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亞平
(貴州省畢節市農機安全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1700)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是支撐社會穩定發展及進步的重要保障,農機設備作為農業生產的核心組成,設備運行、養護及管理工作的建設,需對農機設施起到全程化監管的作用,為農業持續性生產奠定基礎。農機安全建立的規范化管理,是以法律制度、條例規范等為主,對農機生產及管理起到限制與引導的作用。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可輔助農業部門或從業人員同步了解到農業機械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點,并加以處理。對此,農業產業部門應加強對安全監理工作的管理,增強農機監理與制度管理之間的耦合性,助力農業產業的轉型發展。本文則是針對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規范化管理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我國農業產業的改革發展下,多元化發展訴求對農業機械設備的選型、應用及維修等工作提出更高需求,與之相對應的農機安全監理工作也應做出適當調整,輔助職能人員充分了解到監管作業中,農機設備產生的問題點,做到有據可依、有跡可循。從農業生產大環境而言,安全監理工作的開展及落實,需具備多點性、動態性,以期通過多維度的工作內容,對當前農業生產提供正確的發展導向。
我國占地遼闊,各省區跨度較大,地理環境產生的差異作用于農作物生長環節,帶來不同的生產模式。對于農機設備的使用機制而言,需按照特定的組成形式,深化農機設備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例如,了解地區農業作業情況,且安全監理工作應下沉到基礎作業環節,結合以往農業歷史資料、農業種植人員經驗等,測定該地區農業生產模式。此外,從地理宏觀環境,找尋不同地區中農業機械設備使用呈現的規律性,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體系中。
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開展主要圍繞農機設備的使用情況予以分析的,從機械設備組成、機械設備作業形式等,理清不同時間段、人員操作對機械設備呈現的耗損問題。同時,安全監理工作應明確分類,按照機械設備的使用頻率,測定不同應用場景下,機械設備的應用或運維是否達到相對應的操作指標。從未來發展方向而言,安全監理工作將伴隨農機設備的更新而隨之優化,以全程滲透的模式,關聯到農機器具之中,通過與農機市場相對接,深度找尋農機設備使用中的問題點并加以控制,助力農業生產。
農業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模式下,強調農機設備的適用性,借助強大的控制功能,在部分方面可完成自主、智能操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農機設備運行過程中,仍需要人員進行操作,期間,人員的操作能力及對農機設備的認知度則成為機械設備高效運行的基礎所在,例如,設備保養、設備故障隱患點、設備操作合理性等,均需工作人員具有較為完整的認知能力以及核心操作素養等,可熟練掌握各類設備,了解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異常行為,為后期設備的穩定運行提供立足點,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建立健全設備安全使用規范。
農機監理工作的規范化管理,針對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概況,進行綜合分析以及實時調整,間接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而言,伴隨“三農”政策的不斷落實,農業現代化、智能化不斷推進,為我國基礎農業產業的轉型提供驅動力,間接促進民眾在發展過程中對于農業經濟體系的完善。期間,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及應用,針對農業生產模式起到全程支撐效果,在不同技術工藝以及設備組成之下,輔助工作人員理清農業機械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借助國家宏觀政策調控以及微觀福利支持,將農機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真正下沉到基礎農業運營中。這樣一來,原有監理體系之下,可通過更為科學、規范的管制條例,針對農業機械設備使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點進行分析及處理,有效促進農業經濟體系的穩步發展。當然,此過程中,應加強對監理工作的完善,通過監理部門與涉農部門之間的深度關聯,以工作內容為核心,以工作指標為對象,對不同農業生產模式起到直觀推動的作用,進而全面加速社會體系的發展及進步。
從農業機械生產機制而言,大多數農民購買農機設備更主要的是通過農機設備替代傳統人工種植及收割模式,增強自身經濟收益。但是此過程中農機監理工作的開展,僅僅停留在收益層面為主,并未能充分重視對農機基礎設備的操作認知,產生在監理人員執法過程中,無法針對既定損害形式進行全程化分析以及規范調節,甚至是部分監理人員在工作期間采取避重就輕的形式,一定程度增加監理難度,不利于農業機械設備市場化的發展。
農機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設備類型以及生產形式,對設備本體進行精準定位處理。但是農機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存在高消耗、高荷載模式,甚至是一臺設備兼顧多家農戶的種植與收割,期間,極易產生較多的不固定因素,例如,出現超速超載以及隱性故障等問題。除此之外,農機設備本身屬于多結構組成,不同應用場景下,設備組件之間可能面臨較高磨損度,如未能綜合考慮系統驅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點,再加上農業操作人員自身的操作意識不足,將加大農業機械設備使用過程中的故障問題。
農機監理工作的開展及落實,應全過程滲透到整項農業生產體系之中,結合設備類型、設備使用工序等,分析與測定不同應用場景下農機設備產生的損耗度。此過程中,農業機械設備管理隊伍及相關人員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以及職業素養,深度分析不同問題點。但是承接農機監理工作的相關專業人員,職業技能存在缺失問題,甚至是部分監管層面并未充分落實到實際監管任務之中,專業能力的匱乏加之自身經驗不足,極易產生表面化、形式化的監理工作。
農業機械設備的檢測及管理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檢測設備以及專業檢測技術,針對不同應用場景、不同類型、不同收割方式、設備使用概況進行全過程的檢測處理,監理機構或相關部門等,應加強對基礎建設公司資金的投入,建立健全設備監測體系。但是從現有的監測機制以及設備的應用形式來講,部分農機設施往往是2~3年便進行更新,而與之相對應的檢測設備則呈現滯后性問題。比如,農機設備的檢測機制不規范以及檢測設備落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并無法切合于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的發展路徑之中,造成管理短板現象。
對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規范化管理,主要是采用規范形式,對不同監理工作起到引導與制約的作用,令農機監理體系朝著穩定化、科學化的方向所轉變,加快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此過程中,農業監管部門應承擔起下沉工作任務,通過管理人員與基礎勞作人員之間的關聯,深度解析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通過與農戶之間的和諧溝通,進一步輔助農戶理清農戶農機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意識。除此之外,安全監理人員應當通過對現場實地調查,分析農業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各類注意事項,通過現場實驗以及實際數據對農戶進行教育與培訓,令農戶深度認知到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損耗情況以及對于自身經濟收益造成的影響。通過制度管控以及農業生產利益等,制定更為完整的規范化管控體系,令農戶自覺遵守農機設備的使用規范制度,助力當地農業產業的規范化發展。
從農業生產模式而言,基建設施的完善進程需要消耗更長的時間,在此過程中需工作人員進行實地勘測,通過自身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對基礎農機安全監理工作起到支撐作用。對此,需在后期的規范化管理過程中,加強對基礎業務人員的培訓及選拔。
一方面,農村區域加強對監理工作者招聘門檻的提升,確保引進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通過高素質、高專業能力,襯托農機監管管理隊伍建設的高質量性。
另一方面,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團隊應針對現行的農業發展市場、農業設備的使用概況以及管理工作體系等,建設更為完整的內部管控機制,增強實際管理效用。只有這樣,才可保證后期的教育及規培過程中,人員可通過自身扎實的專業技術,加設到監理工作職責之中。此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或將人員進行外派,加強團隊建設能力。
最后,應對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分析人員在實踐過程中起到的效用,結合專業崗位特性以及農村發展特性,將此類考核機制與績效指標進行關聯。通過獎勵與懲罰并行的機制,建立健全監理工作的規范化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基礎建設效能。
規范化管理離不開完整的監督體系,針對農機安全監理工作開展而言,監督體系的建設則是利用不同的工作細則以及農機運行場景,施行一個針對化、細節化的監管,采用科學先進的監管機制以及管理設備等,對不同模式生產機制進行宏觀化調整,期間,宏觀與微觀必須形成精準對接,通過專業與職業的融合,增強其安全監管效應。對此,后期發展及相關監督工作落實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監督體系進行協調化調整,利用監管職能以及相關監管任務等,建立健全監管機制,通過人員、設備、生產模式等方面的監控及調節,拓展監管面,為后期監督體系的落實提供立足點。
農業機械設備屬性、操作人員專業能力等,決定農機在使用過程中是否能夠達到生產廠商設定的基準。期間,農機設備運行復雜性,需按照不同功能點進行分析,利用不同運行機制,將人員操作技能與農機設備的操作權限進行捆綁。此過程中,安全監理工作的開展應進一步落實證件辦理手續,例如,農機駕駛證、農業機械設備上牌辦理等,嚴格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針對不同的證件辦理機制以及農機設備的管理機制,進行宏觀調整。此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各種賄賂問題,加強監管風氣,以嚴格的制度程序對農業機械生產管理起到約束作用,這樣一來,可令人員持證上崗,對農機設備進行規范化操控。
監理管理體系是全程作用于農機監理過程中的,其與原有的監督體系存在的本質差異,更多的是集中在管理模式理念引入以及團隊建設等方面。此過程中,監理管理體系的完善應按照不同管理關鍵點以及實際生產運作模式,進行宏觀調節,深度輔助人們認知到生產過程中農業機械設備可能產生的問題點,然后利用科學有效的監管指標,對不同生產環節起到主體測控作用。除此之外,監理管理體系中應加強對責任機制的建設及落實,一旦某環節存在問題時,可立即進行定位處理,防止出現互相推諉的問題,提高責任定位的精確性。
農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產業,在不同生產模式下,農機設備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針對此,監理機構應加強對基礎生產任務的布置,結合國家對農業產業的政策扶持,做出細節調整,保證資源對接性。資源在引入過程中,監理機構應加強對檢測設備的優化及完善,通過更新換代,提高農機設備監測的質量性,輔助工作人員了解到農機設備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度查詢設備的隱性故障點。期間,應建立切實可行的制度體系,針對不同任務點設定相對應的管理任務,做到崗位同責,以期提高設備的檢測精度。
綜上所述,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是通過科學性的戰略布局,對監理工作進行可行性、合理性的分析,做到監理與管理同步,令各項管理任務下沉到實際生產環節,提高農機監管的實效性。對此,后續發展中,應加強完善基礎管理任務,優化政策制度,助力農業產業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