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歡
(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 宜賓 644002)
1847年夏洛特·勃朗特以男性筆名“Currer Bell”出版Jane Eyre(《簡·愛》),隨即31歲的夏洛特·勃朗特一躍成為維多利亞時代作家中的佼佼者。Jane Eyre憑借其精湛的語言藝術、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令人難忘的經典角色、光怪陸離的哥特式元素等因素,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受好評的英文小說之一。1927年,伍光建(1867~1943)將Jane Eyre主要內容翻譯成《孤女飄零記》,這是商務印書館1935年出版的最早的Jane Eyre中文版。同年,李霽野(1904~1997)出版了全譯本《簡·愛自傳》,這為后來的譯者翻譯這部文學作品做出了卓越貢獻。后來,Jane Eyre中譯本層出不窮,部分廣受贊譽、家喻戶曉的譯者包括祝慶英(1930~1997),她的譯本于1980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吳鈞燮的譯本于1990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黃源深(1940~)的譯本于1994由南京譯林出版社出版;宋兆霖(1929~2011)的譯本于1996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些譯者的譯本因廣受讀者好評,經久不衰,不斷地經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再版。
奈達不僅是美國有名的翻譯學家還是有名的現代語言學家。奈達提出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曾指導了《圣經》的翻譯實踐,《圣經》英譯本的暢銷證明了“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在指導翻譯實踐上的可行性?!八^動態對等(亦即靈活對等)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發語的信息。在動態對等的翻譯中,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即不拘泥于形式對應?!盵1]ⅩⅢ“為了保證譯文傳達的含義與原文傳達的含義不發生改變,要根據兩種語言的語言差異與文化差異情況對譯文的表達形式做出具體調整。”[2]5國內部分學者對“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則提出質疑,認為這一理論造成文化意向的歪曲,文化的負載詞也難以在譯語中找到對應詞,文學翻譯中的功能對等難以實現,讀者反應標準更是無具體動態參照。[3](王小丹,2009)有的學者則認為,奈達強調信息的等量傳遞,認為內容第一、形式第二。這種翻譯理念比較適合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的文體翻譯,而對強調形式美的文體,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甚至蒼白無力,如詩歌的翻譯,不注重形式,音律美難以體現。[4](石錫書&杜平,2004)Jane Eyre作為一部長盛不衰的經典小說,國內外研究者對原著與譯著的研究亦是百花齊放。“動態對等”翻譯理論的核心觀點,即讀者反應論以及內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譯指導方針對探析Jane Eyre譯本的翻譯策略是具有可行性的。
例1:
“Then you are going to be married,sir?”
“Ex-act-ly-pre-cise-ly:with your usual acuteness,you have hit the nail straight on the head.”(P299,Chapter 23)
祝譯:“這么說你是要結婚啰,先生?”
“完——全——對——一 點——也——不 錯,憑著你平時的敏銳,你一下子就猜中了?!?P297)
吳譯:“這么說,你是就要結婚了,先生?”
“正——是,一點——也——不錯,憑著你一貫的敏銳,你真是一語破的?!?P336)
黃譯:“那你要結婚了,先生?”
“確——實——如——此,對——極——了,憑你一貫的機敏,你已經一語中的?!?P249)
宋譯:“這么說,你是要結婚了,先生?”
“正是如此——一點也不錯。憑著你的一貫敏銳,你這是一語道破的?!?P246)
注釋:根據在線詞典The Free Dictionary查詢,hit the nail(right)on the head指的是To be correct or accurate。根據在線詞典Collins查詢,它指的是to do or say something correct or telling。四位譯者都采取歸化翻譯策略,便于讀者理解該俚語的意思。其中,后三個譯文中都使用了四字成語,更能使讀者在閱讀譯文時體會到這個地道俚語的深刻內涵。
例2:
“What did I do,Jane?I transformed myself into a will-o'-the-wisp.Where did I go?I pursued wanderings as wild as those of the March-spirit.”(P371,Chapter 27)
祝譯:“我干了些什么,簡?我把自己變成鬼火。我上哪兒去嗎?我想三月的鬼魂一樣到處游蕩?!?P373)
吳譯:“我干了些什么,簡?我把自己變成行蹤飄忽的鬼火。我上哪兒去嗎?我像三月的清風那樣變幻不定,四處游蕩?!?P422)
黃譯:“我干了什么嗎,簡?我讓自己變成了一個行蹤不定的人。我上哪兒去了?我像沼澤地的精靈那樣東游西蕩。”(P313)
宋譯:“我干了些什么,簡?我把自己變成了行蹤不定的鬼火。我上哪兒?我像三月里的微風那樣變幻不定,四處游蕩?!?P310)
注釋:根據在線詞典Collins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You can refer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keeps disappearing or that is impossible to catch or reach as a will-o'-the-wisp。根據在線詞典The Free Dictionary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A person or thing that is or seems to be fleeting,intangible,or illusory。綜上所述,如果想使讀者頓時理解a will-o'-the-wisp的含義,不妨把它譯成“我變成了一個浪跡浮蹤之人”或“我來鴻去燕”。第一個譯文采用直譯翻譯方法,歸化的翻譯策略,但讀者一讀到“鬼火”還是會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鬼火”一詞會讓古時的中國人聯想到墳地,引發不祥的遐想?,F代的中國人知道“鬼火”為何意,但也很難將它與“浮跡浪蹤之人”聯系起來。后三個譯文都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使讀者瞬間便能明白這一俚語的含義。其中黃源深把歸化的翻譯策略運用得最好,直接翻譯成“一個行蹤不定的人”,避免讀者對這句話產生無關遐想。
例3:
If she were to turn you off,you would have to go to the poorhouse.(P08,Chapter 2)
祝譯:她要是把你攆出去,那你只好進貧民院了。(P08)
吳譯:要是她把你趕走,你就只好進貧民院了。(P11)
黃譯:要是她把你趕走,你就得進貧民院了。(P10)
宋譯:她要是把你攆出去,你就只好進貧民院了。(P08)
注釋:四位譯員將turn someone off都翻譯成了“趕走,攆出去”,這個短語真的有這個釋義嗎?根據在線詞典Collins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turn someone off指的是to cause(a person,etc)to feel dislike or distaste for(something)。根據在線詞典The Free Dictionary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turn someone off指的是To cause someone to dislike,become averse to,or lose interest in something。綜上所述,四位譯員都對這個短語存有誤解。這句話出現在第二章,這一章節將孤女簡·愛寄人籬下、形單影只,遭到舅媽的刻薄對待以及遭遇表哥表姐欺凌的屈辱處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She were to turn you off指的是簡·愛要是把她的舅媽里德太太惹冒火了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觸怒里德太太,里德太太就不會再容一個公然敢與她對抗的簡·愛住在蓋茲海德府了。很明顯,四位譯者對這一短語存在誤解。
例4:
I was distressed on all hands.(P364,Chapter 27)
祝譯:我在各方面都感到痛苦。(P366)
吳譯:我從各方面來說都感到難過。(P414)
黃譯:我左右為難,十分苦惱。(P308)
宋譯:一切都使我感到難受和痛苦。(P305)
注釋:這句話是簡·愛的內心獨白,在得知原本即將成為她丈夫的羅切斯特居然還有一位仍在人世的妻子,她內心世界如何?她將做出何種選擇?選擇做他的情人?抑或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他,重新開始沒有他的生活,簡·愛的矛盾復雜心理在第二十七章中有詳細的描寫。無疑這個詞distressed能表現出她的心情,那on all hands作何理解呢?根據在線詞典Collins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on all hands就等于on every side;all around;on every hand。祝譯與吳譯都保留了原短語的句式結構,屬于直譯,用到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黃譯將英語的介詞短語處理成了謂語動詞,采取的是意譯,用到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宋譯將這一短語翻譯成了名詞“一切”,采取了與黃源深同樣的翻譯方法與翻譯策略。黃源深與宋兆霖靈活地處理了該短語,使中文譯文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規范,中國讀者也更喜歡后兩者的譯文。筆者向所在學校外語學院大三年級的英語專業學生提供了一份問卷調查,問題是請學生選擇他們認為最佳的兩個譯文版本,為了使學生清楚I was distressed on all hands這句話的語境,筆者將其所在的整個段落作為題目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能根據語境判斷最佳的兩個譯文版本,共收回75份問卷。其中選擇黃譯的學生占64.00%,選擇宋譯的學生占42.67%,選擇祝譯的學生占5.33%,無一人選擇吳譯,這也再次證明了筆者的推斷?!皠討B即功能對等要是從讀者的角度,而不是從譯文的形式看翻譯,就意味著引進另一個觀點:要看譯文能否為讀者所理解。衡量的標準不在于譯文中所用詞語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語法規范,而在于整個譯文使讀者產生什么樣的反應?!盵1]20
例5:
(she's an extensive armful :but that's not to the point—one can't have too much of such a very excellent thing as my beautiful Blanche.)(P299,Chapter 23)
祝譯:(她是很大的一抱;可這是題外話——像我的美麗的布蘭奇這樣的寶貝,你是不可能嫌多的。)(P297)
吳譯:(她抱起來可真是不小呢,不過這不相干,——像我美麗的布蘭奇這樣一個寶貝是誰也不會嫌大的)(P336)
黃譯:(她足足有一大抱;但那無關緊要——像我漂亮的布蘭奇那樣的寶貝,是誰都不會嫌大的。)(P249)
宋譯:(她那么大的個兒夠我抱的,不過這沒關系,像我的漂亮的布蘭奇這樣一個寶貝兒——是誰也不會嫌她個兒大的。)(P246)
注釋:這里的she指的是布蘭奇·英格拉姆,雖然她在書中不是主要人物,但她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羅切斯特逢場作戲,與她眉來眼去,目的是使他真正的意中人簡·愛嫉妒。作為美麗而又傲慢的社交名媛,對她的外貌書中是有描述 的,Tall,fine bust,sloping shoulders;long,graceful neck:olive complexion,dark and clear;noble features,eyes rather like Mr.Rochester's:large and black and as brilliant as her jewels.And then she had such a fine head of hair;raven-black and so becomingly arranged:a crown of thick plaits behind and in front the longest,the glossiest curls I ever saw....[5]188(Charlotte Bront?,2019)從中不難發現布蘭奇的確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根據書中描述,布蘭奇的確個子高挑,那armful在此語境中真的如四位譯者所言,指她身材又高又大,夠羅切斯特抱的嗎?為了準確理解這個詞,則必須搞懂羅切斯特為何說這句話?說給誰聽的?這句話是羅切斯特故意說給簡·愛聽的,真正的意圖是讓簡·愛吃醋,使用激將法使簡·愛承認自己對羅切斯特的真實情感。所以,羅切斯特在簡·愛面前秀足了恩愛,將他對這位“準新娘”的滿意和愛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根據在線詞典Collins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armful作為舊時俚語,指的是a girl or woman with a well-rounded figure。所以,筆者認為armful這句話翻譯成四字成語“豐神綽約”更符合該語境?!皾h語的成語,是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和認識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晶,大多為四字結構,不僅結構工整緊湊,而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令人讀之悅目,聽之悅耳。因而,若在翻譯中恰如其分地加以運用,定會給譯文增添光彩?!盵6](袁榕,1997)
例6:
He could not bear the idea of dividing his estate and leaving me a fair portion:all,he resolved,should go to my brother,Rowland.(P365,Chapter 27)
祝譯:把他的田產分給我相當一部分,這種想法是他不能容忍的。他決定,應該把全部財產都留給我的哥哥羅蘭。(P367)
吳譯:他想都不愿意想把他的田產分開,留給我應有的一份。他決定全部都得傳給我的哥哥羅蘭。(P415)
黃譯:……而不能容忍把它分割,留給我相當一部分。他決定一切都歸我哥哥羅蘭……(P308)
宋譯:分割他的田產,把一部分分給我,這是他怎么都不愿意的。他要在死后把全部家產都留給我的哥哥羅蘭。(P305)
注釋:四個譯本都采取直譯的方式翻譯fair,但有祝譯與黃譯未將該詞的真正含義表達出來。根據在線詞典Collins查詢得出的英語解釋,A fair amount,degree,size,or distance is quite a large amount,degree,size,or distance。通過柯林斯詞典提供的英語解釋可看出,fair在該語境下指的是“大部分家產”。祝慶英與黃源深對該詞的翻譯難以讓人理解與接受,吳鈞燮與宋兆霖對該詞翻譯能使讀者明白其意,但也沒有準確地傳達出fair的內涵。
筆者在閱讀原著Jane Eyre時會面對諸多因社會背景、文化傳統、審美情趣、立場觀點差異等因素造成的對原文諸多不理解的地方,在認真拜讀了四位譯者的譯本后深受啟發,為四位譯者矜矜業業、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感動。對譯本中的部分翻譯存有疑慮,便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態度,通過查閱諸多文獻資料,綜合利用在線詞典與紙質詞典,發現四個版本譯文中均存有少量誤譯的情況。譯作中出現的少量誤譯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人云亦云。四位譯者出現雷同的誤譯應試不假思索地引用別人現成的譯文造成。二,翻譯技術的局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代的譯員可以借助國內外各大網站(如詞典網站、學術網站)找到某個詞或短語的解釋,但二十世紀的譯員局限于封閉的翻譯環境,錯失了互聯網帶給學術的良好前景。引用謝天振教授的話以表達看原著與同時看原著與譯文的心情對比。“……通過譯作了解原作就好比參觀展覽會時有一位導游在一旁為你講解,他的講解未必能全部傳達出展品的妙處,但是他融合了自己心得的介紹,以及他那生動、風趣的語言,往往能使你對展品留下比你自己單獨觀賞這件展品更為深刻的印象。”[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