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嫻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城市與鄉村是榮辱共生的關系,馬克思在其早期文章中就寫到:“城鄉關系一改變,整個社會也跟著改變。”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中國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共同富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恩格斯比馬克思更早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概念。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恩格斯談到:“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城市與鄉村二者之間處于分離、對立狀態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表現之一。要想破解城市與鄉村之間分離、對立的狀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就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作為其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力發展生產力即每個人不再只是能夠生產出供單個人消費的產品,而是每個人能夠生產出供兩個人、三個人甚至更多人消費的產品。這樣工業所需勞動者的數量減少,能夠給農業騰移出更多勞動力,農業得到發展,農村也跟著發展起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其次,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根據社會經濟條件在現實社會中優化生產力布局。為了消除城鄉對立,必須在全國范圍內盡可能平均地分布生產力,打破一貫以來的固定分布格局,協調城鄉的生產要素配置。只有這樣,才能使生產力從制約它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
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恩格斯描述了城市工人生活的現狀,“每一個大城市都有一個或幾個擠滿了工人的貧民窟。……這是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區的最糟糕的房屋……”工人們的住所大多是在一些沒有用磚石鋪砌的、沒有排水道的地區,這些地區到處都是垃圾、排水溝,骯臟至極、臭氣熏天。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設想讓人口流動起來,也就是使人口盡可能地在全國范圍內均衡分布,這樣不僅避免“城市病”的發生,而且有利于城鄉差距的縮小。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這樣寫到:“只有使人口盡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國,只有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緊密地聯系……才能使農村人口從他們數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種與世隔絕的和愚昧無知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城鄉分離對立是工農業生產二者脫節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消滅城鄉對立,推動城鄉融合必須通過工農業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把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這就是說,要使鄉村人口從愚昧、落后、封閉的狀態中掙脫出來,就必須使工業與農業之間形成密切的聯系。推動工農業實現聯合,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必須在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前提下,使工農業生產發生緊密聯系。二是要合理地利用生產力。工農業的有機結合創造出工農業生產的聯合力量,逐漸改善城鄉之間的對立,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走上城鄉融合的道路。在城鄉融合的基本構想中,工業和農業的關系是不偏袒任何一方,側重于兩者的密切結合,是共同促進和共同發展的一個良性循環。
城鄉融合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最終結果,同時能促進我們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考察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城鄉之間對立的尖銳化對社會化大生產所產生的阻礙作用,論證了城鄉之間的對立勢必會消亡,預判了城鄉之間的融合終將來臨。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城鄉二者之間才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融合,在這一階段,人們不再因為分工而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職業,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人的發展擺脫了對“人的依賴關系和”和“物的依賴關系”。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所要去工作的部門。屆時,社會“三大差別”將完全消滅,人在自由王國里盡情翱翔。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實現城市與鄉村共榮共生,對于實現城鄉均衡發展以及社會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創新我國城鄉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城鎮化與鄉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就,并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雖然我國城鄉發展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城鄉之間發展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除了供自家生活之外其余全部用以支持城市工業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策,重視城市的帶動作用,這就使得一大批城市發展起來的同時也加劇了我國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以及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近些年來,我國也提出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戰略來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但城鄉失衡問題的解決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只能通過制定一些政策解決城鄉失衡引起的現實問題。我國在城鄉居民收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醫療服務、教育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新時代這個大背景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我國城鄉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群眾的喜樂哀愁,都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化為具體。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是鄉村發展的目標,城市建設存在盲目開發、規劃不合理的問題,要打破這種困局,形成中國特色城鄉建設方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人民當中尋求城鄉發展的動力、依靠人民推動城鄉建設。過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在城市,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向城市居民傾斜,農業、鄉村、農民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作為城鄉建設的依規,依靠人民實現鄉村脫貧與城市轉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功能單一的農業生產單位,它的功能也在不斷地擴充和豐富。隨著收入的增加,村民們不僅對日常吃、喝、用、穿等生活必需品的要求更高,并且對于生態、文化等產品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在這一重大戰略背景下,我國鄉村生態、文化、社會等價值被充分挖掘,很多地區建成了一些體現當地民風民俗的特色小鎮,使得鄉村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也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此外,我國有機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者是鄉村,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產品,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由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鄉村發展的規律,進一步挖掘和提升鄉村價值,發揮鄉村的優勢,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實現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功能互補。
近些年來,我國在城鄉建設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提出了一些有關城鄉發展的思想并用于實踐。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城市與鄉村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我國并未從根本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城市與鄉村二者之間仍然存在發展上的不平衡。為了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我國在城鄉醫療保障、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養老方面實現了制度化。雖然我國在鄉村推行了一系列的舉措用以發展農村的公共服務,但較于城市來說,鄉村公共資源稀缺,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較差。因此,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確保城鄉居民在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權益是新時代走好城鄉融合之路所必須解決的關鍵。
我國城鄉產業空間分布不均衡,非農產業與農業之間的關聯性較為薄弱,產業之間的融合程度較低。生產經營者們為了吸收城市集聚效應所帶來的紅利,把產業集中在城市,而鄉村產業仍是以分散經營為主導的傳統模式。農業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相關企業的分布不均衡,導致農業與工商業之間產銷脫節,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部分農產品爛毀在田間,無法實現其價值。再者,對這些農產品進行加工的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普遍落后,大多數都只是對農產品進行簡單加工,或者只是對這些農產品進行簡單的分揀或包裝,這就造成了農產品的低利用率和低附加值,不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不是發展的速度,而是發展的質量,但由于我國對城鄉要素市場的整合還試點階段,所以城鄉要素之間仍然存在流通不順暢的問題。我國長期實行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二元福利制度,使得我國人口呈現由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趨勢。人口的外流導致一些地區鄉村的空心化和邊緣化,農村農業用地及村民宅基地都處于閑置狀態。受現行政策和農村實際情況影響,鄉村集體經濟實力較弱。農村資金外流嚴重,人才、資本等要素總體上是由農村單向流動到城市,造成鄉村“出血”嚴重而“回血”不足。
鄉村環境美不美是我國推動城鄉融合,實現城鄉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對于一些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強化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監督,由當地村民委員會組織固定人員定期地對鄉村生態情況開展檢查,發現有對環境嚴重破壞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污染頻發的區域實施進行重點監管,嚴格落實責任到人制度,實現對污染的零容忍化管理。其次,要加大鄉村文明宣傳力度,讓當地農戶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意識,號召農戶積極參與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再次,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加大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力度,加快在鄉村文化教育、衛生、水利水電、道路等方面的建設力度,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現實基礎。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關注城市的發展,也要格外重視鄉村的振興與發展。鄉村發展的好不好、強不強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能否順利建成。促進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模式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途徑。推動農業適度的規模經營,將工業的大規模經營方式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由于我國的城市化使得大量農村剩余人口進入城市,農村存在較多的閑置土地,加之農村的青年一代,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較弱,這就客觀上為農業的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地區在發展鄉村產業時應注重產品的深加工及衍生品的生產制造上,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產業新村和產業莊園,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城鄉產業深度融合。
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靠的就是農民這一群體。在鄉村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勢必要保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過去,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大多是從鄉村單一地流向城市,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后果,城市的產業集群效應對要素的吸引力更強。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政策強調城市對鄉村的帶動作用,這就使我國的鄉村處于一種接受扶持與幫助的被動地位,農村生產要素缺乏參與鄉村發展的平等機會,因此農民也缺乏建設鄉村的主體意識。因此,推進城鄉融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讓農民參與到規劃、建設、管理鄉村中來,培養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城市與鄉村是融合發展的共生過程。我們既希望有城市的繁榮,也希望能夠“留得住鄉愁”。我國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就是要使城市與鄉村二者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加快梳理和破解城鄉融合的難點,探索實現城鄉融合的新思路,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