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率濱
(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206)
從2017年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三農”問題一直以來受到了空前未有的關注和重視,“三農”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到國民經濟基礎和人民衣食飽暖的根本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單列專門的章節對“三農”工作部署安排,強調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各個方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夯實農業基礎,確定了“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主題和主線。這是目前和未來一個階段“三農”工作的正確指引。2021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中確切指出目前的“三農”工作仍然非常重要,深入推進鄉村發展和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使命,必須凝集全黨全國各民族的力量加快推進農村發展,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過上愈加幸福的生活。
在“三農”問題中農民始終都處于主體地位。農民一直是我國最大的發展中群體,農民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人的發展問題。農民為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突出卓越的貢獻,廣大農民群眾期盼公平參與改革發展進程,一同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實現農民全面自由發展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是解決人民逐漸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城鄉居民之間貧富差距過大,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途徑,也是實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突出體現。
關于廣大農民和勞動者在未來生活中解除分工的限制,全面自由地實現自身發展,馬克思從打破社會分工、實現共產主義的方向這樣作出回答,“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所有人沒有特別的活動場所,都可以在所有領域內發展自身,社會調節著整體的生產生活系統,因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今天從事這個活動,明天從事那個活動,上午當個獵戶,下午做個漁夫,晚上進行畜牧養殖,傍晚做個批判者參與批判活動,如此我就不僅僅只是一個獵戶、漁民、牧民或者批判者。”[1]馬克思的這一經典歷史論斷指明全面自由發展的農民對于未來職業可以自主選擇,與之前的階級社會中發展被嚴格限制、勞動者的選擇權被悉數剝奪的艱難局面顯然有著本質性的差別。這種圖景對農民生活的多樣性和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完成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廣大農民的全方面發展是一個長時間的社會發展過程,要始終堅持整體思維和系統觀推動廣大農民全面自由發展。因此,必須從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進行全盤施策,以充分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迫切要求。
推動農民全面發展,首要的就是增加經濟收入。提高農民勞動經濟收入要堅持特色農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優化改革,發展新型高質量特色農業。堅持第一產業的發展基礎上,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堅持把農業農村的發展放在優先地位,打造現代的農業產業體系,拓展農業的生態、文化等功能,發展觀光產業。實現農業的品牌化發展,結合鄉村自身特色資源的基礎上,利用自身優勢提升競爭力。轉變農業的經營方式,建立包括家庭農場、農村承包大戶、農業企業等多種主體在內的經營方式。發展農業科技,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利用科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聚焦農產品質量的提升,不斷完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大力培育農產品深加工和食品產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
同時著力提高農民群眾轉移性收益水平,致力于穩定勞動報酬收益水平,提供機會讓更多農民群眾獲取財產性收益,擴充生產經營活動獲取收益的范圍。黨的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農民就業鼓勵農民創業,拓廣增加收入的途徑’。當前,要解決好個體農民就業‘走出去’和‘引回來’的問題?!盵2]完善包含城鄉整體的社會公共就業服務政策體系,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實現農民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助推高質量發展。重視“引回來”,加強寬入、扶助、指引導向服務,支持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運用所學本領造福家鄉。支持在外農民返鄉發揚壯大家鄉文化產業、科學技術、旅游開發、生態建設等農村特色產業,造福桑梓,推進文化富民,振興鄉村傳統手工藝。
“十四五”時期著力促進農民全面自由發展,必須繼續加快探索有益于農民全面自由發展的制度政策環境。
加大對提升鄉村基礎公共服務條件的資金投入,加速確立城鄉融合發展、開放共享的基本社會保障規章制度,促進城鄉基本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公平均等化和服務便捷化,使全體城鄉居民在就業創業、教育發展、就醫養老、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都能擁有城鄉一體、公平均等的待遇。適應經濟市場化和社會法治化共同發展的迫切需求,強化一切造福于廣大農民和為農村謀福利的制度體系建設,把對廣大農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放入社會法治的發展軌道[3]。
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主導地位,解除約束農民自主選擇和自由發展的體制桎梏,保障廣大農民自己當家做主的自由自主權利。保障農民權益首先是保障公民權,要通過各種渠道,創造農村勞動力就業條件,加強農民勞動保護,改善農民勞動條件;完全廢止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化戶籍制度,建立城鄉融合、身份平等的新型戶口登記管理制度。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將如何尊重和維護廣大農民的生產和經營自主權利以及農民生活勞動自主選擇權問題納入社會法治保障。把農民的自由發展權利進一步納入法治建設軌道。
加強農村村民自治隊伍建設。擺脫依靠村委會和村民委員會完成鄉村治理的局面,使農民能夠切實參與到鄉村政治生活中,在有關切身利益、自身發展問題上不僅有參與的權利,更有決策和監督的權利。只有不斷培育廣大農民的民主參政決策意識,提高廣大農民的民主參政決策能力,讓農民群眾真正意義上成為鄉村治理實踐的主人公,才能在政治環境上實現民主,才能讓農民為自己的自由全面發展建言獻策,實現農民在政治參與中的全面自由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始終是堅持“以人為本”,因此在建設完善鄉村基本教育服務體系時要基于鄉村本身,努力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激發農民的積極主動性和獨創性,為推進鄉村教育發展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農村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益于農民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提升,除培育農民職業技能外,還應培育農民在精神層面的素質,激發農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辦好鄉村的基礎義務教育。有效解決當前城鄉義務教育教學資源配備過度不平衡的問題。確立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學生開心求學和茁壯成長的長期有效的體制機制。深入展開城市高水平學校和農村發展有所欠缺的學校結對扶助行動,積極通過農村信息教育手段讓鄉村學校直接分享城市高水平學校的優質義務教育資源,盡力縮小城鄉基礎義務教育差距[4]。
搞好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習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確切指出,“推動確立新型職業農民規則制度,完備配套措施和相關政策體系。”[5]抓住加快培育新型職業技術農民這個工作重點,就牢牢抓住了新型農民的職業先鋒隊,就掌握住了推動農民職業發展的指引力量和前進航向。提升農村職業院校的基礎能力,優先鼓勵各類水平較高的農業專科院校試點展開普通本科層級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行學校和企業資源共享、政府資金調撥、盤活學校資源等多種方法優先創建一批職業實習點。鼓勵職業學校強化關于農業專業發展、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平臺、開辦具有鮮明特點的工藝課程,培育農村迫切需要的職業技術人才[6]。
建立新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條件,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多元多樣的文化需求。要深入挖掘農村本土的道德模范、勞動榜樣以及各類先進人物事跡等農村文化建設素材,弘揚社會正氣,移風易俗,鏟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等對農民群眾的精神腐蝕。助推鄉村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遵從農村本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發掘農村自身的特色,重視鄉土氣息,保持鄉村整體風采面貌,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土風情,記得住鄉愁”。對具備重要傳承價值的歷史村落、歷史建筑以及其他各類文化遺址和歷史遺跡都要進行價值評估、重點保護、修整和繼承。做好農村的精神文化發展,提升農民的各方面素養和能力,實現農民的全面自由發展。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鄉村開展思想政治宣傳教育工作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鄉村發展的重要政治保障、精神驅動力和智力支撐。習近平指出,“時代愈是前進,知識和會運用知識的人才的關鍵性就越發突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之路的正確性就愈發被印證。我國目前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好的階段,但是要達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補齊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短腿’,需要愈加看重教育,全力培養出更多適應黨和國家發展以及時代需要的有用人才。”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7]。為了大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鄉村振興之路愈走愈寬,開辟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更高更新境界,就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農村凝聚人心和鑄魂育才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麗的自然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資源,是最普惠萬家的人民生產生活福祉。”[8]也就是說,人民既是推動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又是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成效的切實享有者。一個地方生態環境是好還是壞,人與自然是否和諧共生,群眾才是感觸最深、最有發言權的群體。因此,一定要牢固樹立以維護人民利益為發展目的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發展理念,廣泛采納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堅持在農村地區實事求是,因勢利導,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盡力為之,把當前迫在眉睫事情做好,極力避免形式主義作風、整治官僚主義作風,預防政策施行片面化和不分析具體問題和具體情況?!弊裱r業、農村、農民協同發展規律,依照鄉村振興整體規劃布局,既發展好現有鄉村,又保護好現有鄉村;既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美好新生活,又讓廣大農民擁有美好的鄉村環境。
鄉村振興是一個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和貧富差距調節的深遠戰略,農民在此戰略中占據著主體性地位,個體農民的全面自由發展將會為鄉村振興的整體布局提供更加穩固的現實基礎、增添更加多元化的社會助力,并在長遠、科學的體制機制框架下呈現出更有生機活力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