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謨菊 , 吳永清
(1.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西州 416000;2.吉首大學,湖南 湘西州 416000)
“湘西香伴”區域公共品牌發布。湘西椪柑、保靖黃金茶、湘西黃牛、浦市鐵骨豬、松柏大米、龍山黃柏、龍山厚樸、鳳凰獼猴桃等八大農業產品登記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龍山百合、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取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古丈毛尖為中國馳名商標。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湘西州處于有效期內的“二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26個,“二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面積28萬余畝,總產值47億余元。
支持脫貧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茶葉、柑橘、獼猴桃、優質稻米、中藥材、高山蔬菜、湘西黃牛黑豬等特色農產品初加工設施,實現特色農產品就地轉化升值。積極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茶葉、獼猴桃、百合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水平。積極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建設古丈縣棲鳳湖、龍山縣伴月湖、永順縣司城村鄉村農旅融合示范項目。
2020年底,湘西州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實現農村土地流轉77.48萬畝,全年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 556個,農產品加工企業2 937家,其中州級以上龍頭企業203家,家庭農場2 423戶,全州共建成萬畝特色產業標準園區24個,千畝標準園330個,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21.24萬畝,加速了湘西州農業現代化進程。
由于示范效應,同一區域內的農戶在農業種植和養殖逐漸趨同,帶來集聚效應。一是市場效應。鳳凰獼猴桃、瀘溪椪柑等農產品在收獲季節有經銷商前往聯系收購,解決農戶本地銷不動、外地銷售困難造成的產業積壓和賤賣問題。二是技術效應。農戶間相互學習,容易普遍掌握栽培、修剪、施肥、病蟲防治、喂養等技術。三是成本效應。形成育苗、勞動用工、采摘銷售等細分市場,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節約縣鄉農業技術人員交通、出差、示范等技術指導成本。
農業產業發展沒有結合好本地資源稟賦進行產業開發和合理規劃,沒有深刻領悟“一縣一品”的科學內涵,造成產業趨同,市場競爭激烈。湘西椪柑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但只有瀘溪縣的椪柑品質上好,國家地域保護范圍為瀘溪縣的武溪鎮等11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而鳳凰、吉首、古丈、永順、保靖等縣市大規模推廣柑橘、椪柑種植,這些地區土壤不適合種植椪柑、柑橘,產品品質欠佳,造成區域內市場飽和,外銷困難,現在很多果園被廢棄。茶葉、獼猴桃、藥材、油茶也存在類似現象。如鳳凰縣臘爾山地區種植金銀花,第一年金銀花銷售好,迅速推廣,第二年跨價,農民瘋狂砍樹放棄。沒有科學論證和市場調研,不斷試錯推廣產業,浪費了資源,給村民造成了經濟損失。
“企業+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弱,農戶增收困難。龍頭企業對農業產品收購加工的能力有限,對當地農業產業帶動性弱。農業產品深加工不夠,農業產品大多以鮮果銷售,銷售期短,沒能拿到加工后的附加值。通過調查發現,村莊主要產業集中在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業,發展了鄉村旅游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村莊占比較少。一些村莊沒有產業發展規劃或系統目標,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認為本村的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偏小偏弱,本地農產品銷售存在明顯困難。多數村莊所產農產品是作為初級產品直接下樹或出欄后沒有任何加工或包裝直接上市,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產品深度加工率不足0.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足,產業增值緩慢。湘西自治州邊城醋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椪柑為原料加工養生果醋,湖南省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省級龍頭企業,加工獼猴桃為果脯,但只承接幾個村和一個鄉鎮的鮮果加工。其他龍頭企業類似,帶動性也較弱。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需要規模化經營,但家庭承包經營造成土地被分割到戶,給規模化生產造成困難。受利益分配等影響,土地流轉比例不高,農業生產仍以小農戶生產為主導模式,造成管理、技術、營銷成本高,規模賦能不顯著。調查顯示,“農田已拋荒,不再務農”的家庭高達44.84%,其中,“舉家遷徙,進城定居,家中房屋閑置,農田拋荒”的占30.11%。
銷售是發展農業產業的“硬骨頭”,因為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賣不出好價格,導致農業產業經濟效應差,在家務農致富難,迫使農戶為生計而選擇外出務工。在“產業振興”中,對滯銷農業產品,政府分派公職人員購買。湘西椪柑在湘西州大面積栽培,后因銷售困難,許多農戶現放棄不管理,有的甚至砍伐,鳳凰、吉首等地成果掛在樹上無人采摘。調查顯示,通過互聯網或電商平臺年銷售農產品總額在30萬元以上的村莊僅占9.57%。
一是中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農村出現用工“荒”。抽樣調查顯示,青壯年“留下老人在家(部分從事務農)”僅占12.34%。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對于農村的產業發展和返鄉創業造成了嚴重制約。關于“能否及時招聘到員工”題項調查,18.6%的村莊“很容易”招到員工,69%的村莊認為“能招到但不太容易”,12.4%的村莊選擇“很難招到”。在農忙季節,60~70歲的留守老人仍被請去勞動。二是農民文化不高。許多是初中畢業,受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高,缺乏現代經營理論,思想觀念停留在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無法適應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有近七成的被調查村莊,其現有勞動力學歷都在初中以下水平,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人數占比不到5%。三是農業科技管理人才軟支撐不夠。農業產業發展遇到病蟲危害,需要科技人員攻關指導。互聯網銷售需要一批懂新媒體的人才扎根農村基層,然而學成返鄉的大學生很少。在“農村產業發展難的原因”調查中(多選項),選擇“缺乏資金”的占比高達44.11%,選擇“缺乏產業發展基礎”的占29.66%,選擇“缺乏專業人才”的占27.76%,選擇“缺乏技術”的有12.55%。
農業產業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一是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農業作業在長期進化中與環境相互耦合,農業產品與自然環境相互依賴,優良的品質取決于其生長的環境氣候。本地品種經過長期進化,適應本地的自然環境,發展農業產業首先從本地品種中選擇。引進外地品種要考慮其生態性,不能破壞本地的生態環境,要求適應本地的生態環境,在推廣前有必然進行品種改良和試種。湘西州地理環境總體是“微生物發酵帶、土壤中的富硒帶、植物群落里的亞麻酸帶”,要圍繞這個大環境背景發展種植和農產品加工。二是要考慮資源稟賦。湘西州旅游資源豐富,考慮到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一些旅游相關的農業產品和產業加工。三是要考慮市場。考慮國內市場的競爭和市場需求,引進時對未來的銷售進行預測,市場飽和與前景不好的不宜引進。四是深刻領悟“一縣一品”內涵。深入調研,把握特色農業產品[1-2]。特色農業產品要和資源結合、要和歷史文化結合,從品質和文化方面提高附加值。
一是龍頭企業政治站位要高。龍頭企業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當地經濟發展作貢獻,為農戶種植和養殖服務,解決銷售困難。二是強大龍頭企業[3-4]。從技術、資金、建設用地、生產用地等給予龍頭企業支持,配置好政策環境。加強交通、通信等配套建設。龍頭企業要練好內功,要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和核心技術。科研院所要為龍頭企業做好科研攻關任務,為生產提供技術指導。三是完善產業聯結機制。要從土地、用工、農業產品收購、入股等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雙贏,完善產業聯結機制。加強土地流轉宣傳力度,以土地入股或出租的形式,滿足企業農業生產需求,增加農戶收入,拋荒土地資源化。吸納農戶入股企業,滿足企業資金需求,農戶資金變資本。吸納本地農戶入企業工作,增加勞動收入。收購農產品,解決農戶銷售困難,同時將加工環節的附加值適度分配給農戶。四是要延伸農業產業鏈[5]。優化投資環境,建設產業園區,招商引資和本增培育相結合,壯大龍頭企業,為農業產業延伸提供實體支撐。加強科研攻關和引進技術相結合,提供延伸農業產業鏈的技術支撐。
一是加強土地流轉政策宣傳,做好示范工作,讓農民吃下定心丸。二是出臺政策,鼓勵龍頭、社會資本、農村能人和返鄉創業人員積極參與土地流轉,盤活閑置土地資源[6]。三是完善中介服務工作,搞好土地流轉法律服務和咨詢工作,搭建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四是加強誠信教育,提高信用水平,保證土地流轉的穩定性。
一是要提高產品質量。推廣農業綠色生產,加強優質品種培育,淘汰劣質產品,推廣農業標準化。提高深加工技術水平,推進質量體系認證工作。二是打造品牌體系[7]。積極推進中國馳名商標和湖南省名牌產品建設,“二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推進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保護工作[8]。三是穩定拓展營銷市場。穩定傳統銷售,建設好和管理好縣市一級商貿綜合體和物流園建成,改造升級邊界口子鎮、集鎮農貿市場。提升電商網點服務質量,運營好州縣鄉村四級農村電商網絡和物流服務體系。
一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補齊短板并提升質量,尤其要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條件,改善農村醫療服務,加大對農村文娛設施的投入,消除返鄉人員的后顧之憂。二是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10]。堅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以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發揮好企業、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的引領作用,將合作社負責人以及返鄉務工人員和大學生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三是聘請高層次專家人才。采取代培、委培、校企聯培、企業與科研院所人才互派以及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多種形式為企業和農村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四是提升農技隊伍技術。通過以老帶新、考察學習、技術進修等方式提高農技隊伍水平,解決基層農技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