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鐳
(江西省德安縣委黨校,江西 德安 330400)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為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構建新發展模式、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整體性。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推進農業產業升級。
城郊農業產業地處城市與其周邊農村地區的間隙地帶,由于其地處城市及其延伸區域,一方面可以借助豐富的農業產品服務于城市,另一方面可以繁榮農村、富裕農民及相關農業產業鏈服務者。 城郊農業產業是以城市為依托,利用地處城市周邊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為滿足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供鮮活農副產品或初級加工農產品的農業,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生態環境為主要任務,功能多樣、主體多元、服務開放的一種生態和諧綠色高效的新型農業產業,需要充分利用新型農業技術武裝,使其具備設施化、集約化、高效化、服務化的特點。
城郊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存在著以農村產業發展為依托,以城市市場風向為導向的辯證邏輯關系,且雙方通過區域位置經濟往來緊密聯系相互滲透,同時具備城市經濟、農村經濟的特點。
江西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繪就了江西未來五年的發展宏偉藍圖,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嘹亮號角。農業產業的現代化升級提速更加緊迫地擺在了我們眼前。因此積極探索和解決現階段城郊農業在產業化發展升級方面的有效途徑,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城郊農業產業相對于農村農業產業而言,具有市場引領、經濟帶動、科技支撐、服務高效、文化包容、綠色生態要求高等特性,進而使得城郊農業產業相較于傳統農業產業面對市場環境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
城郊相較于城市擁有廣袤的土地資源,且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導致的區位交通優勢遠大于農村,方便的道路運輸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地處于城市周圍的城郊農業區,運輸方便,物流時間縮短,這不僅有利于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物資的運入,也方便了城郊各種農產品的運出。便捷低廉的通勤環境,容易吸引農民將城郊所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送到市場、超市、餐廳以售出更高的價格富裕農民。同時便捷的交通環境能方便城市居民前往郊區休閑旅行購物豐富城市居民生活。可以說發展城郊農業產業是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城郊便利交通優勢利用好土地資源,可以有效高質量的做好城市居民“菜籃子”產品供給的保障工作。
一是,城郊農業產業化可以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將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加快城郊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城郊農業的生產、包裝、加工、流通綜合效益,從而促進城郊農業向現代化、服務化、專業化轉變。二是,城郊農業比傳統農業具有更長的產業鏈,既具有產品功能,又包含服務屬性,勢必帶來更廣闊的創業機會和更大發展空間,有助于解決經濟結構化矛盾問題。三是,城市的喧囂和戶外活動場地的缺乏,可以通過戶外休閑的方式,通過城郊農業及其配套旅游服務產業來彌補。因此,發展郊區農業可以實現市場效益、環境效益和農民收益的統一。將郊區農業納入城鄉經濟、區域社會、地方文化、生態環保、城市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構建城市、農村、農業相互兼容有機協調的新發展格局。既能保證城市自身的持續發展,也加強了城鄉一體化,又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發展城郊農業產業需要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農業信息化、工業化、專業化水平,加大城郊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的建設能力,而城郊臨近城市,可以充分依托企業、科研機構、學校的科學技術優勢建立產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服務體系,依托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打造精準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通過發揮城市技術優勢挖掘土地的生產性資源潛力,提高城郊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作為行業和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城市里的居民相較于農村居民擁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和更為多樣化的消費習慣。由于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已經成為各類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最主要消費群體。而農業產業受生物生長規律和自然條件制約,其產品有各自的價格周期,且由于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單位產品價值較低,鮮活度導致的運儲要求高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讓農業產業成了投入風險高、收入回報低的弱勢產業。大力發展城郊農業產業可以充分發揮近郊農業信息收集便利的優勢,通過發展訂單農業、精準農業,提高農業產業發展的信息化水平,改變農業產業弱勢的格局。由于城郊農業相比農村更加靠近消費終端,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市場、政策信息和消費者偏好,通過發展現代化的生產體系及時調整農產品品類,通過金融、保險服務對沖農產品價格、氣象災害的風險。
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城鄉居民對農業產品的安全、質量、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農產品結構亟待優化,主要表現在缺品類、缺高端產品,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產量失衡等方面,雖然目前大多數地區呈現出種類豐富優質品種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果蔬類優質農作物的種源仍然依賴進口,其中就包括柑橘、蘋果、草莓等城郊農業常栽種的水果,水果“芯片”的掐脖子,優質品種無法大規模種植,導致農產品結構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優質農產品需要。另外目前一些地區的城郊農業仍然停留在初級產品產銷階段,與二三產業融合不夠,未能形成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的全產業鏈條。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還有待完善,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變得越發重要。
部分地區由于缺少長期科學的城郊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導致城郊農業發展相對遲緩,長期規劃的缺位導致近郊農業產業還是以家庭分散式經營為主,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缺乏讓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舊突出。由于規劃不足,且土地較為分散,一般農用地太少,土地集中不夠,且地上附著物較多,發展設施農業的集約成本高。發展城郊農業離不開建設農業設施,以開展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經營,實現效率增強、產值增加,但建設現代農業設施不能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只能占用一般農用地,這成了農業提質增效的重大瓶頸,讓農業生產難以取得規?;б?。
城郊農業產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保障。自“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出以來,解決“三農”問題一直是全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多家銀行都大力開展“三農”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設計開發金融產品,從而提升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支持力度。各銀行推出不少“惠農貸”產品,改變了過去農業貸款難、額度少、程序多、審批難的局面,但部分貸款產品的設計上存在漏洞,且農業屬于高風險行業,貸款的利率及違約罰息利率另有銀行相應的標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因為農民教育程度偏低,對利息罰息等認知不足,易出現因利息過高直接棄貸的情況,這不僅讓銀行壞賬率提升,也讓借款人乃至擔保人的征信受損。此外,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對農業帶來一定擠出效應,調研發現,城郊村民有錢都去買房了,就算是原來當過農民的,因征地拆遷獲得補償的,也較少投資農業,而是再去投資房產。且農業本身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低、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的屬性,導致流入農業的社會資本較少。目前農民依然是城郊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投資者,多元化投資主體的缺位、投資保障機制的缺乏、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地區不平衡等因素也都影響了城郊農業產業均衡發展。
農業產業的發展、糧食安全的保障離不開具備科技素養的農業人才隊伍的智力保障,國家間農業產業與農業產品的競爭,歸根到底是農業全產業鏈上科技人才間的競爭。據調查統計,2020年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已經升至12.7%,國家通過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大對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不過像袁隆平這樣的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依然缺乏,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不夠,讓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依然缺乏。由于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第二、三產業吸引了大量農村新生代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3860”部隊,這一問題在城郊更加嚴重。在我調研的德安縣城郊河東鄉后田村,1600余人的農業人口中,僅4%的農業人口在全職從事農業生產,而這之中,一半以上是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中老齡人口。
要充分發揮城郊農業產業的區位優勢,結合各自地域氣候條件特點,培育優勢產品打造優質產區。完善地區重要、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長期規劃,立足于調優品質、節本增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近郊休閑觀光農業,把休閑性、體驗式的城郊農業產業做出特色打響品牌,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以德安縣河東鄉城郊農業經濟區域為例,通過狠抓熱帶水果種植、發展現場體驗式農莊采摘旅游項目為突破口,充分立足于滿足周邊城鎮居民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小而優、小而美、小而有趣的城郊農業旅游采摘項目,有效地增加了農業收益和農民收入。
政策支持是推動城郊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關鍵一招,通過實施財政投入、稅收優惠、人才評價、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農業產業主體獲得國家及地方政府在科技支撐、土地集聚、人才吸引、資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城郊農業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以德安縣為例,近年來,德安縣加大對城郊農業產業升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戰略落地生效,加速實現德安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2017-2021年,德安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4.5萬畝,總投資達1.35億元。通過向上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各類專業農機規?;\用,農業生產條件、土地綜合利用率、農業抗災害能力顯著提高,項目建成后區域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65%以上,有效解決了農民耕作難、灌溉難等實際問題。
農民是農業工作的主體,推動農業現代化培育新時代下的新型農業人才激活農村人才活力是基礎。一要立足激發現有人才活力,培育農民自我發展潛力,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就地培育一批以農業為職業的“土專家”;二要營造良好的城郊農業創業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科技工作者、農業專家、公司企業等具有農業專業技術,懂得生產經營的主體下鄉創業,發揮鲇魚效應激活農村的創新活力;三要建立引導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基層一線鍛煉實習的長效機制,讓大學生了解農業基層、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一要加強農產品生產、儲藏和加工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在進行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同時保障城郊農產品供給總量,不斷適應滿足消費者對質量品質的更高要求;二要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加快預冷保鮮、分級包裝、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等設施建設,推動科技研發、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市場主體向園區集中,構建多層次、多功能、高科技含量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體系;三要本著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突出重點的原則,發展“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重點放在市場信息和科技服務網的研究、建設及城郊農業產業優化配置的研究上,整合高效信息網絡,幫助農民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做好科技服務,發展“訂單農業”,以實現合同生產、產銷銜接,規避產業風險。
當下,城郊農業產業的發展在為城市居民提供豐富的農業產品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感受自然、放松身心的機會,并且也給鄉村振興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隨著城郊休閑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功能將融入城郊農業產業的建設中,要抓住機會,努力嘗試,不斷創新,逐步探索出一條不斷適應滿足人民幸福需求的城郊農業產業發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