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楊 瑩 王艷麗 張 榮 楊青建
(1.承德開放大學,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數字中國。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指出“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截至2021年12月,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7.6%?!丁笆奈濉毙畔⑼ㄐ判袠I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 年,在80%的行政村開通5G服務,有效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數字產業進一步推動城鄉發展”。由此可見,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數字化在農村經濟、社會、文化中的積極作用,是國家鄉村振興規劃中重要的戰略選擇。
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居民的數字能力是建設發展取得良好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數字化鄉村生活必備的能力,包括技能、素養、溝通協作、安全和解決問題等五方面。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2年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增長迅速,目前已達2.84 億,占網民整體的 27.6%,但是54.9%的非網民也為農村居民。尤其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一直以來都是數字化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新冠疫情之后,衣、食、住、行全覆蓋的數字化生活方式成為大部分老年人難以逾越的鴻溝。與城鎮老年人相比,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在文化素養、知識技能和經濟狀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更容易成為“數字難民”。所以本文以河北省60歲及以上的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當前農村老年人數字能力現狀,提出合理的提升對策,以期為改善農村老年人在數字生活中的窘境,共享我國信息化發展成果,助推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借鑒。
本調查使用自編的《農村老年人數字技能與素養調查問卷》。為保證樣本具有代表性,調查地點涉及河北省內石家莊、衡水、保定、秦皇島、唐山、張家口、邯鄲、承德、廊坊、滄州、邢臺等11個地級市的下轄農村。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843份,有效回收率84.3%。
843個樣本中,以中低齡老年人為主,其中60~69歲 的364人, 占43.2%;70~79歲 的391人, 占46.4%;80歲及以上88人,占10.4%。從性別來看,調查對象女性居多,男性304人,占36.1%;女性539人,占63.9%。
從居住地情況來看,843個樣本中,86.5%的調查對象長期居住在農村地區,13.5%的調查對象因投靠子女、照顧孫輩等原因居住在城鎮地區。從戶籍情況來看,共調查石家莊84人,占10.0%;衡水79人,占9.4%;保定164人,占19.5%;秦皇島45人,占5.3%;唐山64人,占7.6%;張家口40人,占4.7%;邯鄲84人,占10.0%;承德41人,占4.9%;廊坊42人,占5.0%;滄州106人,占12.6%;邢臺94人,占11.2%。
從文化程度來看,大部分調查對象為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在843個樣本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638人,占75.7%;初中文化程度者169人,占20.0%;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8人,占3.9%;大專文化程度者3人,占0.4%。從收入水平來看,絕大多數調查對象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1000元以下428人,占50.8%;1000~2000元287人,占34.1%;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占15.1%。
843個樣本中,接入互聯網絡的人數較少。從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來看,調查對象長期居住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達100%。從互聯網具體接入情況看,有220人使用互聯網,占26.1%;623人未使用過互聯網,占73.9%。從接入設備來看,88.6%的調查對象擁有接入互聯網的設備,99.8%的接入設備為智能手機。從接入網絡的意愿來看,70.2%的調查對象愿意接入互聯網??傮w來看,河北省的行政村已全部覆蓋互聯網絡,伴隨農村居民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大部分農村老年人購置了智能手機,也有意愿接入網絡,但是實際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偏少,與全國老年人口43.2%的互聯網普及率相比有較大差距。
在運用能力上,大部分調查對象僅會操作部分簡單功能。220個樣本中,在互聯網每日的使用時間上,49人少于1小時,占22.3%;105人使用1~2小時,占47.7%;51人使用2~5小時,占23.2%;16人超過5小時,占6.8%。經常使用的手機APP為微信(75.9%)、短視頻網站(74.1%)、購物網站(15%)等。上網的目的為與家人或朋友保持聯系(70%)、收看新聞(56.8%)、休閑娛樂(53.6%)、購物(13.6%)、查找資料(0.9%)、發表自己觀點或評論他人觀點(0.5%)及其他(3.9%)。在信息發布能力上,能夠熟練發布信息的人數為60人,占27.3%;會發布信息的人數為150人,占68.2%;不會發布信息的人數為10人,占4.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農村老年人有使用互聯網聯絡家人、維持社交、了解時事動態和進行休閑娛樂的需求,因此操作相對簡單的微信和短視頻網站成了他們最常使用的功能。而需要具備一定運用能力才能操作的網絡購物、搜索引擎、微博貼吧等功能在農村老年人中使用率極低??梢?,農村老年人即使擁有互聯網接入設備,受限于運用能力缺乏,可以使用的功能和享受的互聯網紅利也遠低于其他人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數字素養定義為使用數字技術安全且合理地訪問、管理、理解、整合、呈現、評估和創建信息。在數字素養上,220個樣本的整體水平偏低。從查找和檢索數據來看,會使用搜索引擎的調查對象僅占4.55%;84.6%的調查對象只會被動接收信息。從信息評判來看,會點擊陌生地址轉發鏈接的調查對象占19.6%;不會辨別網絡新聞和消息的真實性的占18.2%;基于自己的認知來辨別網絡新聞和消息的占62.7%;參與過網絡輿論的占13.5%,其中40.7%的調查對象對爭議的事件或話題了解不多??梢钥闯?,因為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嚴重缺乏使用互聯網查找檢索信息的能力和評判信息來源內容的能力,導致容易受到互聯網絡夸張歪曲的虛假信息影響,從而混淆認知甚至做出錯誤行為??傊?,提升農村老年人的數字素養已刻不容緩。
在網絡沖擊下,調查對象的思想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220個樣本中,在信任程度上,政府部門(87.7%)、專業人士(45.9%)和新聞媒體(38.2%)排在前列。在認知上,19.5%的調查對象被網絡輿論引入誤區;62%的調查對象在網絡輿論影響下辨別不清事件真相。在思想變化上,4.6%的調查對象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6%發生了明顯變化;68.6%發生了一些變化;7.2%沒有發生變化。這表明,網絡安全成為農村老年人上網最大的隱憂。網絡媒體因時效快、傳播面積廣、成本低、交互溝通性強等特點已發展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全方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大部分農村老年人因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環境相對單純,對網絡危險性的一面缺乏警惕、識別和解決的能力,極易被蒙蔽進而迷失本心,急需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培訓。
農村老年人的數字能力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繼續忽略他們的互聯網技能、素養和安全意識缺乏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機能的持續衰退,他們的學習接受能力、反應速度會減退的越來越快,從而抵觸或無力學習,屆時這部分老年人將徹底與數字社會脫節。因此,構建農村老年人的數字化教育培訓體系是今后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近年來,我國老年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基本形成了規范有序的老年教育體系,但是面對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農村地區更加匱乏。為了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需要為農村地區制定完善的數字化教育政策,以保障農村老年人成為數字化教育的重點幫扶對象。一是加強協同管理,給予權威的政策支持。自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學在山東省成立,我國的老年教育曾先后歸屬民政部、文化部管理,2016年后歸屬教育部管理。因此,老年教育資源的歸屬也不盡相同,一直存在老干部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多部門參與管理的現狀。要將供給不足的老年教育資源輻射到農村地區,需要政府加強統籌規劃,進行協同管理,匯聚合力,以現有的老年教育體系為依托制定可在農村地區有效執行的數字化教育政策,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持續性的數字化學習機制。二是以人為本,制定適合農村老年人的教育方案?;谵r村老年人文化素養和能力需求,精準設置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的短期培訓課程,由基礎技能入手,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逐步提升農村老年群體的數字技能、素養和安全意識。待大部分老年人具備一定的數字能力后,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廣泛推廣線上優質教育資源,鼓勵老年人主動學習并應用,形成自主學習+學以致用的良性循環。三是以政府為主導,引入多方資源,給予經費支持。投入經費是開展農村地區老年人數字化教育的前提條件,而農村地區又大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難以自行籌措資金進行建設。要以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主導,結合數字鄉村建設,將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公益組織等共同分擔和籌措建設資金,保障數字化教育政策的貫徹落實。
絕大部分農村是在地緣的基礎上,以血緣為紐帶,聚集多個家庭形成的熟人社會。與城鎮地區相比,農村地區鄰里之間一般世代相熟甚至沾親帶故,在熟悉且穩定的人際關系基礎上,構建農村老年人數字化學習村民互助支持系統,對提升農村老年人數字能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進程具有切實可行的效用。一是建立動態的集中學習點。數字反哺是老年人提升數字能力最為便捷的學習渠道,但在農村地區中青年人大多因打工、求學等原因長年離家在外,單一家庭無法提供長期、及時地教學指導,導致在農村地區數字反哺的學習效果差強人意。依托農村地區熟人社會的特點,建立動態的集中學習點,根據中青年人員留守情況,靈活地調整授課人選、學習時間和地點,保障有充足、穩定的人員能夠持續的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及時地學習指導。二是開辟學習角,滿足個性化需求。集體教學是一種高效、便捷的教學方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忽視個體的差異性,也難以照顧到個性化的需求。學習角通過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促使老年人有意愿表達需求,也可以通過溝通交流、互幫互助,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這種教學方式會將枯燥乏味的灌溉式學習變為寬松歡樂的融入式學習,進而全面激發學習的內驅力,和集體教學形成優勢互補,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三是建立學習幫扶網絡,倡導老年人互幫互助。選擇數字能力較好的老年人與學習困難的老年人建立幫扶網絡,讓有困難的老年人自主選擇幫扶人員,由數字能力較好的老年人不定期為學習困難的老年人答疑解惑。通過幫扶網絡,開展個別教學,補齊短板,提升農村老年人數字能力的總體水平。
農村老年人接受數字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生活和休閑娛樂,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提升數字能力的渴望逐步降低,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持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堅持完成全部學習,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有研究表明,知識文化水平較低的老年人更偏愛參加休閑、鍛煉和娛樂類型的項目?;谵r村老年人自身特點,將數字化教育內容和農村文化活動有機融合,通過戲曲、游戲、競賽等農村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習興趣,以飽滿的學習狀態完成學習任務,切實提升數字能力,助推數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