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盼
(河南省濟源市委黨校(愚公移山干部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濟源在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濟源城鎮化率已達到67.5%,遠超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是農村依然有23萬左右的人口。這部分人員的致富問題,以及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后,土地撂荒、空心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等問題,都成為制約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且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濟源高質量發展邁上新水平。
濟源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已達到80%以上,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創新和率先,然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與人民群眾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項。堅持“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產城、產鎮、產村深度融合,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濟源。
目前濟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1.72:1,但是與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推動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項在農業農村,優化空間和發展潛力也在農業農村。通過激發鄉村振興活力,輸血變造血,資源變資產,外流變回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更好地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將濟源打造成為城鄉一體發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區。
2.1.1 工作機制深度融合不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互支撐、整體聯動、協調推進的系統性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相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各自為政,沒有做到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導致兩者在銜接度、同步度上出現不同程度的斷鏈。
2.1.2 行業部門對銜接政策研究不透徹
濟源已經出臺《關于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但是缺乏分行業的、操作性強的配套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在各項政策措施、制度機制、資源要素、工作力量等方面未能形成清晰而成熟的鏈接。
2.1.3 部分基層干部對銜接認識不深,重視不夠
在實踐中,有些基層干部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認識不到位,接續謀劃不夠,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明確的方向和思路,存在本領恐慌,導致推進工作無從下手。
2.2.1 多數產業可持續性不強
脫貧攻堅中,形成了一些前期資源投入較大的鄉村產業,調研中發現,部分產業的利潤主要來源于政府消費扶貧,不愿或難以融入市場競爭,產品附加值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產業發展缺乏完整的產業鏈,與產業興旺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標準化程度不高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部分規模偏小,運作不規范,缺乏復合型人才,甚至有的合作社僅是為優惠政策而成立,依賴政策扶持運營。通過質量認證的合作社較少,體現濟源特色、拿得出、叫得響的品牌不多。
2.2.3 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不突出
濟源在制種、生豬、核桃、肉兔等領域涌現出了一批特色龍頭企業,對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農民與企業尚未完全形成互信互利、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2.3.1 政府主導性與農民主動性難以協調
目前大多數地方還是以政府主導為主,農民參與度不高,加之很多農民與農村關聯的黏性降低,缺乏回鄉建設的積極性。
2.3.2 農民主體性有所缺失
很多農民沒有意識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沒有從“要我振興”到“我要振興”轉變,主人翁意識不強,集體責任意識不強。比如每個村里有防火員、保潔員、網格員等,但是群眾志愿者較少。隨著農村“空巢化”現象加劇,農村勞動力欠缺,難以形成組織化的動員。
2.3.3 部分脫貧攻堅成果脆弱
有些脫貧戶并未實現思想脫貧,“等要靠”依賴性高,一旦沒有了相關政策扶持,存在返貧風險。在一些脫貧村與非貧困村、脫貧戶與邊緣戶之間出現了“懸崖效應”,形成了新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這些現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振興自我“造血”機制的生成。
2.4.1 鄉村人力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濟源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引進“新鄉賢”等方式為鄉村振興賦予了新動能,但是對鄉村現有各類人才的開發、培育、評估等方面有所欠缺。
2.4.2 鄉土文化價值有待進一步彰顯
濟源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目前還處于各自為戰狀態,缺乏整體規劃,更沒有將當地的特色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資源有效融合起來形成支柱性的產業鏈條。紅色旅游市場培育不夠穩定,整體上對外知名度不高、接待波動幅度較大,熱潮主要集中在有關紀念日或黨性教育活動前后,資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2.4.3 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有待進一步增強
農村土地、林地、水、人力、種養業資源,處于閑置狀態的“沉睡資產”等,與要素市場化配置要求差距較大,也成為產業做大做強的制約因素。
3.1.1 持續強化“六新”理念
過渡期內,堅持“六新”理念(樹立新目標、學習新技能、發展新產業、增加新收入、煥發新精神、走出新路子),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辦法、給予更多后續幫扶支持,對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防止政策養懶漢和泛福利化傾向,發揮奮進致富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
3.1.2 持續做好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三重戶”(重大疾病、重大災害、重大事故),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重點監測,增強脫貧穩定性。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做好監測預警,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范圍。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后幫扶相結合,精準分析返貧致貧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3.1.3 持續強化基層干部的責任擔當
繼續汲取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寶貴經驗和工作方法,將選派優秀干部組建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方式制度化、常態化。注重因村派人、因產業派人,建立鄉村振興駐村工作的長效機制。激活鄉村振興“基層細胞”,不斷激發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使其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守好脫貧成果,爭當鄉村全面振興“排頭兵”。
3.2.1 接續思想觀念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一個關系大局的重要問題,各級黨委、政府要在工作理念上和態度上一以貫之地予以重視,把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精氣神和各種好的做法切入到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中。各級領導干部要克服“松氣歇腳”及“到站下車”的思想,厘清兩者邏輯關系,找準兩者有效銜接的路徑,自覺增強謀劃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動性,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系統的工程,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做出具體規劃,循序漸進、靈活調整、分階段開展工作。
3.2.2 接續政策體系
推進脫貧攻堅政策向鄉村振興政策平穩發展,既要抓好梯度跟進、又要抓好優化升級。在“轉”上多謀劃,一些脫貧攻堅政策進行均衡性和普惠性改革。在“退”上下功夫,一些好政策、好制度、好辦法,實踐證明可以長期發揮效能,要接續下來,一些與新目標任務不再適應的超常規、攻堅性、難以持續的政策,要有序退出,消除政策“懸崖效應”。但要注意調整的節奏,不可一調了之、一撤了之,哪些要退、哪些應轉,退多少、轉多少,要做好科學的政策評估。
3.2.3 接續產業發展
實施扶貧產業提升行動,加快補齊扶貧產業之“短”,立足現有產業,高度集聚生產要素,把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科技、數據等資源真正落實到產業鏈上,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推動扶貧產業持續發展。探索產業融合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強化農業“接二連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接一連二”,加快休閑農業“接二連一”,通過產業相融、產權同享、創新發展,延伸現有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的產業鏈和開發新的多元發展的產業鏈,深度挖掘村級集體經濟的附加值,促進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提檔升級。嚴格產業發展約束激勵機制,按照“誰決策誰負責”原則,對產業發展實行責任追究機制,防止因決策失誤致使頻繁更換產業浪費財政資金等問題。構建農企雙贏共同體,穩定和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要主動創新產業組織模式,打造綜合運營平臺,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廣大小農戶各展所長、分工協作,形成共創共享、共榮共生的產業生態圈。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可由行業協會代為管控,規避區域品牌的“公地效應”。可借鑒消費扶貧中精準扶貧LOGO授權的方式,實現品牌的標準化,并從打通供應鏈、拓寬銷售渠道、加大品牌營銷等方面,推動農產品不斷延展銷售半徑,使品牌具有黏性,對消費者形成長期吸引力。
3.2.4 接續培根鑄魂
鄉村振興中要堅持以民俗文化為魂、生態經濟為根。在積極培育“一村一品”產業體系的同時,注重培植“一品一故事”的文化內涵,為每一個農產品注入一個獨特的民間故事或民族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實現農民致富與鄉風文明同步發展、協同推進。要在生態振興上多下功夫,不斷拓展和創新“兩山”轉換通道,依托優越自然生態、獨特山水風光、豐富民俗文化、厚重紅色資源,串聯城鎮、鄉村和優勢旅游要素,打造更多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線路和旅游產品。對旅游產品進行創意化設計,在產品的功能、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打造獨特IP形象,提升品牌辨識度,并推動其走向全國文創商店。樹立從鄉村旅游到鄉村生活的理念,對現有鄉村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推廣,連點成“線”,織線為“面”,開啟全時模式,聚焦全季節,拓展全時段,實現全天候,建立“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旅游協會”等模式,真正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住得下。
3.3.1 賡續愚公移山精神,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激發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意識。引導農民樹牢村強我富的共同發展意識,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鄉村振興中,樹立“鄉村振興人人參與”的責任意識。二是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的鄉村治理功能。打破合作社“強者牽頭、弱者參與”的精英俘獲現象,提升農民的自主參與度,推動合作社在鄉村治理中進一步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鼓勵同業或產業密切關聯的合作社通過兼并、跨行政村合并等方式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鼓勵合作社從經濟功能向社會功能轉變,從經濟領域向衛生、基建、養老、就業等鄉村公共事務領域拓展。三是落實推行“道德積分儲蓄站”模式。推廣過程中各村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可適當調整積分體系,探索“網絡+積分”、“積分制分紅”等新模式,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也便于將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等薄弱環節工作,抓細落實。
3.3.2 賡續愚公移山精神,凝聚外在助力
一是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專業成立一支農業招商小分隊,有目的、有目標、有對接、有對策進行農業招商。優化鄉村營商環境、融資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鄉村。二是借助專業力量。可嘗試在全國范圍內招募鄉村職業經理人,破解鄉村產業項目開發、品牌管理等難題。可實施萬名干部參與家鄉規劃建設行動,請從農村走出去的濟源籍區內公職人員,利用節假日回老家的時間為鄉村振興出智出力。
3.3.3 賡續愚公移山精神,走出鄉村振興先行示范路
一是鎖定一個目標。圍繞“打造鄉村振興的濟源樣板”目標,進一步拉高標桿、走在前列,推動產業更優、村莊更美、鄉風更好、實力更強、農民更富。二是突出兩大理念。突出“全域謀劃、整體打造”理念,突出“大融合”理念,緊抓各種重大機遇,強化融合發展理念,高標準統籌鄉村規劃和風貌建設,構建山水格局、生態基底、歷史肌理、聚落形態更加融合共生的美麗鄉村形態。三是做好三篇文章。緊扣市場需求變化,結合山區經濟的特點,堅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招商引資“三篇文章”一起做。四是集聚四方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體現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動中,形成市場有效、政府有為、農民主體、社會賦能的四方發力協同推進的鄉村振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