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磊 文軍
(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2021年5月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的通知》,這是繼2017年《關于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通知》文件3a之后對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再推進。由此可見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性。田園綜合體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農業多功能性,實現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抓手之一,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少有系統性梳理田園綜合體與鄉村振興內在聯系研究。本文擬從田園綜合體的5大建設模塊(農業產業區、農業景觀區、休閑聚集區、生活住宅區、服務配套區)與鄉村振興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展開分析,求證田園綜合體建設如何實現鄉村振興,理清田園綜合體與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
田園綜合體概念正式提出于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這是自十八大以來,繼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等部署后,又一項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國家方略[1]。是在經濟新常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擴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農村產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2]等多種社會經濟背景下,促進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的創新舉措和必然選擇,是在農業綜合體的基礎上根據新的發展形勢,更多地從地域空間開發和農村發展角度提出的對農業/農旅綜合體的再敘述[3]。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解決三農問題,根本原則是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田園綜合體既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形的農業創新發展理念,也可以理解是一個具象實體的發展平臺,是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而綜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4],以地域性、鄉土性與拓展性為本質屬性的綜合系統[1],以農業為基礎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共融合產、游、居、食、養、娛、學7大共生要素。農業是田園綜合體中的基礎,文化產業和旅游等特色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田園綜合體建設切忌走向單純的旅游開發、變相的房地產開發,背離農業。
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5]。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是黨的十九大對過去提出的重要農村戰略的系統總結和升華,鄉村發展、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6],賦予了農村新的發展內涵。鄉村振興戰略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7],是一個宏觀的、系統的、綜合性的、全局性的發展方略[8],具有高度契合工業化城鎮化與城鄉關系演變規律的理論邏輯和著眼于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全面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現實邏輯[9],是解決我國農村發展不充分和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必由之路[10]。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打破鄉村發展的低水平均衡狀態[11],抓住“人、地、錢”3大關鍵要素[6],認識到實施過程具有系統性、層次性和區域性的特點[12],充分調動政府、涉農企業、服務與中介機構以及農民的積極性[13]。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市場、主體、要素、政策、組織5個激活[21],加強經濟、文化、生態、福祉、政治5方面建設[14],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
田園綜合體涉及農業生產、加工、消費、休閑、服務等環節,根據功能將田園綜合體建設分為農業產業區、農業景觀區、休閑聚集區、生活住宅區、服務配套區5大模塊,5大模塊各自發揮作用,也緊密相連,形成綜合效應,實現鄉村振興。
農業發展需要自然稟賦、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支撐,在城鄉二元政策和要素收益驅動下,鄉村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瀕臨枯竭的農村要素無法支撐農業充分發展。且傳統農業單一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將農業發展局限于農作物生產,制約了土地、生態、人文等農村優勢資源的充分利用。負責農產品生產的農民處在產品利益鏈條分配的末端,無法獲取農產品附加值,農業收益率低。務農難以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業生產積極低,多數農民選擇背井離鄉,耕地拋荒、農業非農化、空心村等現象明顯,加劇了鄉村產業凋敝和文化沒落。同時生產結構不合理和“唯產量論”的農業生產,無法適應城鄉居民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的消費結構,出現玉米大豆高庫存積壓不下,優質生鮮果蔬供給持續不足的矛盾現象。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培育新型主體,發展多種規模適度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實現產業興旺的必由之路。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正是適應了這一農村發展需求。農業產業區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區域,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以合作社和企業為主要經營主體,前者負責促進土地流轉提供用地保障,后者提供資金、技術、銷售等服務,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保障性基礎農業。圍繞特色優勢農業開展農產品加工業,有效聯動小農戶手工業發展,通過農產品分揀、清洗、包裝、精加工等環節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大量就業崗位;深挖農業產業區提供游客認識農業、參與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業景觀區的旅游觀光業、休閑聚集區的休閑體驗項目、生活住宅區的民宿和住房保障功能,3大模塊的有效運轉需要景觀維護、衛生清潔、住宿服務、餐飲供給、旅游向導等多種行業種類支撐。服務配套區提供農業保險、農業金融、農產品品牌運營、冷鏈物流等多種圍繞田園綜合體開展的服務,吸納農民就業和吸引人才入駐,形成百業共存。田園綜合體通過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細化農村資源,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性,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現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從字面理解即為生態優美與適宜居住,是在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廁所革命等鄉村建設運動開展上升級提出對農村環境的新要求,以創造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為目標。以往的鄉村建設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農村仍存在黑灰污水混合排放、農村垃圾焚燒處理、農藥超標使用等現象,土壤重金屬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依舊嚴峻。鄉土資源的利用不充分是造成鄉村生態壞境破壞的主要原因。生態宜居要求提供鄉村居民良好的居住環境,同時要滿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向往中的生態環境。因此,通水通電、路面硬化等基礎設施不等同于生態宜居。要從移動通信技術、農村物流、康養、休閑娛樂等服務設施建設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要在農村環境美化綠化中體現鄉土美,避免水利設施建設、道路硬化等出現清一色的水泥灰,樓房搭建一派的長方形水泥結構,打造風格各異的城市與鄉村。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和建設,在鄉村建設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美。
田園綜合體建設模塊中的農業景觀區和生活居住區是生態宜居的重要抓手。農業景觀區是提升田園綜合體整體收益,發揮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功能的關鍵所在。圍繞田園景觀升級打造生態美村莊,在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依托經濟效益實現生態可持續,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所在地。生活住宅區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支撐,通過整合農村宅基地,立足村莊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改造原有居民樓或新建樓房,滿足田園綜合體內原著居民、產業融合集聚工人和因田園風光吸引而來的游客三者多樣化住房需求。通過農業景觀區的生態功能和生活住宅區的居住功能有機結合,相互作用,實現生態宜居。農業產業區通過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留住村民、吸引人才入駐,宜工促進宜居,同時農民收入的增加促進其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休閑聚集區通過向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娛樂體驗獲取收益后,為確保收益的可持續性將部分資金投入生態建設之中;服務配套區的發展帶動服務配套和設施建設完善,滿足居民娛樂、康養、研學等需求,共同助力實現鄉村生態宜居。
鄉風就是鄉村的風氣,是特定鄉村內人們的信仰、觀念、操守、愛好、禮節、風俗、習慣、傳統和行為方式的總和[15],村莊差異化的靈魂所在。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象征,亦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鄉風文明作用于村民文化素質提高、道德水平上升、鄉村精神面貌改善等方面,有利于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出現,減少交易成本,營造良好的農村市場環境,為鄉村治理提供動力和保障。發掘農耕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原有的鄉村文化體系上,吸收集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一體的現代文明,注重人的現代化,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構建新時代新農村鄉風。
田園綜合體的5大建設模塊與鄉風文明相輔相成。鄉風文明建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促進農民綜合素質發展,使農民適應現代化生產運作方式,實現增益增收。當鄉風文明給農民帶來足夠的經濟效益時,鄉風便與集體利益融合迸發出強大的吸引力和集體約束力,減少農民違約行為,避免出現欺客、宰客行徑,自覺保護田園風光,尊重其他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實現互利共贏。農業景觀區、生活住宅區、休閑聚集區在景觀設計、建筑風格、民宿打造、文娛體驗等具體項目建設中融入鄉風,依托鄉風打造風格各異的鄉村風貌、主題民宿,能夠給予游客不同的視覺體驗和文化感受,在提高田園綜合體吸引力同時,起到弘揚鄉風的作用。農業產業區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對農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科學文化知識、服務意識、法律契約精神、職業道德精神等;農業景觀區和休閑聚集區產生的集體經濟效益形成集體約束力;生活住宅區強化了農民間的聯系;服務配套區運營引入的高素質人才與高端服務業,對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樹立市場競爭意識起到積極作用。5大模塊共同促進了鄉風文明。
鄉村治理有效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構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體多元共治的鄉村治理體系加以實現。基于鄉村社會特性和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將村民自治作為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法治為基礎加以規范和保障,并以德治為主導推動。法治屬于正式制度,通過頒布法令,以國家強制力確保長治久安;德治屬于非正式制度,依靠村規民約、公共道德和鄉村精英等共同作用形成約束力,督促村民遵守道德底線;自治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通過民主權利的行使敦促其自覺履行義務。德治通過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方式,在鄉村治理中起到弱化矛盾、降低成本的作用,應加強村民思想道德教育,發揮德治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同時,隨著城鄉人口流動加快、外來資本影響力增強和產權關系復雜化等鄉村發展變化,僅依靠自治和德治難以應對,應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滿足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靠法治來調節、解決農村社區融入城市產生的矛盾。
田園綜合體5大模塊建設與治理有效息息相關。農業產業區涉及土地流轉、勞工關系、投資占比和利益分配等關系,以及信息不對稱帶來交易成本上升等各種問題,需要法治解決權益糾紛的同時,依靠德治、自治減少農村社會運行摩擦力,降低主體間交易成本。農業景觀區的田園風光屬于公共產品,農民、企業共享田園景觀帶來的效益,但維護成本產生的責任歸屬問題需要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體發揮作用,通過法律條例明確各經營主體權責,發揮道德約束力和村民自治能動性,避免出現公地悲劇。生活住宅區和服務配套區分別通過社區化治理模式和現代運作方式的融入推動鄉村治理。同時,休閑體驗區、生活住宅區和服務配套區主要涉及農民之間、經營主體間、經營主體與農民間、經營主體與游客、農民與游客間的5大權益關系問題,需要通過法律條例、村規民約、社會公德來制約避免經營主體間因搶占客源出現惡意競爭和村民、外來商家欺客宰客現象;避免隨著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深入,出現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主體性角色對經營主體地位的排斥問題。在田園綜合體的治理體系構建中實現鄉村振興的治理有效。
農民就業質量提高、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是衡量生活富裕的重要指標。田園綜合體通過運營利益聯結機制,采用就近就業、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農業多功能性、農業附加值開發帶來的收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同時,田園綜合體作為區域高效發展平臺,集聚龍頭企業與社會資本,促進區域內基礎設施的完善,縮小城鄉差距。
農業產業區通過大規模流轉土地集中發展特色優勢農業,融入加工業和服務業,向農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同時農民通過流轉土體獲得財產性收入,與龍頭企業簽訂合同開展訂單農業獲取經營性收入,實現農民收入結構優化。農業景觀區、休閑體驗區的發展,有利于美化農村生活環境,提升農民幸福感,同時村民通過向田園景觀、休閑體驗項目吸引而來的大量游客提供服務增加收入,減少農業生產季節性和周期性帶來的勞動力閑置成本,增加獲得感。生活住宅區是田園綜合體邁向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在建設過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到鄉村旅游發展的紅利,利用社會資本或政府建設資金,以較低成本實現自家居民樓的改造升級,改善居住環境。農戶個體以閑置房屋、宅基地出租或入股,或通過村集體整合閑置房屋、廢棄廠房、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形式,為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用地支撐,以此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農戶也可自我投入資金建造經營民宿,合理充分利用鄉村旅游外部效益,增加收入。服務配套區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的金融、醫療、教育、娛樂等相關配套服務和設施,增加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田園綜合體的5大建設模塊通過增加當地居民財產性收益,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優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生活富裕。
田園綜合體5大模塊建設蘊涵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建設,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從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暫且忽略鄉村與城市分工體系,如果說城市綜合體以城市濟運行方式和現代化生活方式吸引人口聚集的話,田園綜合體作為連接城鄉經濟的載體,兼具城市發展模式的同時融合鄉村美,如此,田園綜合體具有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發展前景廣闊。但切忌盲目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要充分理解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說明的“有條件的村莊”這一建設前提。重視引入投資建設的同時,更要清晰認識到運營的決定性作用,避免田園綜合體成為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