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培培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江蘇 如東 226400)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責任與義務,而德育教育是指育人,其可滲透于各個科目,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德育教育的滲透重視起來。而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教育工作應當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所以,教師需樹立正確意識,采用適合手段開展德育教育。鑒于歷史教學中蘊含著德育教育內容,在課程思政的落實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其應用重視起來。
1.1 教師將成績當做重點,忽視了思政培養。通過調查發現,多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存在將成績當做重點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師為了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考上心儀大學,對理論知識的教授當做了重點,并將學生的成績當做了根本[1]。同時,課堂教學僅有40分鐘的時間,為了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多的掌握知識,教師會進行詳細講解,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培養受到了直接影響。而這,僅是做到了教書,未做到育人,所以學生無法成長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人才。
1.2 教師選用的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情感體驗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了學生,且教育部門提倡教師帶給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多數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的是單一的教學手法,無法使學生與歷史知識產生情感共鳴,所以很多學生無法快速內化知識,真正掌握、理解知識。
1.3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極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成正比,所以想要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質量,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師就需想辦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就目前情況而言,多數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未當學生的參與程度重視起來,且在與學生進行互動時未給予學生較多時間進行思考,所以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感不足,無法感知思考的趣味性,思維能力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2.1 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承擔著組織、引導的作用。即: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安排任務,使學生基于此進行研究、探討。所以,教師的知識結構可對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其成為了課程思政背景下高中歷史德育教育中存在較多問題的原因之一[2]。
通過調查發現,多數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單一的,即:僅僅掌握了歷史知識,思想政治知識儲備不足,所以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無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雖然很多教師意識到了自己應該結合歷史知識及思想素材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勉強在近視教學中引入了思政內容,也存在違和感太重的問題。
此外,教師的知識儲備單一也會對教學活動造成直接影響。因為課堂教學圍繞教材進行,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倘若教師都無法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了解,那么在授課的時候也會出現無法將所學知識恰如其分的教授給學生的問題。而這,不僅使思政教育的效率、質量受到了直接影響,會對知識教授效率造成直接影響。同時,如果教師的表達能力存在問題,在教學活動中便會無法講到重點上,哪怕其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也無法快速教授給學生。
2.2 課堂規范性不足。課程規范性不足通常表現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難點處理不當兩個方面。就教學目標不明確而言:教師在進行課程教授時未做好規劃,導致教學活動存在隨意性,思想政治教學與歷史知識無法進行有機結合。常常會出現課堂教學呈現了歷史本身的特性,但無法對思政內容進行有效滲透;對思政內容進行了有效講解,但忽略了歷史本身的特性的問題。就重難點處理不當而言,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無法對教學重難點進行快速分辨,導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3]。
3.1 提高課程思政重視程度。課程思政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有效路徑。且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政教育工作應當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鑒于觀念對行為可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樹立正確意識,將課程思政重視起來[4]。
考慮到新課改提出課堂教學的主體為學生,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考慮,包括但不限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知識掌握情況、偶像,并采用適合手段達到落實課程思政的目的。首先,教師需樹立正確理念,做到教書與育人并行。即:利用業余時間對相關政策進行深入了解,憑借高中歷史教學中在立德樹人方面應當遵循怎樣的要求、采用怎樣的方法。其次,教師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可以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并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員,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了解歷史知識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聯系,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提高自身教學素養。
3.2 提升教師專業知識及技能。由上述內容可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其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可對課程思政在高中歷史德育教育中的落實造成直接影響。為了使其落到實處,且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教師需要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比如教師可以將互聯網利用起來,借助互聯網中的各種資源進行學習。又如,教師需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學習其在課程思政下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方法,做到取長補短。
4.1 以歷史知識為基礎,滲透課程思政內容。通過翻閱教材發現,歷史知識中蘊含著較多思政內容,其在德育教育的開展方面有著積極效用,所以教師在課程思政下開展高中歷史德育教育時,教師需要將歷史知識當做基礎。也就是說,教師需利用業余時間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蘊含著的思政內容[5]。
例如在教學“五四運動”時,教師便可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蘊含著的思政內容,并以此為中心進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師需明確,五四運動是一場自主自發的革命運動,而知識分子們之所以會參與到這一革命運動中來,是因為其擁有愛國主義精神。而愛國主義是思政內容的一種,所以,教師可以基于此開展教學活動,實效另誰知識的有效教授的同時,滲透課程思政內容。其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ppt課件,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帶給學生感官刺激,感知知識分子們在五四運動中的精神。再次,教師可以引入一些有關于民族、國家的問題,使學生基于其與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對民族發展歷程進行深入了解,并意識到自己肩負著怎樣的重任,明確五四精神不僅僅是在抗爭日本帝國主義,更是在反對任何侵略行為。又如在教學《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時,教師也可采用這一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就這部分知識而言,其涉及了鴉片、閉關鎖國、制度僵化等問題,而其離學生的生活較為遙遠,很多學生無法快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可將其利用起來。首先,教師可呈現鴉片上癮后的一些案例視頻,借助集圖文生,結合的特點使學生明確鴉片的危害。隨后,教師可以引入列強在入侵我國時采用的方法——鴉片。其次,教師可呈現新冠疫情下的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視頻,并引入發達國家污蔑我國結果被我國外交部霸氣“回懟”的視頻,使學生因此明確國家與個人的聯系。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就鴉片進行深入分析,思考清王朝衰敗的原因,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保障。由此可見,將歷史知識當做基礎,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有效滲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提供保障。
4.2 以課外特色實踐活動為輔助,滲透課程思政內容。在課程特色實踐活動方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將課外活動參與度加強,滲透課程思政內容。歷史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且滲透課程思政的內容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而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可達到這一目的,所以教師需將課外活動的開展重視起來。
例如在教學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將課外活動這一方式利用起來。具體而言,教師可在學校、教育部門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對12.9抗日紀念館進行參觀,并在參觀過程中對相關展覽物的故事進行闡述,使學生明確這些運動的意義,并基于此了解參與這一運動的英雄的愛國精神、大無畏精神。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此進行論文寫作,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相應能力。但是在開展課外活動時,教師需要考慮到課程思政的因素,因為二者的有機結合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言有著積極作用,可實現教書與育人并行。所以,教師需要結合歷史知識引入實際案例,確保歷史知識可與思政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在對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進行教授時,教師便可引入阿里巴巴或移動支付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將課外活動的參與度加強,并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相結合,可確保學生在對理論知識進行學習的同時樹立正確觀念、意識。
(2)發揮社團作用,滲透課程思政內容。社團活動隸屬于課外特色實踐活動,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內容時,教師可將社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是歷史知識與課外活動進行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且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會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感悟,可形成家國情懷。但是在開展社團活動時,教師需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確保學生愿意參與到社團活動中。
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陸軍講武堂做志愿者,向游覽者講述自己所知道的文物故事,在這一過程中感受英雄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大無畏精神,并因此樹立正確意識、觀念。例如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知識進行教授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幫扶活動、結對活動,通過其實現課程思政內容與歷史知識的有機結合,并使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培養。同時,教師需將社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評選活動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生樹立正確意識、觀念,爭做愛國的好青年。此外,教師還可將特殊節日充分利用起來,通過在節日中開展講座活動、演講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意識、受到相應教學。由此可見,將社團活動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實現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效滲透,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從而為其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3 創新評價模式,滲透課程思政內容。通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歷史知識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情況,可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創新,為教書育人相結合提供保障。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的評價模式不適用于基于課程思政的高中歷史教學。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評價模式進行創新。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這一方式進行評價。因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在課堂教學中會獲得直接體驗、感悟,可給予教師直接反饋。所以,教師需將其充分利用起來。也就是說,在進行評價模式創新時,教師需要將學生納入標準化行列,基于此,了解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此外,教師還需要采用其他方式相配合。因為這種方式具有片面性,無法確保評價結果是合理有效的。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在學生參與完特色實踐活動后,教師可安排主題論文,使學生站在客觀角度上,明確近代中國的崛起的艱難歷程,抗日戰爭對民族、國家的意義,從而感知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并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再次,教師可以將參與公共事務這一方式利用起來,借助其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因為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如果使學生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可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產生較大興趣,可對學生的思政素養培養產生積極影響。比如,教師可以在清明節到來時,帶領學生參加掃墓活動。而且,通過調查發現,來參加完掃墓活動后,學生會對社會事務更加專心,并將自主自發地投入到國家建設中。而這,可以實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培養,可以實現思政內容與歷史知識的有機結合。最后,教師可以將比賽和測驗利用起來。即:基于歷史知識及思想內容設計題目,使學生站在客觀角度上進行分析、探究,并根據比賽結果及測驗結果評判學生的學習情況。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實現高效的德育教育。
綜上所述,基于課程思政開展教學活動是國家所提倡的,因為其不僅可以實現理論知識的有效教授,還可以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及核心素養進行有效培養,使學生成長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其重視起來。但是想要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高校的歷史德育教學,教師就需要考慮到歷史教學的特點,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比如,教師可以將歷史知識當作基礎,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滲透;可以將課外特色實踐活動當作輔助,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滲透;可對評價模式進行創新,實現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效滲透。如此一來,才可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