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振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在人類文明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全球氣候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出現了諸如極端天氣、土壤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沙漠化、全球變暖等關系到人類生存的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對于氣候惡化的危害已經是全球共識。而這些問題中,全球氣候變暖受到普遍關注。根據歷史觀測數據,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6 ℃~0.9 ℃,全球變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海平面上升,會使得沿海一些低海拔的城市地區面臨著被海水淹沒的威脅。此外,全球變暖還會影響氣候循環系統,影響干濕狀況和降雨情況。近年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頻繁出現由于大量降雨而造成的洪澇災害和由于缺乏降雨而造成的干旱災害,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全球氣溫升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人類的活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使得氣溫升高。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個全球普遍性行為,并非一國之力能夠解決的。因此,要想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應該加強國際合作,攜手努力,共同應對。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直都致力于改善全球環境。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在全球氣候保護中的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立刻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中國向全球彰顯了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同時也表明了中國的發展態度。“碳達峰、碳中和”無疑是一場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百年未有之變革,將會對每個行業和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無論是能源供給模式還是企業生產模式以及民眾的生活消費模式,都會隨之發生改變[1]。在它為不同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之時,也提出了挑戰。傳統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改革迫在眉睫,否則將很難繼續生存發展。而一些行業也會迎來發展機遇,實現快速增長。農業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雙碳目標下,農業的發展也將面臨如何把握機遇、克服挑戰的難題。筆者基于這一問題,針對雙碳目標的具體內涵并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為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從而助力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2]。
能源活動是全球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數據顯示,在2020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約80%來自能源活動。我國能源結構以化石原料為主,雖然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展,其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20年,在我國能源消耗中56.8%是煤炭,18.9%是石油,8.6%是天然氣,只有15.7%是非化石能源。化石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是碳排放的“大戶”。因此要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目標,就必須盡快完成能源升級。目前國際上的思路主要是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諸如核能、生物能、風能、氫能、光能、地熱能。我國結合自身特點,提出了“能源電力化,電力清潔化”的戰略方向。在未來的能源升級過程中,將電力作為用戶能夠輕易獲得的能源方式,然后在電力生產方面實現低排放的清潔化。現在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很難稱得上是無污染的原因就在于電力的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目前,我國已經大量布局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產業,火力發電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仍然以火電為主,比重超過70%。火力發電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成本低、安全可靠性高、可獲得性高等[3]。相比較而言,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發電都受風能儲備大小和光照強度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目前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還只能作為火力發電的補充形式,不能完全替代火力發電的地位。所以要實現電力生產的清潔化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清潔電力的成本相對較高,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清潔電力的單位成本會不斷降低,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的用電成本[4]。
一方面,與能源升級相對應,企業要進行生產升級,采用電力形式作為其能源供應。這需要將資產和設備進行配套升級,企業需要增加相應的投資,同時,電力能源將會為企業帶來很多的便利,節省成本。電力能源是所有能源中最便于運輸的,尤其是中國的電力基礎設施在全世界都處于領先水平,特高壓的輸電不僅安全而且能耗低。另一方面,不同的行業也應該進行相應的產業升級,改進生產流程,降低在生產環節的能耗和碳排放,滿足雙碳目標的要求。許多行業自身產業升級存在困難,因此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將面臨巨大挑戰。比如人們所熟知的水泥行業,在水泥制作過程中由于需要高溫分解石灰石,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替代工藝。這將導致未來水泥行業發展前景不樂觀,其升級探索迫在眉睫。與此同時,有些行業將加快發展,比如新能源汽車行業。
氣候金融是指旨在解決氣候問題的一系列金融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碳金融、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其主要是通過讓更多資金流向環保綠色的企業和項目,降低其融資成本,幫助其成長。拒絕或者以更高的價格向碳排放量高的企業提供資金,以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其中,碳匯交易制度的影響最為直接。碳匯交易制度源于歐洲的探索,中國在這一領域進展迅速,已經初步形成相應的碳匯交易體系。所謂的碳匯交易是指以碳排放權作為交易標的,并衍生出一系列的交易產品。政府按照指定的減排目標,制定相應的碳排放總額度,并將這一額度發放下去。發放原則需要針對不同行業和企業的情況核定,當企業碳排放量超過分得的配額時,就需要到碳配額交易市場購買相應的數量。相反,如果企業的減排效果卓越,他的排放量低于分得的碳排放配額,就可以在碳配額交易市場出售結余數量。這一制度將大大增加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提高企業違規排放的成本。而對于不生產二氧化碳,卻吸收二氧化碳的行業,他們就可以直接出售他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這就是碳匯交易制度。像農業、林業、牧業等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經過核算,經相關機構發放證書,就可以通過出售碳匯來為自身創收。氣候金融的發展,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差異性。碳排放權將會構成企業生產成本的一部分,高排放的企業將喪失競爭優勢,而像農業、林業等這些可以出售碳匯的行業將會增加一部分收益,這些都將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消費理念的提升非常重要。在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倡導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能夠進一步引導企業加快轉型。中國的消費文化目前還處于相對粗放的階段,很多消費觀念存在落后屬性。比如我國汽車保有量增長速度過快,大排量的汽車占比較高。而消費理念的轉變是相對漫長的過程,并且與各個行業的升級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我國一直都是世界農業大國,這主要得益于巨大的規模和市場。但我國并不是農業強國,我國農業處于相對低端的階段,存在著許多的發展問題。1)缺少規模化經營,目前我國的農業個體仍然以小農戶為主,成規模的農場和企業占比較少。小規模的經營方式使得生產效率普遍偏低,勞動力資本過于密集。2)機械化程度低,大量依賴于人工勞動,生產效率低。3)整體利潤水平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農產品價格普遍偏低,農產品生產者缺乏定價權。4)工業生產所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制造的垃圾等污染物向農村擴散,耕地數量也在不斷減少,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問題頻發,消費者信任度降低。
隨著雙碳目標的不斷推進,農業的低排放低污染優勢將充分體現。目前,我國碳排放配額的市場價格相對較低,但根據歐美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政策方向,未來碳配額的價格將會大幅提高到合理價位。碳配額將作為企業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其他行業的成本都會上升,而農業由于低排放,相對于其他行業,生產成本將會大大降低,這將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5]。
氣候金融的不斷發展將導致更多的資金進入綠色低排放的行業,農業符合綠色金融的相關要求,顯然是資金的重要流向。融資成本的下降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降低了融資難度。大量的投資將會加快農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升級,進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規模化的生產有利于形成大型的農業企業,提高農業經營管理能力,整合規范農業的發展狀況,農業的價格競爭和供需失衡問題將會得到改善[6]。
碳匯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將會給農業帶來額外的收入,我國已經初步試點了碳匯交易制度。主要形式為具有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的企業向相關部門申請評估,計算出其能夠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數量,然后發放碳匯證書。企業將其擁有的碳匯拿到交易市場上進行出售,獲得額外的收入。圍繞碳匯還形成了許多金融產品,比如碳匯抵押貸款、碳匯期貨等等。可見碳匯未來會成為一項極具價值的資產,為農業企業帶來可觀的收入[7-8]。
農業是一個與自然環境高度關聯的行業,尤其是降雨量、氣溫、土壤環境、水質等。雙碳目標的不斷推進將會改善我國的自然環境,減少工業污染給農業帶來的危害。農業的產量和質量都會相應地提高,從而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增加農產品的利潤空間。自然環境的改善也會增強農業的可持續性,使得行業呈現出更好的發展態勢[9]。
我國農產品一直微利低價的原因之一是農產品缺少差異化特征,農業處于一種接近于完全競爭的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費者對農產品缺少差異化的需求,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還停留在最基礎的階段。而隨著綠色消費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于低污染、綠色、無機的產品,因而企業將具有差異化競爭的優勢。農產品的價格將有望提高到合理水平,增加農業的利潤空間。
近年來,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對自然資源的更加重視,對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的需求會極大地增加。碳達峰、碳中和的推進能夠減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從而產生更多優質的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產品,農業企業也將從其中獲得相應的收入,使得農業擺脫傳統單一的盈利模式,實現多元化的發展[10]。
雙碳目標將會對農業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都應該深刻認識到潛在的機遇,應圍繞碳匯交易、差異化競爭、規模化、機械化、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等方面積極布局,更好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