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昱沙 管穎玭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三江農民畫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藝術上,三江農民畫吸取了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因素,在造型、色彩上具有獨特和鮮明的地域和民族審美特色。在題材上,農民畫呈現的是侗族人民的民族習俗和日常生活。本研究嘗試從文化翻譯觀視角出發,翻譯廣西三江農民畫相關資料,以填補此領域的空白;同時探討文化翻譯觀在解決文化翻譯問題中的可行性,為翻譯工作者面臨的常見的文化翻譯問題提供可參考的解決方案。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的文化學派異軍突起,給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文化方法或者文化轉向是翻譯研究中的一種理論和方法上的轉變,這種轉變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獲得了認可。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最初是由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于1990在合著的《翻譯、歷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書中提出。作為翻譯研究中文化方法的重要代表,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重視文化在翻譯中的作用、社會背景、文化傳統對翻譯的影響、譯者的主體性以及從語言到文化的轉換研究,從而提高翻譯文本的文學性。這種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范圍,開辟了翻譯研究的新領域,從而促進了翻譯研究的進一步全面發展[1]。
文化翻譯通過文化差異來探討翻譯問題。事實上,翻譯研究不僅是基于語言問題,也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文化語境[2]。文化翻譯是在尊重和顯示文化差異的同時進行翻譯的實踐。這種翻譯解決了部分與文化相關的問題,如方言、習語或食物。翻譯不僅僅是替換詞匯和句子,從習語和隱喻的翻譯可以看出,這一過程可能包括去掉原語語篇中的基本語言成分,從而達到原語和譯語語篇之間的“功能對等”的目的[3]。習語的翻譯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意義和翻譯的問題,因為習語和雙關語一樣,都是文化的范疇。
巴斯奈特認為,翻譯是一種強大的文化建構模式,是文化建構的手段[4]。翻譯不僅涉及詞匯和語法要素在兩種語言之間的替換,還需要傳達文本的文化背景。她認為翻譯是在一定程度上為了滿足讀者的期望而對原文進行改寫的一種方式。改寫是一種操縱手段,用來引入新的流派和新的文化概念。文化翻譯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既要體現文本的文化差異,又要尊重原文化。在此基礎上,文化是語言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語言系統,沒有一種語言能夠充分表達另一種語言的意義。文化翻譯是在尊重和顯示文化差異的同時進行翻譯的實踐。文化翻譯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既要體現文本的文化差異,又要尊重原文化[5]。
文化翻譯觀在指導文化負載意義較重的文本時具有重要意義。廣西三江侗族農民畫相關宣傳資料蘊含豐富的文化特征,本研究將在文化翻譯觀指導下探究民俗文化負載詞翻譯應該采取的翻譯策略。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因流經境域的榕江、潯江和融江而得名。三江農民畫題材鮮明、人物造型多變、色彩或純樸或鮮艷,地域性與民族性和諧統一,造就了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內涵和特色。2012年,三江農民畫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江農民畫反映了侗族人民的鄉村生活,融匯了侗家人鄉土情懷,描繪了民族團結。這種民間美術的雛形,最初是具有繪畫天賦的三江侗民,借鑒了本地風雨橋、鼓樓的民間彩繪及侗族傳統刺繡、剪紙等姊妹藝術,在農閑時折木為筆,用鍋墨、藍靛等做顏料,把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原始浪漫的審美情趣戲畫在墻壁、紙張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娛自樂。最近幾年,三江農民畫迎來了鼎盛發展的新時期,選題及內容更加反映時代特色,漸漸成為三江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并因其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民族民間文化內涵,成為價格不菲的藝術收藏品。
2019年,獨峒鎮侗族農民畫產值達500多萬元,侗族農民畫家群體每月人均繪畫收入達到3000元,成為侗鄉農民致富增收的示范點。創作侗族農民畫不僅是脫貧的突破口,還能夠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目前,國內對侗族農民畫的外宣翻譯研究較少,在知網,以“侗族農民畫”“外宣”“翻譯”“英譯”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的相關文獻寥寥無幾。本研究嘗試從文化翻譯觀視角對廣西三江侗族農民畫的相關材料進行翻譯,以促進侗族農民畫的對外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廣西民族文化的瑰寶,帶動農民畫的外銷和地方文化旅游發展;同時也嘗試探討文化翻譯觀在解決文化翻譯問題中的有效性。
例1:“在農閑時折木為筆,用鍋墨、藍靛等做顏料,把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原始浪漫的審美情趣戲畫在墻壁、紙張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娛自樂。”
譯文:In the idle time of doing agricultural activities,they fold the a wooden branch as a brush and use colly and indigo as pigments,painting the patterns of real life condition and original and romantic aesthetic interest on the walls,papers and Dong clothes,which make life better as well as entertain themselves.
分析:文化翻譯并不是對內容進行簡單的譯碼,而是需要通過對翻譯內容進行詳細的研究,將民族文化帶入譯文中[6]。因此,為了保留民族文化,本段采用直譯、音譯結合的翻譯方式。侗布作為侗族人民地方特色文化產物,具有文化代表性,遂可將“侗布”音譯為“Dong cloth”。原文中“把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戲畫在墻壁、紙張或侗布上”為抽象描寫,在譯文中需要把抽象變具體,添加名詞“pattern”使句子結構完整,更符合英文成句習慣,易于讀者理解。這種直譯、音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樣貌,風格一致,使讀者直觀了解中國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國文化傳播。
例2:該畫種傳統民族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蘊相融合,傳承著侗族的歷史文化脈搏,獨秀于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之林,成為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當代侗家人的清明上河圖。
譯文:It combines traditional na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modern aesthetic implications which pass on the soul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Dong people and is a unique work among Chinese folk art,becoming a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Dong people hidden in the depths of the mountain.
分析:《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制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此處用造詣較高的藝術技巧作品來形容侗畫的價值魅力,可謂贊譽極高,肯定了侗畫在我國不可或缺的價值地位。譯者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將“文化脈搏”意譯為“soul”,脈搏形容生命,用soul體現了侗畫在歷史源流中的核心地位。譯文使用從句與伴隨狀語相結合的方式不僅保證了譯文的忠實與通順,主次分明,也能突出中心,抓住重點,從成分上直觀了解中國文化意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符合文化翻譯觀的原則。
例3: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筑,因在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每逢節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或看侗戲。
譯文:The Drum tower,built in the shape of fir trees,is high building in the Dong village and is named for placing the drum upstairs.It is a hall for the Dong people to gather by beating the drum and have a discussion when something major happens.And it is usually a place for villagers'social entertainment and festival parties.During festivals,all the people in Dong Village gather in front of the Drum Tower to“Caigetang Activity”(folk songs and dances in memory of the ancient heroine of Shasui)or watch the Dong opera.
分析:“鼓樓”是因在樓上放鼓而得名,所以在翻譯時運用直譯,譯為“drum tower”。文中“踩歌堂”一詞為侗族特有的非物質文化,是這個活動的特有的名稱,故音譯為“Caigetang”,保留了這一文化的原型,但這并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個詞的含義。因此,增譯了“activity”一次來解釋其功能與用途。最后,還對這個詞進行加注,詳細地向讀者解釋這個詞的含義。結合音譯,增譯以及加注的方式,讓原文能夠最大范圍內保持其樣貌,滿足讀者對源語文化的好奇與期待,進而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
例4:鼓樓結構精巧,造型美觀、典雅端莊,被文人譽為“秉涼亭之清幽,兼寶塔之奇偉”。
譯文:Drum tower with delicate structure,nice shape and elegant style,hailed by literati that it takes tranquility of pavilion,while holding wonders of pagoda.
分析:在民俗節日活動文化翻譯中,譯者一方面要考慮民俗節日文化的內涵及其傳播,另一方面要考慮目標語讀者的接受度及譯文的可讀性[7]。“秉涼亭之清幽,兼寶塔之奇偉”意為鼓樓既像涼亭能帶來寧靜清幽之感又似寶塔帶來震撼感。原文對仗工整,省略主語,具有中文獨特的行文特點。譯文將省略主語提出來,結構更加緊密,前后因果聯系更加明顯,符合英文行文風格。“典雅端莊”意為“莊重而優美,高雅但不粗俗”。原文中主要是指鼓樓的建筑風格,譯文強調典雅,對這句話進行意譯為“elegant style”與前文“delicate structure,nice shape”結構一致,使譯文更加具有可讀性。
例5:正月砍柴堆放,二月翻地拓荒,三月浸種下秧,四月耙練田塘,五月耨牛催膘,六月種棉薅苗,七月修割田坎,八月鏟油茶山,九月鍘禾上晾,十月放禾歸倉,冬月修補田塘,臘月齊家歡暢。
譯文:The first lunar month to cut firewood and pile them up,the second month to reclaim wasteland and open up virgin soil,the third month to dip seeds and plant the seedlings,the forth mouth to rake daeml yav(wet farmland in which both rice and fish are farming),the fifth month to fatten farm cattle,the sixth month to plant cotton and pull up excessive seedlings,the seventh month to mow ridge,the eighth month to shovel sasanqua mountain,the ninth month to reap and dry ear of rice,the tenth month to put the dried spike of rice to the warehouse,the winter month to repair daeml yav,the waxing month to have happy family reunion.
分析:侗族先民運用自己的才智,依照農歷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一年四季農作活動安排。譯文并沒有直譯月份,便于讀者將其與公歷月份區分開來,使譯文能更加準確地表達原義。耙練,用耙進行的一種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種前或早春保墑時進行。“田塘”與侗族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有田則有塘。田在村外,是種稻養魚的基地;塘在寨內或村邊,是屯魚、儲種(魚種)的場所。田塘在侗語中寫作daeml yav,對不懂侗語的讀者來說難以理解,為了準確表達保留侗族文化底蘊的同時又便于讀者理解,譯文通過加注的方式對其進行注釋。
例6:農民畫家繼承和發揚了民間藝術傳統,吸收了木板壁畫、服飾刺紙、織錦等傳統美術的用色、構圖手法借鑒了一些專業美術的技法做出色彩明快鮮艷、對比強烈、構圖飽滿、富有裝飾性的藝術形式。
譯文:Farmer painters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 of folk art,absorbing the color and compositio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art such as murals on board,drawings before embroidery and brocading.Farmer painters learn from the techniques of some professional art to make art forms with bright and vivid colors,strong contrast,full composition and decorative.
分析:“木板壁畫”是指在木板上畫的壁畫,“服飾刺紙”即刺繡前描畫的圖樣。在翻譯時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需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分別譯為:“mural on board”和“drawings before embroidery”。這樣既可以保留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也可以達到宣傳特色文化的目的。譯者采取分譯和語序調整的翻譯方法,使譯文邏輯更加清晰,第二句將表達重點“art forms”提前,符合英文行文特點,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
例7:當儀式表演結束后就是適合大眾的“搶花炮”活動了,作為花炮節上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它有著特定的民俗意義,頭炮寓意福祿壽喜;二炮寓意升官發財;三炮則是人丁興旺。
譯文:After the end of the ceremony performance,suitable for the public“Fire cracker ball”activities began.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lk activities in the Fire cracker Festival,it has a special folk significance.The first cracker symbolizes longevity,happiness and prosperity;The second cracker symbolizes promotion and wealth;The third cracker is symbolizes has a flourishing population.
分析:“搶花炮”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活動,不能夠選擇直譯,而應根據其特色進行意譯,譯為“Fire cracker ball”?!案5搲巯病眲t是傳統的祝福語,一般用于表達對人的祝福,寓意健康長壽和吉祥如意。在翻譯時則是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目的是把其中的含義顯性表達出來,讓讀者感受其中深深的祝福,同時也能體現我們語言文化的深厚。
例8:除此以外,還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三江侗族農民畫的重要題材,如月也、蘆笙踩堂、講款、多耶等民間民俗活動,在春節還特有婚姻習俗如“偷親”和“送新娘回門”。
譯文:In addition,there are many customs in Sanjiang and they are the crucial parts of the Sanjiang Dong Minority's Painting.Such as the Yueye,ye means the guests,yueye is a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s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Lusheng dance,is a traditional folk activity that integrates music,dance and sports.Talk about the“Kuan”,kuan,as a folk autonomous and self-defense organization unique t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Dong ethnic group,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itive clan rural commune and primitive tribal alliance.Duoye,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s a way of greet of Dong people and Duoye danc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s and dances of the Dong nationality.There are also marriage customs such as at the New Year's Eve,the bridegroom steals his bride home and the first visit of a bride to her parents.
分析:原文中所含民族特色詞匯豐富,要合理運用翻譯技巧,將其含義傳達準確,做到不偏譯不錯譯。譯文中多次運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手法,將其名稱用音譯譯出,再運用意譯的方法進行解釋說明,進一步闡述這些名詞的意思。如“月也”講起音譯為“yueye”,隨后加以解釋其意思為“It is a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s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讓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月也是侗族村寨之間集體游鄉坐客、互訪交流的一種方式。
本研究嘗試運用文化翻譯觀的相關理論來處理民俗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文化翻譯觀要求在翻譯中顯示文化差異的同時尊重源語的文化,因此,為了保留源語文化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翻譯策略多次采取音譯以及注釋相結合的方式。實踐證明,文化翻譯觀在民俗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選擇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