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唐成春
(陜西省鎮坪縣林業科技服務中心,陜西 鎮坪 725600)
伴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經濟林產業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經濟林在改善生態環境、鞏固林改成果、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人民生活需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和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核桃是經濟林產業發展的重要對象。為了提升核桃產量,需要落實好相關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進一步提升核桃的產量,從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對此,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核桃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研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山區扶貧項目種植的核桃,由于任務重,規模擴張過快,本地優質種苗數量供不應求,大量引種“云新”“香鈴”等外來品種,最終水土不服影響產量。由此可見,山區當地比較優質的核桃品種本應該發揮出引領的作用,最終因為引進良莠不齊的品種而導致引領作用的喪失,所以山區核桃品種的選擇與培育還有待于加強。
核桃栽植以農戶分散承包,小規模經營為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二是病蟲害嚴重。因缺乏科學管理,核桃舉肢蛾、黑斑病、腐爛病等病蟲害在各縣區發生廣泛,危害嚴重,嚴重影響核桃產量和品質。三是整形修剪不到位。核桃種植普遍存在粗放管理、重栽輕管現象,缺乏整形修剪技術,樹體結構不合理,多表現為樹形紊亂、內膛空虛、結果部位外移、果園郁閉。
科技支撐方面不突出、不積極,凸顯了核桃加工產業鏈短的弊端。核桃加工產品以核桃仁、核桃露、核桃粉、核桃工藝品等初級產品進入市場。由于加工廠規模小、產量大、質量差、產品標準缺失、技術含量低、營養價值不高,使得核桃加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近年來,鎮坪縣也有一些核桃加工產品出現,但大多數由于市場營銷能力差,產品影響力低等原因,尚未形成規模。極個別深加工產品項目本身只有加工技術的可行度,沒有市場需求的認可度,基本上處于生產線建完就停產的狀態。開發生產真正符合市場需求、附加值高、營養豐富的精深加工產品,是鎮坪縣核桃產業結構調整、開發利用和提質增效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
機構改革后,鄉鎮林業工作人員人少事多,技術推廣力量被嚴重削弱。市級層面未建立山核桃產業發展機構,在山核桃加工及銷售方面缺乏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技術團隊力量薄弱。林農品牌建設、經營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對互聯網營銷模式重視不夠,許多企業和電商只能為來伊份、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企業貼牌銷售。5年來,振興行動資金投入有限,也影響了山核桃產業規模的擴大。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拉大了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許多農村人口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開始積極主動地在城市尋找發展機會,出現了農村婦孺老人居多的“空巢現象”。在這種狀況下,核桃種植人員以老人婦女為主,缺乏年輕勞動力,在以后“由誰種”的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難題。同時,多個鄉鎮都缺乏專業人才,一些企業對于新核桃品種和規劃用地的接受程度較低,對各個鎮的核桃種植情況不能全面了解,依據傳統經驗進行不科學的種植管理。有些企業為牟取私利,只做表面功夫,忽視了政府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大力推銷不適合本土發展的核桃樹苗,對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缺少一定規劃,缺少對當地核桃產品的開發能力,尤其是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核桃樹需要在陽坡、排水性能良好、土層深厚的地域進行種植,這就對核桃樹種植地有了更高的要求,種植地區需要具備充足的光照及雨水。山區資源豐富,可于山地進行梯田修建,梯田土層的深度需要保證在1.5m以上。一般而言,山地大約可以種植90~230株/hm2左右的核桃樹。為了避免出現水土流失的情況,需要采用穴狀整地的方式,這是因為山地一般有著較多的石塊,需要在實際種植之前將一些泥土充填進去。如果當地的土壤是酸性土壤,就可以預先撒上生石灰,用量在1~5kg/100m2左右。
我國南方地區核桃樹種植時間宜選擇在每年11月中旬,秋季落葉后7d左右,此時核桃樹移栽成活率較高;而北方地區種植時間則宜選擇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核桃樹發芽前后15d左右,通常選擇種植壯實、一二年生、50~100cm高的苗木。核桃苗木種植后應及時澆透水,并加強水肥管理,經常松土除草。值得注意的是,核桃苗木種植前,應根據苗木高度、地徑等規格進行分級,同一級別苗木種植在同一地塊。種植時先對苗木進行根系修剪,將苗木主根下部剪平,剪除劈裂及腐爛部位,并去掉綁縛嫁接口的塑料膜;再將根系放入21%過氧乙酸-果富康100倍液中浸泡1min進行消毒。如苗木需遠途運輸,則應將其放在清水中浸泡12h或用ABT3號生根粉2000倍液浸泡2~20min。
在進行播種時,建議采取畦播和壟作兩種方法。在進行畦床播種的過程中,株行距必須控制在15~20厘米。在進行壟作時,必須首先實施整地做壟處理,高度保持在20厘米,寬度保持在50厘米,壟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在進行播種時,主要以點播為主,必須保證種子的播種溝與縫合線能夠始終平行,注意露白一端為根部,需要朝下。在播種之后,即可覆蓋5~10厘米的土壤。若采取畦播,那么可以稍微淺一些,壟作就必須保證達到標準深度,但仍然需要結合季節調整,即秋季需要深播,春季需要淺播。為了確保其達到較好的出苗效果,在進行播種處理之后,必須進行1次澆水處理。
建議在寒露至立冬時段修剪,根據實際情況在夏、秋兩季補充修剪;樹形宜采用疏散分層形、自然開心形。在核桃樹不同生長時期采用不同修剪方式,幼樹期和初果期,注重培養和調整各級骨干枝,保障中心領導干部和大主枝健壯;在盛果期,要調整平衡樹勢,做好結果枝組更新復壯,調節好生長與結果間的矛盾;在衰老期主要進行樹冠復壯,防止樹勢早衰。
嫁接期間,要注意嫁接速度應快。這是因為,核桃內的單寧含量豐富,若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極易導致核桃傷口發黑,所以在實際嫁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下刀快,快削快插,還應扎緊。嫁接枝上做薄膜來對切口包裹時,應盡量寬些,以便后續接穗芽發芽后,能夠迅速成長,這樣也可以得到較快生長。
為了最大程度提升核桃的整體產量與品質,就必須結合核桃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施肥處理。在進行施肥操作期間,不僅需要確保其能夠獲得充足的微量元素,同時還需要對其施加相應的肥料,以確保核桃實際生長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在對核桃進行施肥處理時,目前鄉縣主要采用有機肥來替代化肥,保證核桃樹也能夠“吃”上有機肥,做到健康且環保。結合土壤的質地差異,針對核桃的幼樹情況,每株施加農家肥5~15千克,若采用有機肥,則每株施加量保持在1~3千克;針對4年生以上的核桃樹,若沒有在上年秋季施加生態有機肥,這就需要在早春時節為植株施農家有機肥30~50千克,若采用有機肥則需要給予生態有機肥3~5千克。每年有機肥的施加量可以根據植株的生長勢來調整。
種植者要加大核桃病蟲害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核桃的產量和品質。針對核桃腐爛病、白粉病等常見病蟲害,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核桃樹嫩芽、葉片、新梢等,一旦發現核桃樹感染白粉病,可通過剪除病害枝的方式防止病害傳染范圍擴大,或者在每年6月通過噴灑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的方式控制白粉病在核桃林中的傳播,降低白粉病對核桃樹產量及品質的影響。對于感染腐爛病的核桃樹,則要及時去掉樹枝患病處的外皮,并涂抹1%硫酸銅溶液對去皮部位進行殺菌處理,同時可于每年4-5月噴灑50%代森銨50~100倍液,達到預防核桃腐爛病的目的。
針對山區核桃產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可以對一些骨干企業進行扶持,比如專門對核桃進行精深加工的企業,還有一些加工核桃工藝品的企業。對這些企業進行扶持之后,促使企業的核桃生產、核桃加工以及核桃銷售能夠達到一體化的水平,這樣就可以提高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讓核桃產品在市場上更具有優勢。拉長了核桃產業的鏈條之后,還應該注重核桃品牌的打造,山區應該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核桃地理商標,獲取山區的有機食品認證,努力向外界推廣山區的特有核桃品牌。在規模化這方面,山區可以運用土地流轉的方式,允許有經濟實力的農戶對土地進行承包,進行大規模的核桃種植,以此來促進山區核桃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另外,山區還可以成立核桃專業合作社,分戶來種植核桃,然后再發展集體經營的模式,這種做法也可以促進核桃產業朝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對于新培育的嫁接苗二級以上的優質核桃苗木和集中連片新發展核桃的合作社和農戶進行適當的補助。在全縣核桃生產主要基地開展核桃保險工作,按照“農戶自愿、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采取“農戶+財政+保險”的模式,讓農民最大程度減輕災后損失,確保農民災年少受損或不受損,以全面推動縣核桃林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加大核桃政策性農業保險知識宣傳力度,引導核桃種植戶積極主動參保,擴大核桃保險覆蓋面,提高參保率。充分發揮全國核桃價格指數發布平臺功能,建立健全早春凍害預測預報體系;保險機構要優化災害理賠模式,瞄準核桃產業發展薄弱環節,積極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降低價格下滑、低溫災害造成的損失,推動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山核桃”品牌提升行動。通過舉辦山核桃文化節、產業發展論壇、農產品展銷會、制作區域公共品牌專題片等多種形式,提升“山核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廣“山核桃+旅游”模式,加大山核桃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在文旅產業中積極融入山核桃元素,挖掘山核桃產業傳統鎮(村)歷史底蘊,鼓勵發展生產體驗、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開展山核桃原產地保護專項行動,加強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規范使用“山核桃”地理標志,嚴厲打擊各種冒用、濫用行為。
專門編制核桃產業發展規劃,組織有地理學、生物學、營養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有效推進核桃產業推廣進行研討,從自然屬性、種植技術、管理管護、采收銷售、產業延伸等環節進行統一規劃部署,在核桃藥用、營養和趣玩方面下功夫,加大核桃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力度,對于推廣核桃產業發展的企業要給予各方面的優惠,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推動核桃產業良性發展。
專業人才將是一個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政府相關部門應設立若干個省級專家團隊,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共建共享專家庫,為各個鄉鎮開展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指導與支持,提供人才支撐。核桃產業技術人才要將理論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結合過硬的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不斷運用,只有深入應用到核桃基地,時刻關注當地核桃的發展動態才能使決策更加高效準確,為多個鄉鎮安排專業技術人員,依據不同地區的土質和氣候變化差異,為鄉鎮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持并落實相關任務。例如,綿核桃和野核桃的化肥用量不同,在樹苗的選擇、嫁接、修剪等相關工藝方面要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在解決農業作業中的難題時,需要專業的科技人才和農戶進行面對面地交流與溝通,對四季農業管理予以相應指導,尤其在冬季,要更好地對樹木進行防凍保護措施。科學種植核桃樹,有利于規避風險和減少損失,也打破了以往傳統的種植模式,及時糾正農民錯誤的種植方法,同時把經驗總結記錄在冊,農民通過學習新技術和新工藝,切身體會到農業現代化的巨大力量。吸納當地青壯年投身于鄉鎮建設對于地區的發展極其重要。現代年輕人更愿意躋身于城市的發展,鎮坪縣鄉鎮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經濟發展水平低,很難吸引青壯年人才回鄉建設。因此,政府要提供資金支持,對于這些優秀的人才要給予相關的福利政策,也要鼓勵技術人員大膽創新,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壯大專業人才隊伍。
綜上所述,核桃作為山區主要的經濟作物,其質量和產量往往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所以,相關工作人員就需要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來進行核桃種植,有效提升核桃的抗病能力,進一步提升核桃的產量及質量,為當地種植人員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