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平
(陜西省延安市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陜西 黃龍 715700)
為了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中國向世界作出了“雙碳”承諾,將生態建設納入國家發展規劃,預計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森林作為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在林業建設方面,中國實施了一大批林業生態工程,為減緩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人工林的營造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其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滿足木材產品需求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對森林經營的反思,根據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人工林經營應由追求木材產量的單一目標經營向提高生態系統服務質量和效益的多功能經營轉變。在森林經營模式中,人工林經營應充分利用其生態系統內部的自然生長發育規律,從人工造林到健康穩定的森林群落這樣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所采取的各項經營活動,優化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充分利用與森林相關的各種自然力,不斷優化森林經營過程。因此,我國對于人工林采取近自然經營,以合理經營方式幫助森林恢復地力,促使我國生態環境獲得可持續發展。
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工林整體面積為5300萬hm2,總蓄積量150500萬m3,占全世界人工林面積的1/3,目前以平均每年420萬hm2的速度持續增加,發展程度和速度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我國現有的人工林當中,幼齡人工造林占總數的54.3%,中齡人工林占32.6%,幼、中齡人工林合計占全國人工林的80%以上,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我國人工林種植品種主要有油松、馬尾松、落葉松、杉木、刺槐等,根據各地區地質和氣候條件不同選擇適當的樹種種植。我國對于林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因此人工林的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在綠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下,森林作為林業發展的主體,在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環境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過去,傳統的森林經營主要以木材生產為主,即森林經營采取“先開發后處理”的方式。這種傳統的森林經營方式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經濟效益,但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近自然經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自然經營的發展有利于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促進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理念。實施近自然經營可以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林分質量,確保樹木健康成長,促進森林生態功能提升,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生長質量及穩定性。可以充分體現森林資源的各種功能,從而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各種需求。
此外,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觀屬于森林在經營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守的關鍵性理念,應當利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森林生態系統能夠長期的良性發展,科學的森林管理可以保護瀕危樹種和原生樹種,同時,在森林經營的過程中,森林環境的改善也可以充分帶動該地區的綠色旅游。因此,加強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促進森林經營的有序發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國林業生產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森林資源使用中存在嚴重的浪費問題。所以,森林資源的管理與經營中應當不斷地完善經營與管理策略。
2.1 基礎條件
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位于黃土高原東部,陜西省延安市東南部,區內丘陵溝壑縱橫,是陜西省重點林區之一。經營面積174389公頃。其中有林地164947.84公頃,轄區森林覆蓋率94.59%,活立木蓄積14047198.2立方米。轄區內森林資源極其豐富,自然生長條件優越,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優良的林業發展條件。尤其是近年來,在國家、陜西省、延安市等各級的大力支持下,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抓住國家加快生態建設的有利時機,應用近自然經營技術,大力開展森林經營活動,主要包括森林撫育項目、生態修復項目、低效林改造項目、封山育林項目等。進一步提高了森林質量,促進生態建設。
2.2 發展現狀
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源于成立1962年的黃龍山林業局。自其建立以來,為促進林業發展,在幾代林業人的共同努力下,進行了大量的林分改造和人工改造,現已形成人工林17993.55公頃,蓄積1946967.4立方米,形成混交林74898.31公頃,蓄積6050832.7立方米(多為人工造林后形成的針闊混交林),為生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受資金投入和技術標準的影響,前期栽植密度較大,幼、中齡林時期投入不足,撫育嚴重不足,多數未進行定株撫育,導致林分密度過大,林木分化嚴重,導致林分質量較差,嚴重影響林木健康生長。
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主要位于黃龍縣鏡內,黃龍縣的產業扶持政策對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的林業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在經濟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黃龍縣把開發生態產業作為突破口,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以培育黃龍山生態養殖、林下種植、綠色產品加工,珍稀苗木種植、綠化工程建設和生態旅游為切入點和新經濟增長點。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強縣,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并提出了“生態強縣”的發展思路,把轉變林業發展道路,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黃龍縣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發展農業和林業生態旅游,大力培育人工林,堅持以人為本,走科學興林道路,目前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3.1 體制不健全及經營管理方式滯后
天保工程前,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傳統理念等方面的影響,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人工林的生產和管理方式一直停留在人工用材林經營的理論范疇,更多注重森林提供木材的經濟價值,對森林的生態功能認識不足,只滿足森林數量上的提高,卻忽視人工林整體質量的提高,忽視社會對森林在生態、經濟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綜合要求;造林指標的不明確,經營現狀的粗放,破壞了人工林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平衡,是導致人工林質量低下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3.2 人工林過密過純
幾十年的荒山造林、林冠下更新造林,特別是實施天保工程后大面積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公益林建設項目,使人工林迅速崛起。據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2005年“二調”數據顯示,人工喬木純林面積達20.92萬畝,樹種以油松為主,人工油松純林的面積和蓄積分別占人工喬木林的96.9%和98.6%,且大部分為幼、中齡林,郁閉度過大,基本上都在0.7以上。另外,由于油松初植密度普遍偏大,目前雖然高度已達6-8米,可胸徑只有4-6厘米,加之天保工程實施后的全面禁伐等措施的落實導致人工油松純林在幼、中齡林時期無法及時進行定株撫育,造成人工林過密過純,自然稀疏分化嚴重,出現較為嚴重的被壓木和自然枯死現象,形成“麻桿”林、“小老頭”樹林等,使人工造林成效受到較大影響,同時爆發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幾率增大,嚴重影響森林的健康生長和可持續發展。
3.3 地力嚴重衰退,人工林生產力低
由于人工純林過密過純,導致林木自然分化嚴重,林木之間競爭激烈,林內生物多樣性單一,地表枯落物較少,土壤肥力不足,應盡快實施近自然經營,通過調整林木組成和林分結構,進而提高林地生產力。
3.4 森林景觀單調,生物多樣性下降
人工林樹種單一,物種和遺傳基因窄化,生態系統結構簡單。人工針葉純林致使土壤嚴重退化,抑制林下灌、草的生長,很難形成喬、灌、草和諧豐富的植物群落,這樣的林分,水平和垂直結構都趨于簡單,難以給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長和棲居的環境條件,不利于形成復雜的食物網結構,生物多樣性也隨之降低。由于是同齡針葉純林作為景觀主體,它們通常為單層結構,森林景觀缺少季相變換,景觀效果不佳,復層混交林少,森林樹冠線缺乏起伏波動的動感景致,美學價值低。
4.1 遵循生物合理性原則,在人工林經營中,依生態環境相同的天然林為模板,借助人工的手段調整林木組成和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發展能力。
4.2 遵循自然動力原則,人工林近自然經營的中心思想是要使人工林接近天然狀態。在實際經營活動中應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同時使用合理的經營策略展開工作,促使人工林能夠達到理想的生態形式。
4.3 遵循森林反應力原則,近自然人工林經營需要在實際經營時調整林中的樹種組成以及各樹種的競爭狀態,從而達到利用人工林自主反應能力,保護人工林內樹種發展多樣性的效果。
從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森林資源現狀來看,繼續增加森林面積的空間非常有限,發展森林資源的重點應該從數量的增加轉變到質量的提高上。必須改變傳統的人工林經營理念,通過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和近自然森林經營途徑,實現人工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健康發展。
5.1 深化體制改革,增強林業產業發展的活力
進一步擴大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對國有林場實行分類管理,逐步將其分別界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對其內部結構和運營機制做出明確相應調整。要積極開展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理順現行管理體制,實行分類經營。建立健全集體林權流轉制度,規范林地承包經營權、林木所有權流轉,推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林業要素配置。
5.2 強化理論指導,實施近自然化改造
近自然林業經營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種森林經營模式。是人工林與天然林的有機結合。為了改善人工林的健康狀況,需要逐步進行近自然化改造。在改造現存的人工林時,改造的目標是要把單一樹種組成調整為多個樹種混交,把同齡結構調整為異齡結構,把單層結構調整為多層結構,形成“復層、異齡、混交”的健康森林。同時,參考改造林分潛在的天然植被類型,選擇現有立地條件下適宜生長的鄉土樹種,堅持“適樹、混交、異齡、擇伐”的原則,開展近自然經營活動,通過擇伐、更新、補植、“引闊入針”等手段,促進林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多樣化,不斷優化森林結構,提高生物多樣性、生態穩定性和森林的抗逆能力。在景觀上形成既符合自然規律、物種豐富,且能突出地方特色的特征,使森林景觀接近于自然狀態。
5.3 改進經營措施,恢復人工林的地力
一是發展林下植被。通過撫育間伐,調整林分密度,保護和發展林下植被,林下植被的凋落物分解較快,豐富的林下植被能促進人工林生態系統營養元素良性循環,提高土壤的營養元素含量;二是堅持適地適樹,營造混交林。主要混交樹種為油松、側柏、刺槐、遼東櫟等鄉土樹種;三是科學配置營林措施。嚴格控制不當的經營措施,如煉山、全墾整地、高強度撫育、短輪伐期、皆伐全樹利用等;四是實行輪作。通過防止同一樹種連續栽植,采取多樹種交替輪栽;五是加強水肥管理。施肥是短輪伐期定向培育工業用材林的一項必需的基礎措施。同時,對地力衰退的林地進行土壤改良,可以通過水肥管理調節土壤的酸堿度,促進微生物的活動,以改善林地的肥力狀況。
5.4 把握理論核心,重視森林自我更新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一個完整的全周期的森林發育演替過程,最終目的是使森林自然更新到穩定的頂級生態群落,利用各種自然力來優化森林的結構和功能,使受到人為干擾退化的人工林逐步恢復到近自然狀態。在人工林的近自然經營活動中,要注重天然更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措施,充分利用自然規律和自然力,加快森林正向演替。這樣能減輕造林的盲目性,節省人力財力,降低經營成本,為森林自我生長發育提供空間。林分的生長、更新完全依靠自然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明顯的生態效益及良好的社會效益,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5.5 開展技術研究,突出科技支撐作用
隨著社會對森林生態環境服務、景觀文化和物質生產等多種功能需求的增加,森林質量的概念和內涵,擴展至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層面。要以發展多功能林業為目標,以近自然經營為手段,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為中心,一方面在森林經營多功能目標下,以近自然森林經營為基本技術途徑,開展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研究工作,開展人工林生態環境評價和植被演替規律的研究,因地制宜制定近自然的造林模式,在各項技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為人工林培育計劃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在全周期森林經營思想的指導下,確定多種需求目標,通過研究與實踐,逐步建立適應本地區科學實用的近自然經營技術體系,為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人工林近自然經營提供技術保障。
森林資源在生態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陜西黃龍山林區是國家重點林區,在倡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應深入思考森林經營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加強森林經營的發展,從而保證森林資源的合理管理,進而有利于我國的生態建設。森林資源管理的重點是對森林相關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對森林資源進行科學規劃,以達到森林資源管理的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要重視對森林資源的管理,使生態環境能夠持續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