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王杰,張慧穎,彭松,文吉輝
(1 瀏陽市農業發展事務中心,湖南 瀏陽 410300;2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生草栽培始于20 世紀70 年代,發達國家率先提出成齡果園應實行生草栽培,即讓果樹下面長滿低矮草,草長得太高遮擋果樹光照時,采用人工或割草機及時刈割并將割斷的草覆蓋于果樹蔸部或行間。通過合理調控草的高度,既防止草對果樹的影響,又利用草改良培肥土壤、提高抗旱力等[1]。20世紀80 年代,發達國家廣泛在果園推廣該技術。油菜苗后主要雜草看麥娘、繁縷[2-3],均比油菜矮,對油菜生長沒有明顯影響,加上油菜種植密度大,很多是高密度撒播,不便中耕除草。我國在未引進甘藍型油菜前,是用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撒播,國外報道也多是撒播。日本志賀(1967)研究了油菜的種植密度并指出:提高單位面積干物質量的最適密度為80~150 株/m2,增加籽粒質量的最適密度為80~100株/m2,增加結果數的最適密度為90~150 株/m2[4]。20 世紀80 年代市場上才有油菜苗后除草劑供應,在此之前,國內外油菜苗后普遍采用的是生草栽培。因傳統觀點認為,雜草與作物爭肥水,應該把雜草除得干干凈凈,加上20 世紀80 年代后,多種除草劑逐步上市,除草劑生產商推銷宣傳,使國內一些農民開始在油菜田苗后使用除草劑。最先在油菜田使用的除草劑是防除禾本科草的蓋草能等。這類除草劑對油菜安全,能防除禾本科草,對闊葉草無效,后來應用的土壤處理劑乙草胺、杜耳及能防闊葉草的莖葉處理劑,均對油菜有明顯抑制作用。為防止除草劑帶來不利影響,生產上開始提倡以密壓草等生態防控措施及充分利用雜草的有益作用研究[5]。為驗證油菜苗后生草栽培效果,本文通過多種除草劑處理與生草栽培對比試驗,對油菜苗后生草栽培技術進行評價。
試驗品種為常香油919。試驗在瀏陽市北盛鎮亞洲湖村進行,前作為一季稻。
采用小區對比試驗,3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5.2 m2,各處理如表1。除草效果調查2次,藥后40 d 第1 次調查株防效,藥后80 d 第2 次調查株防效和鮮質量防效[6]。成熟時調查株高,各小區株高為小區有代表性的20 株株高平均值。

表1 不同除草方法處理Table 1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weeding methods
試驗區油菜播種日期為2021 年10 月2 日,播種量6 kg/hm2,2022 年4 月1 日調查成苗后的密度為57~85 株/m2,底施45%復合肥600 kg/hm2(氮、磷、鉀含量各15%),并配施了硼肥,追肥尿素150 kg/hm2[7]。雜草普遍為看麥娘Alopecurus aequalisSobol.,牛繁縷Myosoton aquaticum(L.) Moench[4]。其他田間管理按照當地習慣進行。
由表2 可知,乙草胺、杜耳和氨氯·二氯吡+烯草酮+草除靈復配劑除草效果均較好,其中以氨氯·二氯吡+烯草酮+草除靈最好,藥后80 d 看麥娘和繁縷防效均達100%;乙草胺+異噁草松有拮抗作用,降低了對闊葉雜草的防效;蓋草能對禾本科雜草防效好,藥后80 d 防效達100%,但對闊葉雜草無效。

表2 不同處理雜草防除效果Table 2 Weed control effec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由表3 可知,蓋草能對油菜安全,對油菜長勢、株高均無影響;乙草胺、杜耳、乙草胺+異噁草松、氨氯·二氯吡+烯草酮+草除靈均對油菜有明顯抑制作用,油菜長勢變差,株高降低。與使用乙草胺、杜耳、乙草胺+異噁草松、氨氯·二氯吡+烯草酮+草除靈除草劑處理比較,生草栽培產量無顯著差異;與使用對油菜安全的蓋草能處理比,生草栽培產量有所降低。雖然,油菜田生長的低矮雜草要吸收少量肥料,但它有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抗旱抗寒能力等有益作用。油菜同這些低矮雜草比,本身有競爭優勢,如能配套好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如適時播種,適當加大用種量并做到一播全苗,及合理施用肥水等,使油菜長勢良好,油菜的競爭優勢更顯著。所以配套好栽培措施,這些低矮雜草的生長并不會導致油菜產量降低。

表3 不同處理油菜的株高和產量比較Table 3 Plant height and yield results of rapeseed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油菜苗后生草栽培有以下優點:
(1)培肥、改良土壤。雜草死亡后歸還土壤,給土壤帶來大量有機質,雜草的根系穿插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雜草根系死亡腐爛后能形成孔道,以及因有機質增多提升蚯蚓數量后所增加的孔道,能提高土壤通透性,雜草草根能吸附鈣、鎂、鉀等易流失的元素[8]。
(2)防止水土流失。雜草根系可固結土壤顆粒,雜草莖葉能夠遮擋且降低雨水對土壤的沖擊;雜草生長可改良土壤結構,增加雨水入滲,顯著減少徑流,防止水土流失。
(3)平穩土溫。在生草栽培下,低溫時可升高土表溫度,高溫時可降低土表溫度。進入晚秋,增加土壤溫度,可明顯延長油菜根系活動時間;雜草在冬季覆蓋地表,可減輕凍土層厚度,提高地溫,減輕和預防根系的凍害;春季提高地溫,促使根系生長期提早。
(4)提高抗旱能力。
(5)增加生物多樣性。
(6)為畜禽提供飼料。
(7)減少除草劑使用。
(8)可增加油菜產量。
油菜田生長的低矮雜草暫時需要吸收少量肥料,但這些雜草死亡后又還給了土壤,并給土壤帶來有機質,所以配套好栽培措施,油菜苗后生草栽培無不利作用,不但經濟效益明顯,而且有避免除草劑帶來污染,改良培肥土壤,增加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效益[9]。
油菜生產中應抓好栽培管理,如沒有或很少有較高雜草時,不提倡油菜苗后使用除草劑防除低矮雜草,盡量實行綠色的生草栽培。栽培技術要點如下[10]:
(1)選擇合適的田塊并做好栽培前準備。選擇肥力中上的稻田或旱地。選擇稻田時,水稻后期宜干干濕濕管水,達到廂面有細裂紋。
(2)適時播種。在長沙地區,甘藍型油菜于9月下旬至10 月上旬進行撒直播,一般不能遲于10月20 日。
(3)確保一播全苗。
(4)適當密植。密植有抑草能力強、省肥等優點。以甘藍型雜交油菜為例,撒播用種量一般為4.5 kg/hm2。
(5)合理管理肥水。
(6)合理防治病蟲害。油菜播種前用滅掃利或毒死蜱等殺蟲劑殺死田埂上或田邊雜草上的葉甲等害蟲,避免這些害蟲轉移至油菜田,從而大幅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7)苗后雜草利用與防控。不用除草劑或中耕方法防治看麥娘、繁縷等低矮雜草,個別較高的闊葉雜草,可人工及時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