存。目前,很多研究開始將免疫療法應用在更早期的腫瘤,如3期、2期,診治1期,嘗試不同的免疫治療效果。相較于術后進行免疫療法,若術前就應用,就有較大優勢,這是因為腫瘤還在機體內,該療法可以訓練免疫細胞需要的靶子,有效殺滅殘留癌細胞。新輔助免疫細胞在治療腎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中得到了不錯的效果,與單純的手術治療相比,安全性更好[10]。臨床上,關于新輔助免疫治療周期多設計2~4個周期,但并沒有標準。本研究,觀察組經3周期治療后疾病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CD44v6、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27蛋白則高于對照組;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新輔助療法可以消除和減少殘留腫瘤細胞和遠處轉移的風險,達到根除微小病變,減少復發的效果,可為患者提供更為持久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綜上所述,在早期結腸癌的治療中,采用新輔助免疫療法,為根治結腸癌手術帶來了新的希望,此療法可顯著提升療效,特別是對于遠期療效,降低術后復發,提高患者總體生存率,對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