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探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微任務的創設與實踐。教師通過微導演、微寫作、微演講等方式,在日常課堂中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微任務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高中語文;微任務;部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4-0039-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為“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1],并在教學建議里指出“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優質的素材和范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2]??梢娦抡n程改革強調語文學習的情境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積極為學生創設語言運用情境,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能力和學科素養。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不少的單文本、少課時教學,這就給微任務教學創造了一定的空間。微任務教學與任務群教學一樣,“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3],“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4]。與此同時,微任務教學又具有目標精準、課時較少、方式靈活、反饋及時等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時開展微任務教學,有利于及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微導演引情感共鳴
王寧先生明確指出:“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繼續學習和今后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sup>[5]
例如,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小說《百合花》中,新媳婦為犧牲的通訊員鋪被子,“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分析新媳婦“劈手”“狠狠”“氣洶洶”的原因時,筆者嘗試設計了一個“導演給演員說戲”的微任務:
如果你是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百合花》的導演,請你幫助“新媳
婦”的扮演者理順情緒邏輯,讓她自然地產生“氣洶洶”等情緒的表達。
作為一名“導演”,學生首先需要揣摩把握人物的情緒,然后要用準確的詞語表達出來,幫助“演員”理解。這一小的“真實情境”包含了“理解—表達”的內在邏輯。學生在此情境中,可以很自然地分析出“悲痛”“崇敬”“自責”等詞匯。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新媳婦的行為和心理變化,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深入體會新媳婦在轉變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與人情美,一切都水到渠成。在“導演說戲”這一真實的情境任務中,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被較好地調動了起來,對小說細節與人物情緒的體悟也更加深刻。
微導演任務喚醒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必然要以文本細讀為基礎,進而走向深度閱讀。它涉及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學習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等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微寫作激興味盎然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來源,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寫作和閱讀本就不應該分而治之。教材中豐富的、優秀的學習素材,為激發學生的靈感帶來了源頭活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寫作任務就體現出針對性和靈活性。
如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散文《故都的秋》的文末,郁達夫說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為了幫助學生更準確地體會作者心中“北國的秋”,筆者布置了一項微寫作任務:
作為郁達夫散文研究小組的成員,請模仿郁達夫的筆調,在上述排比句之后進行續寫,形式、內容和情感上力求與原文保持一致。
在學生完成這一微寫作任務后,教師可選出優秀作業供學生學習,也可以挑選不合要求的,比如“水稻之于小麥”“枯草之于玫瑰”等,讓學生分析這些表述的不合理之處。正是因為有了“郁達夫散文研究小組”這一情境,才能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郁達夫式的表達”(即主旨和內容)上,而不僅僅放在一般仿句所關注的句式特點(即形式)上。這一點正是區分本任務成功與否的核心,也是引導學生真正走近郁達夫的關鍵所在。
從文本閱讀中適時生發的微寫作,既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從而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又能讓教師根據具體的寫作任務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指導,將靜態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寫作指導,最終使得學生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等方面得到提升。
三、微演講促融合生成
“激揚學生的主動性呈現為這樣的教育過程:當學生隱約感覺到了發展可能,而還沒有來得及產生什么具體動機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叫美感?!?sup>[6]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這些“發展可能”的平臺或機會,以有效的情境為舞臺,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產生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開啟自主學習的旅程。
因此筆者在語文課堂中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微演講的平臺,以情境任務的形式開展:
我校高一語文組即將開展“我是演說家”的演講活動,先在班級內開展微演講進行選拔。要求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微型演講任務,形式上具有正規的演講格式,利用好語音語調、體態手勢等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微演講的內容可以多樣化:可以是課外書籍的讀后感或推介語,也可以是有關時事熱點的感想或評論。
學生通過完成微演講任務,實現融讀、寫、說于一體的綜合性訓練,在提升其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素養的同時,更能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關注并參與當代文化,提升社會責任感,從而達成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如此,雖然這只是一項五分鐘的微任務,但在完成任務后,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這四個方面的語文素養都會有明顯提高。
當然,除了上述三種微任務教學設計,我們還能和學生一起進行諸如微朗誦、微點評、微課題等微任務教學。我們認為,微任務教學是基于新課標設定的課程基本理念的,是以核心素養為本,注重實踐性、時代性的一種教學形式。它能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更有針對性、更靈活有效地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任務,從而幫助學生擺脫僵化的知識點的識記,更多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與探究。
(潘曉云,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江蘇 無錫 214036)
參考文獻:
[1][2][3][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2,8,8.
[5]《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走進新時代的語文課程改革——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王寧[J].基礎教育課程,2018(1):21.
[6]葉飛.教師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學生的主動性——訪教育專家林格[N].中國教師報,2008-4-30(10).
責任編輯:楊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