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麗,李 艷,馬 慧,楊淑芳
(雙遼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吉林 雙遼 136400)
雙遼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處吉林省西部的東、西遼河匯流區,全年熱量充足,光照充沛,降水量偏少;轄6個街道,12個鄉鎮,轄區面積3121.2km2,總人口42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4.02萬人。雙遼市地處吉林省黃金玉米帶,是吉林省主要的玉米生產和加工基地。玉米一直是雙遼市的優勢產業,對提高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扎實做好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雙遼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對雙遼市農業總體情況進行了充分調查,緊緊抓住有利契機,積極發揮農廣校教育培訓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創新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將科技興農、科技扶農、科技助農落到實處。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是黨中央國務院重視“三農”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而雙遼市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份額的60%以上,為扎實做好農民提質增效工作,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雙遼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積極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所培訓出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已覆蓋全市多個鄉鎮街道,為農村培養了大批科技骨干和致富能手。
為保證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取得實效,雙遼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在師資隊伍、授課水平、教學點建設、課程安排和培訓細節上進行嚴格把控。
為強化校內農技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雙遼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積極參加雙遼市農業農村局農業大講堂和專家帶徒弟的活動,調動年輕人學知識、學技術、學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認真學習農業專家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豐富經驗,營造“學技術、強素質、練本領”的良好氛圍,為高素質農民培訓打造一支素質過硬、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農技隊伍。
為提高一線教師的授課水平,滿足培訓學員的需求,在新職培訓開班前,組織教師互相交流、互相借鑒,為培訓課程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組織教師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交流最新農情,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在培訓授課過程中為學員答疑解惑,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活躍的課堂氣氛,多變的教學方式,深受農民學員和鄉鎮領導的普遍好評。2021年高素質農民培訓除了原有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產品營銷和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土地流轉》等,還根據教學需要增加了《黨史學習教育》、《黑土地保護技術》、《秸稈覆蓋還田技術》、《農作物病蟲害航化技術》等課程,本次培訓理論知識較多,為了讓參訓學員能夠充分理解并學以致用,教學當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技能展示法、講述法、扮演法、提問法,使參訓學員更易理解,也更能產生共鳴。
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堂的優勢,除使用PPT等傳統教學工具外,還利用視頻、圖片、實物演示等多種表現形式,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效率也有較大提升。
培訓班開班前,培訓科室相關教師與參訓學員進行了充分溝通,有學員反映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不僅想學到理論方面的知識,而且想借此開拓眼界、增長見聞,培訓班老師和專家利用課堂和外出實訓多角度多維度來解答學員提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次培訓還采取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的方式,實現線下支持線上、線上賦能線下的高效融合,從而更好地提高學員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也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大趨勢。
本著服務縣域特色產業、方便農民和貼近生產的原則,就地就近下鄉進村辦班,充分利用村級活動場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基地開展培訓。雙遼農廣校與茂林鎮盛滿合作社、永加鄉立春種植合作社、玻璃山民豐種植合作社、興隆鎮天佑五谷種植合作社等多次合作辦學,并輻射帶動了一大批周邊的種養大戶和合作社成員骨干進班學習,帶動周邊群眾致富。
為切實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學校按照省里設定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塊要求》安排課程。采用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按照綜合素養課、專業能力課、能力拓展課三大類設計課程內容。線下集中理論培訓的同時,又精心挑選黨史學習教育、農業農村政策法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黑土地保護技術、農村電商助推鄉村振興等幾十節線上課程提供給學員。指導學員利用手機這個新農具,進行線上學習。在單位培訓時間內,保證理論學習和外出實訓交流相結合,互為促進、相得益彰。從2020年開始雙遼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高素質農民培訓開展線上教學,設有專人負責線上學習輔導答疑。以2020年為例,總體培訓時間16d,集中6d帶領全體學員到省內外進行實踐和考察。先后到全國知名強村,遼寧鳳城大梨樹村、鳳城登海良玉種業,農安陳家店村等10多個合作社、玉米、蔬菜種植、生產基地進行全面學習和實踐,做到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開拓學員視野,切實提高學員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
2.5.1 制定切合本地實情的培訓計劃
根據學員需要和培訓目標要求,分班次科學編制培訓計劃,明確培訓內容、培訓學時、培訓方式、培訓教師、培訓地點、考試考核等項工作,保證培訓時間和培訓質量。
2.5.2 選擇培訓教材
結合雙遼本地產業發展需要和培訓內容,從農業農村部推薦教材目錄中選擇適用教材發放給學員。并組織一線教師根據專業課內容編制實用小冊子供學員使用,指導生產實踐。
2.5.3 加強信息系統應用
每班設立專職信息員,按照吉林省農民教育培訓云平臺的操作流程和上級管理部門的要求,切實負起責任,確保錄入信息的時效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2.5.4 對學員進行考試考核
實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相結合,對考試考核合格的農民,頒發吉林省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和吉林省陽光工程辦公室聯合下發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證書,并享受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待遇。
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主要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吉農云”網課三種方式開展培訓工作。首先是“請進來”。課堂教學聘請省內知名農業專家,通過啟發式、研討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提升了學習效果。并增加了以激發學員“三農情懷”的思政元素,解讀習近平主席的“兩山”理念,也即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只要勤勞肯干,守著綠水青山一定能 收獲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其次是“走出去”。帶領學員參觀大梨樹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學習新技術提高新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參觀大梨樹生態村給學員以對美好家園的向往和一定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堅定信念。然后是“吉農云”講座的收視。網課的優勢是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生動形象,信息量大,農民可以自行選擇收視時間,可避開農活時間,機動靈活,是培訓很好的一個輔助手段。我們還配有 專人負責線上學習輔導答疑。每個培訓班配有專職班主任,負責培訓組織管理。
為管理好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以副校長和教務科長為成員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領導小組,同時設有專門的新職辦公室,負責高素質培育工程項目的全面實施管理工作。為管理好培訓班,在每個班級都設定了班主任,后勤老師,負責培訓組織管理和教學輔助工作。同時對學員的日常工作進行管理,學員的出勤考核,班級紀律,場地每日消毒等后勤服務,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同時建立班級學員微信群,將鄉鎮聯系負責人指定外出領隊,將表現優秀的學員作為小組長從旁協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級,并成立本班班委會。在理論培訓和實訓期間出現問題能及時溝通解決,在學員管理上做到每人一檔,嚴格按照省里檔案規范進行分類管理歸檔。在吉農云和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上都能準確查到學員的個人培訓信息和相關教學實訓等情況,電子信息和各類紙質文檔確保規范齊全。
為辦好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科技助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質農民,雙遼市農廣校堅持做好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三個層面的具體工作。
為扎實做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和服務主體帶頭人培訓工作,以省里下發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方案為指南,結合農時,積極組織教師深入到各個鄉鎮進行宣傳,趕科技大集為當地農民發放招生簡章。宣傳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重要意義及國家的優惠政策,讓農民了解什么是高素質農民,什么是職業農民,成為高素質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等。
按照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三年行政村全覆蓋,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重點在沒招生的行政村招收學員,學員多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成員等,學員必須自愿參加理論學習和實訓,必須得保證學習時間。
行政主管部門上好第一課,培訓課前要求學員們認真對待此次培訓,珍惜機會,學以致用,帶領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希望廣大學員做懂農業,愛農業的新時代農民;力爭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
采取理論知識專題講授、現場觀摩、交流研討、實操演練等方式進行。邀請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發展趨勢、電子商務與品牌建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及創業創新發展、微(電)商平臺技術培訓及市場營銷等內容作專題輔導。學員積極參與,踴躍發言,主動和老師交流展示。在集中授課上,嚴把教師的質量關。今年我校聘請2名知名農業專家,本校8名教師,全部是高級農藝師,并且有多年的授課經驗。教學內容既有規定的理論傳授內容,又有討論和互動內容,活躍的課堂氣氛,多變的教學方式,深受農民學員和鄉鎮領導的普遍好評。
為了更好地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及后續指導工作,我校制定了詳細的跟蹤服務計劃,并確定了跟蹤服務團隊名單。以2020年為例,我校在培訓結束1年內,根據學員點餐式要求,在1年內對不少于50%的活躍在生產一線培育學員進行后續跟蹤指導,解決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新路子,新方法。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員們普遍反映既增長了見識又開拓了視野,同時又找到了發展契機,對明年農業生產充滿了希望。
通過培訓,學員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為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和新鮮血液,對鄉村振興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相結合,整體設計合理、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緊密結合學員實際需求,方式方法靈活,受到了參訓學員的一致好評。培訓結束后,學員們紛紛表示學有所獲,既收獲了知識,又開拓了視野,農業生產、經營發展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啟發了新思路、新理念。為學員之間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溝通平臺,提高了交流學習的深度,讓學員們對自身條件有了更深的認識,更明白如何運用現有的條件和優勢做一個好的高素質農民,更堅定了發展農業的信心,紛紛表示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做好自己的事情,進一步帶動家鄉父老,共同打造出一片自己的精彩農業天地!
雙遼農廣校作為此次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在市疫情防控的總體要求下,結合雙遼市農業系統關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總體安排開展培訓工作,并且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現代化農業發展人才需求開展學習實訓,加大市農民教育培訓力度,整體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按照以農為中心、服務產業、注重質量、創新發展的原則,培育以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及合作社帶頭人等為主體的經營管理型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推進農民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的有效銜接,為促進高素質農民全面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雙遼市農廣校通過開展多形式、有針對性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有效提高了受訓農民的科技素質,推進了農牧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1228人榮獲了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證書,涌現出了楊立春、王彥章、賈明等一批優秀學員代表。全市玉米、雜糧、養殖等方面都有了大規模的增收,優質高效地完成了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為護航鄉村振興科技建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已經到了收尾階段,下一步,雙遼農廣校將繼續以鄉村振興為己任,壓實工作責任,以高素質農民培育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農業農村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和管理能力、較高生產組織和經營水平的鄉村振興領軍人才、產業帶頭人,為我省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為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